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议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英汉亲属称谓系统,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称谓形式。因此,系统探讨亲属称谓的翻译很有必要。异化与归化实际上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点加以区分的。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两者都是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从英汉两民族的自然地理、政治、伦理等方面出发,对比英汉亲属称谓语在年龄和辈分、父系和母系、性别、血亲与姻亲以及亲属称谓与泛化等方面的差异,并针对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亲属称谓语的翻译方法,如归化法、概括法、简化法﹑统一法﹑直译法等。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论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移 ,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文学翻译中选用异化法或归化法并无一定之规 ,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这两种方法应该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本文论述了文学翻译中采用异化法和归化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这两种方法的取舍问题。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一种语符间的转换,更是传递源出语信息、文化底蕴的一种文化转换。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讨论了“异化”、“归化”两大翻译策略,提出译者母语与源出语及译出语间的相对关系应是翻译过程中采取“异化”或“归化”处理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然后讨论了异化、归化的实际使用情景并指出“异化”、“归化”各得其所,无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5.
异化翻译是一种尊重差异的翻译策略,而非主张一成不变地复制原作。文章就汉一英翻译中的“异化”策略进行探讨,认为: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两者各有短长,也都有存在的必要。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都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6.
归化与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话题之一,近几年在国内翻译界尤其如此。随着翻译界“文化转向”的兴起,翻译研究已被看成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需要从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看待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在中外文化交往日益深入但西方文化仍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应从中国弱势文化背景出发来处理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在英汉互译时,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胡庆昆  余鹏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2):71-73,116
从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两个因素: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的诗学形态,分析程小青翻译《罪数》的翻译策略,以期了解程小青翻译《福尔摩斯全集》时是如何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对程小青的异化策略进行考察,发现译者对小说形式、称谓与结构等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原因是为了追随主流翻译策略和让译文充满“洋味”;对程小青的归化策略进行考察,发现译者对小说题名、文化等方面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其原因是为了关照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分析,认为程小青在翻译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时较多地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适时地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英汉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极端的归化或异化都不成其为翻译 ,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寻求两者的平衡 ,把握好“度”的问题。讨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归化与异化的内涵 ;②归化与异化的基本依据 ;③归化与异化受语用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归化法和异化法是文学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 ,译者不仅要熟悉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而且应从研究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 ,才可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全部信息和美感。在文学翻译中 ,对源语的语言形式最好用归化法翻译 ,而对其文化因素用异化法处理  相似文献   

10.
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极端的归化或异化都不成其为翻译,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寻求两者的平衡,把握好“度”的问题。讨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归化与异化的内涵;②归化与异化的基本依据;③归化与异化受语用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从异化与归化看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查作为翻译策略的异化与归化这一对概念和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共存”这一假设。对该提法的另外的支持来自笔者的翻译实践。笔者发现具体操作一个文学文本的翻译时 ,归化与异化的合作往往是对译文质量最基本的保证。另外 ,翻译过程中对于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采用应视需要而定 ,不可预先设定。  相似文献   

12.
谈文化翻译中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和“异化”是文章翻译中的两种方法,各有其长处。“归化”往往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归化”的文章容易上口,有可读性,是符合本民族习惯的翻译。尽管如此,仍有必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异化”,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正变成“地球村”的时代。本文从文化翻译中异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论述了异化确为文章翻译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典籍英译应该采取“归化”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翻译策略,我们应该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此问题.《聊斋志异》英译历史告诉我们: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使用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变动;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处于一种静态的对立关系,而是保持着动态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韦努蒂提出的翻译法中,可以对应地引出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常规方法,即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翻译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翻译。尽管两者各有各的存在价值,但归化扭曲了被翻译文本的文化身份,而异化对于保存文化中的“异质因素”尤为重要,且利于彰显多元文化,从而确立翻译中的文化认同。在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今天,异化翻译已成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方法的探讨中,历来存在“归化”与“异化”翻译两大流派。通过探求两者不同的含义和回顾“归异”之争的演变历史与争论焦点,分析了两者各自的优势以及“归化”与“信”,“异化”与“达”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从翻译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归异’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文学翻译中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可分为两种: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前者即“异化”,后者即“归化”。异化论与归化论似乎不可调和,而实际上,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异化,也不会有绝对的归化。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决定了翻译中文化杂合的必然,文化杂合具有抵抗强势文化的积极意义。异质文化在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时的兼容与杂合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实例,说明了除异化与归化之外,文化杂合也是文学翻译中处理文化问题的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文化转换为视角介绍了英汉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产生的背景及内涵。从文本角度和文化角度来看,“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都各有所长。在翻译实践中,该文进一步探讨了异化与归化策略选择的度的处理原则及二者的的动态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翻译的交际学途径分析了在归化与异化这对似乎矛盾的翻译策略中,归化所具有的重要性与优越性。“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符合语言及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关于翻译的方法,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其中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归化与异化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没有绝对的界限.文章通过大量的译例,探讨翻译的跨文化转向,译文的文本类型等因素如何影响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同时指出还存在一种归化与异化的综合体即归异相兼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异化法扣归化法是文学翻译的两种策略,翻译研究从直译、意译到异化、归化完成了从方法到策略的飞跃。回顾我国近百年文学翻译史,不难看出归化翻译力求异质因子本土化,迎合政治要求;异化翻译则试图通过引入异域文化,促进本土文化更好地发展。虽然在我国异化派和归化派不断为成为主流文学翻译策略互相排斥,可是科学辩证法却强有力的证明翻译策略的制定并非一味地二选一,而是适度地兼而考虑,周全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