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的代表作。正如作者所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帐。”这部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从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角度看,它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回忆录’、‘自白书’、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控诉录’”。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角度看,它可以与鲁迅后期杂文相媲美,“是继鲁迅之后,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是作家追思既往、审视现实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不少作家是从驾驭散文这匹不系缰绳的轻骑启程开始其创作生涯的。他们在蜚声文坛之后,把主要精力投向宏篇巨制的余暇,偶或重操“旧业”,留下的尺幅扇面,有的也是很为精致耐读的。“我很喜欢散文。一九三四年最早写作品时,我就是从不成样子的散文开始的。”这是曾以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轰动五十年代文苑的杨沫同志的坦率自述。不久前出版的《杨沫散文选》和《大河与浪花》等三本散文集,则是她献给我国当代文学的又一份珍贵礼物,理应得到读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看了巴金的一些散文,其中尤以《怀念集》①叫我越读越爱不释手,文章中抒写的感情使人萦怀,催人泪下。它使我从中触到一颗滚烫的心,正如作者多次提到的,勇士丹柯为照亮他人前进的道路而高擎着的一颗“燃烧的心”②。我情不自禁地喊道:“丹柯,这就是我们的巴金!就是我们敬爱的巴金!”巴金从1927年写作《海行杂记》以来,至今已写作散文百余万言,收成集子的将近二十本。因此,巴金不仅是现代优秀的小说家,而且是现、当代优秀的散文家。他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国近代散文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代散文的变革,是现代散文革命的先导,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近代散文的发展,对进一步了解现代散文的历史渊源,认识现代白话散文革命的深刻意义很有必要。较早对近代散文进行总体性研究的是胡适。他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勾勒了中国近代散文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面貌,并进行了总体评价。胡适把近代散文划分为两个大的段落。第一段是桐城派古文由中兴到衰微的“古文末运史”。胡适认  相似文献   

5.
《随想录》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随想录》出版后记)。确实,读完《随想录》,我们会受到一种人格力量的感召。这种人格力量是巴金用自己的全部爱、憎乃至生命凝结而成的。它具体可描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执着性“自从我知道执笔以来,我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努力,它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巴金:《写作生活的回顾》)这是巴金写作的目的,也是他一生执着追求的信念。这种执着性的内容表  相似文献   

6.
师陀散文论     
一师陀称不上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散文创作巨匠,他在文坛上的成名也得力于小说而非散文。但他的散文诚如他为第一本散文集《黄花苔》命名时说的那样,“是野生植物”,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执拗地充满生机地开放着。几十年来,他遵守着自己的诺言:“默默地做点事,默默地走点路,默默地想想自己和别人”(《里门拾记·序言》)。为人们贡献出大量的“野生植物”,汇合起来,蔚然壮观,形成独特的散文艺术天地,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争得了独特的地位。师陀是在30年代步入文坛的。1931年秋高中毕业后,他假托考大学,来到北平,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7.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什么时代产生诗人?那是在经历了大灾难和大忧患以后。当困乏的人民开始喘息的时候,那时想象力被伤心惨目的景象所激动,就会描绘出那些后世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所不认识的事物。”巴金的《随想录》正是我们国家在经历了巨大的灾难和浩劫之后所产生的,在某种意义上堪称为“史诗”的作品,是继“五四”新文学崛起后,经历了漫长的文学生涯,巴金为现当代文学的散文品种所树起的又一座崭新的界碑,它不仅标志着巴金文艺思想还在继续深化,也显示出当代文学发展的新风貌。他的《随想录》.不论是蕴藏的思想力量还是美学魅力,都闪烁着震撼人们心灵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巴金、阳翰笙、沙汀、艾芜是我们四川籍的四位老作家。他们都是年过八十高龄的老人,他们的文学生涯也都在半个世纪以上,他们在我国现代、当代文学史上都是有贡献、有地位,有影响的作家,是久经风雨,成绩卓著,风云文坛的老将。特别是巴金同志,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尊重和热爱,就是在国际文坛上也是产生了巨大影响、享有崇高声望的文学巨匠。  相似文献   

9.
杨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作家。杨朔30年末始创作,写了不少小说、散文、通讯和报告文学。其中尤以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散文创作成就为最高。这一时期,作家出版了《万古青春》、《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几部散文集。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荔枝蜜》、《雪浪花》、  相似文献   

10.
巴金在《随想录》中说:“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巴金在六七十年的创作历程和基不与本世纪同龄的人生阅历中,从未停止过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说,巴金终其一生用文学创作和自己的言行探索“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他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个自觉地后起改造国民的灵魂,批判旧的传统观念,弘扬现代人格精神的作家。他的创作历程也是他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而巴金对现代人格的弘扬更多地表现为对奴性人格的批判。巴金对奴etlj、格的批判,一eie于主活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抒情与抒情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及其传媒语境研究》[1](以下简称《现代抒情》),是青岛大学王金胜博士最新的研究成果.王金胜的研究视野非常广阔,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自我认同”问题有着很深的认识.近几年,他的研究领域又扩展到了现代散文的理论研究.一直以来,散文理论研究,都是文学研究的难点之一.其原因在于,散文的文体意识,与意识形态相对疏离,在表征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性上,不如小说、诗歌等文体那么明显.散文更多地表现出情感的个体性和多样发散性.从抒情性的角度,阐释和理解当代散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随想录》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巴金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建国后,特别是新时期涌现出的最优秀的散文作品之一。 《随想录》是巴金1978年至1986年间写的散文共150篇,分作五集,即《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巴金说:“这些文字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它们都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随想录》内容恢弘,  相似文献   

13.
从新的视角阐释了巴金《寒夜》中曾树生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曾树生是旧中国职业女性的一个典型,通过对她的生活和命运的展示,真实地反映了20 世纪中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个普通职业女性的生存状况。曾树生形象是“五四”新女性形象的丰富和发展,她在精神上经济上具有独立意识。这一形象蕴涵着巴金对女性的生存意义及出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首先,“当代文学正在经历无情的死亡,幸存者很少,殉葬品很多“,有学者在文学评论中将当代文学简单地理解为“小说家文学”,或把新疆当代文学中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称为“诗歌文学”,90年代文学称为“散文文学”,新世纪10年文学称为“小说文学”,这样的分类看起来比较清晰明确,但是遮蔽了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缺少对于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在内的新疆当代文学的总体关注。  相似文献   

15.
何其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艺批评家和散文家,历经了由苦闷、幻想、傍徨到走向革命的文学、人生之路。他的散文向人们真实地展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艰难困苦历程和他在创作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求的轨迹。这种“历程”和“轨迹”在他早期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得尤为鲜明。一般都将何其芳一九三七年到延安之前的创作划为他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即早期创作。在这期间,出了三个散文集:《画梦录》、《刻意集》  相似文献   

16.
散文,民族文化之骄子。艾煌随着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文化热”的持续升温,我国当代散文作家的文化意识得以普遍强化。这种强化的鲜明标志,就是在整个华夏大地铺展的文化座标上的重峦叠嶂中,凸现出巴金的《随想录》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两座高峰。《随想录》是作家“大梦初醒”后,用“今天的”目光、文化人格和真话建立起的那场“革”文化之“命”运动的“博物馆”;《文化苦旅》被人称为“文化散文”,其实称什么散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将强烈的文化意识注入作品,借山水风物、人情世事,浑饨地融汇了人、历史与自然,抒写自己对各…  相似文献   

17.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了一批五四以来优秀的文学作品,巴金的《家》就是其中之一。《家》是巴金解放前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在国外,曾出现了多种的外文译本。但就是这样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也被“四人邦”打成大毒草判处死刑。“四人邦”歪曲它是“对封建制度的维护和美化”,是“三十年代的一股反动逆流”,把它划为“三十年代文艺黑线”的产物。作者巴金同志也受到“四人邦”的残酷迫害,张春桥甚至咬牙切齿痛骂,对巴金的处理,“不枪毙就算落实政策”,疯狂迫害革命作家。  相似文献   

18.
正值桂子余香犹存的十一月,秀丽的青浦古城迎来了海内外六十余位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巴金研究的教授、学者和专家。“首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终于如期召开了。与会者以“巴金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为中心,围绕着“巴金的思想和创作道路”、“巴金小说美学”、“《随想录》的意义和价值”、“巴金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专题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探讨,思路开阔,见解多有拓新。正如一位前辈学者在闭幕式上所激动评述的那样,这是一次“高朋满座,腾友如云,切磋学术,百家争鸣”的盛会。在这次会议上,不少学者对1929年至今六十年的巴金研究史作了认真的探讨。学者们认为,巴金写作伊始,并未引起文坛的注意。1921年4月巴金发表了题为《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的短论,1922年起陆续发表了一些小诗(1922年11月又发表了第一篇散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散文家的丁玲,无论是对散文一般含义的理解,还是对散文本质及文体功能、特征的认识,同其他散文名家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她围绕“写出人物”,反映时代这一核心论点建构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散文理论体系,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更是独树一帜(参见拙作:《丁玲散文理论主张独特性初探》,《河北学刊》1993年4期)。因此,探寻丁玲散文理论观点的来源,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深入地钻探其散文见解的理论意义和独特价值。 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丁玲提出散文应“写出时代”,并强调通过“写人”以真实、深刻地  相似文献   

20.
徐鹏绪  周逢琴 《东方论坛》2006,3(4):31-36,57
现代“白话文学”为建成具有审美品质的文学语言,在多种语体的夹缝中突围,自觉地选择了“欧化”方向。“欧化”不仅带来文学语言表层上的改变,而且对文学文体也有潜在的影响。现代散文卓有成就,源于欧化带来的文体的新变。与传统散文相比,欧化的散文文体亲切自然而富于理性,与旧白话文相比,欧化的散文文体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