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朝鲜民族舞蹈与中国古典舞“气韵”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舞最为突出的美学特征,便是讲究"气韵".在中国古典舞中,"气"、"韵"分别统领着教学、表演、创作中的"神"与"形".意、气、力、形四者是相互贯通、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整体.朝鲜民族舞蹈最显著的特点则是十分强调"韵律",最基本、最典型的"气韵"方式则体现在"粘劲儿"上,并以此构筑了朝鲜民族舞蹈韵律的核心.这种"气韵"相近之因,无外乎由于哲学理念和传统文化之源相通、"气韵"观相同.  相似文献   

2.
"气"贯穿于中国古典舞形体运动和情感表现的始末。古典舞的"气"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内容,它是身体之本,是生命之源,是宇宙万物的内在的、不易被外化的又不可缺少的细微之"核"。它倾注于特殊的形体运动中,形成一种或清丽典雅或神情达劲的韵律美。正是中国古典舞对"气"的这种特殊讲求,使得它区别于西方舞蹈和其他东方舞蹈,从而形成中国古典舞蹈独特的美学特征之核心——"气韵"。这一特征是中国古典舞蹈的基石,对中国古典舞蹈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根据不同的风格特点来划分,舞蹈可分为古典舞和现代舞以及民间舞和新风舞。其中,古典舞不是通过对古代舞蹈的翻版而组成,是以传统舞蹈的美学艺术为基础,在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全新概念的古典舞类。通过传统古典舞艺术特点着手,研究其与艺术精神的关系,并提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涉及语言学知识,也涉及美学知识,更涉及哲学知识。古人早就意识到"言不尽意",于是"立象以尽意",最后达到"得意忘象"。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西方的有所不同,中西美学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老子》与《易传》是中国哲学"象"论的滥觞,也是中国诗学中意象理论的哲学起点。在意象营构的心理机制方面,《老子》崇尚返观内视的理性直观,《易传》强调外部"观取"的感性直观,而凡直观都关联审美想象。在意象营构的符号机制方面,两者都涉及了中国意象理论的基本命题,即"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大象"不为名言所订制,"辞"却是"易象"符号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形成了辞象互动以尽意的局面。而无论"言不尽意"抑或"言中事隐",两种"象"都具有"以少总多"的特征。在"象"的价值论方面,两者有求"虚静"与尽人事的分歧。而两种"象"所蕴蓄的创造力,决定了中国诗学审美意象的精神内涵与审美风格,即生机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古典舞身韵发展到今日,已经衍生为中国当代舞蹈中一个重要的艺术实体,在传承中富有研究价值、彰显民族个性的审美特征。今天人们对舞蹈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认真体察、把握并发展中国古典舞身韵是完全有必要的。古代文化起源诗乐舞纷繁的楚和具有高度文明的汉两个时代,剖析楚辞和汉赋文化作为起点,深入探索中国古典舞身韵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有利于中国古典舞身韵继续深化。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舞表演的过程中,舞蹈动作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要"合律";舞蹈形象应表达与传递角色的情感,要"成韵";整个舞蹈氛围要具有美的意境,要"通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动画曾因纯粹的模仿和简单的挪用一度迷失方向,探寻并回归自身的语境成为中国动画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文化符号为动画角色设计提供了不竭的话语源。从意象审美范畴入手探讨中国文化符号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要注重"象",即外在造型、色彩、服饰等纯视觉方面的显性表达,更要注意"意",即内在的中国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及审美观念等隐性的精神文化内涵,最终达成意与象的契合交融的审美意象构建。  相似文献   

9.
象形字概括简约的结构特征与会意字联想对比的悟性思维模式对中国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哲学中象与意的关系由此形成,"以形释义"的文字学方法也与"以形象论道"的哲学方法论融为一体,书写方式则保留了一定的巫术内容,它们共同培育了重神轻形的艺术精神。写意文人画的文化前提正是汉字中象与意的逻辑关系、书写中的巫术精神以及以形释义的文字学传统,而其最高境界则是得意忘象与破形传神。  相似文献   

10.
"意象"论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美学理论的重要基石和经典范畴.意象的发展过程就是民族哲学意识和美学意识不断深化和自觉的过程.理解"意象"的深刻内涵, 须把握三个方面 老、庄的"象"、 "道"关系论为古典意象的哲学之源; "易象"和"乐象"是意象审美内涵最终实现的前奏; "言意之辨"是理解意象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会意语言”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民族的哲学语言潜在地规范着该民族的哲学思维方式。具有象征意义的汉语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显现出了中国哲学语言的"会意性",这种"会意语言"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鄂西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跳丧舞"是土家族先民古老而奇特的丧葬习俗,是一种建构在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之间的文化心理的行为形式,它以其古朴的气息传达出原始群体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从宗教与哲学的角度对其产生背景、发展源流、表现形态加以分析,试图揭示出这种民俗事象背后的原始宗教特征与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舞台美术是中国戏曲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连云港市淮海剧团演出的现代戏《明月芦花》中的景物造型设计,不仅为演员表演提供了丰富的动作支点,还较好地将戏曲舞台上的音乐、舞蹈等诸多因素溶为一体,从而塑造了众多不同的艺术形象,较好地揭示了剧本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4.
“道”由原初的一个具体指称 ,逐渐衍化为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 ,终又拓展成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 ,其间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进程。“道”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 ,始终被置于无上尊崇的地位 ,并对中国古典美学民族特色的形成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弥足深刻的影响、制约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的空白鉴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空白”的美学特性、哲学意味和审美鉴赏。指出“空白”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要的美学特性,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空白”,注重通过“空白”创造独具魅力的诗歌意象;强调诗歌“空白”的运用与诗人追求的人生境界相关;阐述了“空白”鉴赏的美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因物赋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具有母题性质的文学意象,苏轼对这一意象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结为他的“因物赋形”说。在《东坡易传》中,苏轼对水作了深入的哲学阐释,他的“因物赋形”是以“柔外”与“刚中”的完美统一作为内在的精神实质。从“刚中,,的一面来说,主张顺性适意的自然之道;从“柔外”的角度来看,则主张在顺性适意前提下的不变之变,两方面结合才是苏轼的“因物赋形”说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7.
"言意之辨"是我国古代玄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它不仅涉及到哲学认识论的一些问题,而且涉及到"道不可言"、"言不尽意"、"意不称物"等重要的有关语言局限的问题.本文着重从"言不尽意"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它对后世文论的影响等方面,来认识人类语言在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上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文化的含蓄、内敛与外放、扩张等差异 ,在中西舞蹈中体现为动作的内收与外放、示意与示形、丰富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表情、和谐与冲突等不同特点。中国古典舞重内心情感的表达 ,具有诗的气质和形神统一、文质并重的美学特征 ,其舞蹈动作在内在“心动”中体现多元和谐 ,呈内聚性形态 ,示意性强 ,上肢动作语汇丰富 ;以芭蕾为代表的西方舞蹈则以动作的外在“形动”为主 ,以下肢动作为主体语汇 ,动作呈放射性形态 ,更具程式化和形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虚实”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核心的元范畴,历经千年发展和演变,含义极其丰富,艺术价值深远。近30年来古代文论界主要是从虚实的哲学渊源、发展演变、美学特质、形成原因、表现层面、中西对比等方面进行的,在虚实发展与比兴、妙悟、意境等范畴的关系,虚实范畴的文学转向及研究方法上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