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将语言分为“内容”和“形式”,继而将“言语形式”作为“语文学科”“独立”的标志性因素.这种“言语形式教育”论违背了“语言不可分”和“语文能力整体性”的规律,虚化了语文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走向了一条歧路.集文史哲经等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古代语文教育暗合了语文作为“百科之母”的综合性特征,从“文道一体”的 本体观念,到目标、内容、方法都符合语文教育的固有规律.因此,回归“语言文化教育”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关于“语文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中的“语文” ,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 ,又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言语作品 ;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狭义 )和“言语”的合称。语文教育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 ,这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语文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 ,包括语文智育目标、语文德育目标和语文美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根据叶圣陶建议,195 0年“国语”(小学)、“国文”(中学)始称“语文”。“语文”二字一般被人们误解为“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实际上,“语”指言语,即口头语;“言”指文章,即书面语,因此,“语文”的含义应是语言。基于以上认识,语文应属言语教育的范畴。大纲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口语交际能力(听说)可以理解为“语”,阅读、写作能力(读写)可以理解为“文”,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近年来,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的阅读地位显…  相似文献   

4.
在区分语文与语文课、语言与言语等概念的基础上,可发现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言语———语言———言语。这也是语文教学所必须遵循的规律,这一教学规律为解决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矛盾即语感培养问题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将语文教学过程仅仅停留在言语———语言这个环节上,因而,为改变这种局面,还必须高度重视语言———言语这个更为重要的环节,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成为言语———语言———言语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语文教育观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1. 语文学习目的观,由“知言”而“知人”,达于“事父”“事君”",即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2. 启发式乐学观,针对学生的“愤”“悱”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乐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3. 语言表达效果观,他从声音、表情、内容、形式等方面综合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指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这些共同形成了我国优秀语文教学传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弘扬.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从叶圣陶等权威人士的言论,还是从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作整体考察,都说明语文课不是“语言课”,也不是“文学文章课”,而是“言语课”。即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主要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的模仿,在各种“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收获,并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逐步形成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以应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言语”,不论是行为,还是作品,都是“言”与“意”的矛盾统一。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求得“言”与“意”的互相转换。语文教师的所有工作与努力,也就是帮助学生达到各种程度的“言”与“意”的贯通。因此,“言”与“意”的互转性便是语文课的性质,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居于语文教育观念体系核心的语文教育性质观 ,指挥语文教育的全局 ,决定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影响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梁实秋先生从大陆到台湾 ,作为多年从事师范语文教育的优秀语文教育家 ,具有明确的语文 (语言、文字 )观念 ,曾对语文学科的教育性质提出过有名的“三阶层”说 :即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言语教育 ,从社会到学校具有粗俗的、标准的、文学的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 ,而“所谓语文教育的目的 ,大部分在于标准语文的使用之训练。”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梁先生的观点不但内涵丰富、深刻 ,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指导性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结构形式和语言材料几个方面列举了汉语言的歧义现象,说明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不能无视语言的“局限性”和“包容性”同时存在的特点,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章是有机统一体,是思想、思维、文化、审美在使用语言表情达意、构建和谐言语网络的产物。只有进入言语网络,“因文明道,因道悟文”,语文教学才有高效率。这是语言“局限性”和“包容性”给语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语文教育总是同语言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的。语文教育每向前一步都体现出语言学研究的新发现,从“通经致用”的教育到以“静态语法”为主要内容的语言教育再到“交际言语”的语文教育观,正显现出语言学由“笼统的动态研究到精密的静态分析再到清醒的动态研究”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处于静态的任何语言单位只有当它进入动态的言语实践中时才能显示其语用价值,如何实现语言单位的这种语用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除了一般的语法、逻辑、语义组合规律之外,更多地依靠的是修辞链。在《论修辞链》一文中我们曾指出:“修辞链是一种符合言语表达规律的语言表达机制”。《论修辞链》主要论述了修辞链在言语表达中对语言单位的“粘合”作用,实际上,修辞链对言语表达中语言单位的“离”与“合”具有特别的潜在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完善“身份仿拟”研究,从语言模因理论的视角展开“身份仿拟”行为方式的描述研究,将言语行为的研究范围顺应扩展为言语行为和语言语境下的行为。研究发现:“身份仿拟”具有“言语行为生物式模仿”、“言语行为仿制式模仿”、“言语行为感染式模仿”等行为特征。研究对“身份仿拟”行为功能作出了解释,为语言模因论关于模因的行为论述作了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2.
言语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心理语言学界存有分歧的问题,而问题的核心为言语能力的获得与发展源于社会因素抑或生物因素。维果茨基和皮亚杰作为心理语言发展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各执一端,他们以不同的哲学观立论,分别提出社会言语个体化和个体言语社会化两种言语发展路径,而两条线路不同之处集中体现于二者对个体言语发展早期自我言语现象的诠释方面。  相似文献   

13.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对“能表达的言语”与“被表达的言语”做了区分.这种区分体现了言语和语言的身体性,也揭示了言语表达的特殊性,即可以沉积为独立的语言世界和文化世界。“能表达的言语”和“被表达的言语”的区分虽然没有克服主体和客体的两分法,但却触及到了梅洛-庞蒂中后期哲学的问题,一是“能表达的言语”和“被表达的言语”相互依赖和转化,二是“被表达的言语”同样被赋予身体性。  相似文献   

14.
王松泉通过对语文、语文学科、语文学科教育这三个概念的研究与廓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他的语文素养规律观:语文素养是学习主体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是语文课程个性化的目标和过程;语文素养过程应当遵循客观规律。语言教学为言语能力培养服务,言语内容的教育为言语形式的训练服务,思维训练为语感培养服务,课堂言语实践为生活言语实践服务,教法为学法指导服务,是为王松泉语文素养五律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对以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了辨析和比较 ,提出“语文即语言的文化”的观点 ,旨在揭示语文既是语言工具学科又是人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从而矫正语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种种偏颇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感受力是语文教学的综合任务和重要目标,也是认识语文和语文教学本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在“工具论”和“人文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使语文教学目标凸现出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具有“传道”、“赋美”和“立人”之功能和意义。可以通过“朗诵”、“联想”、“体悟”和“创作”来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语文教育改革出发,简要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是语言能力、语感、朗读三者的内在联系;二是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规范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关于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包括经验论、唯理论、建构论等等,但都不能完全解释二语习得的过程。维果茨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结合论,他认为:人们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的标志是能运用这门语言进行思维,即言语和思维的紧密结合;其结合的根源在于外部交往活动;其过程必然经过外部言语到自我中心言语再到内部言语。该理论对二语习得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 ,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角度考虑 ,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 ,这是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一、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融入情感活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教学生学好语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 ,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 ,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点”。这个要求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性提出的。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 ,似乎更强调情感性。阿拉伯数字和x、y ,无论你把它们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 ,都不可能 ,也不会产生具有震动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语文学科是培养语文素质的基础人文学科,语文学科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素养过程.语文素养过程应当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好语言与言语、内容与形式、思维与语感、课堂与生活、教法与学法等各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