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徽商典当资本经营效益分为徽商个人典当资本效益和徽商典铺资本效益两种。年利润银千两和年利润率10%是衡量明清徽州典当资本经营效益的两项重要指标。徽商典当资本年利润多超过银千两,而其年利润率在9%~10%,并不高于其他行业。明清典当业虽非高利行业,但风险小、利润丰厚,吸引商家、官僚、地主投资典当业,促进了典当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徽州万氏自清初一直居住在黟县宏村,万氏文书中有一份光绪年间"流水日志"记载了一个徽商家庭日常消费状况,此商人家庭生活俭朴,而且日常消费物品中大量使用机器生产品。这份档案资料从物质层面展现出近代徽州社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时的生活实态。  相似文献   

3.
典当业是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经营的四大主业之一,徽典在明清徽商集团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体现出三个基本功能,即作为徽商经营的次生性行业,对原生性行业盈余利润的"蓄水"功能;用经营典当的增益资金来"反哺"徽商集团发展的功能;利用其与社会接触面广、获取信息量多的优势,成为徽商集团经营发展的"信息终端"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徽商的人文精神与明清徽州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商的人文精神蕴含着儒教精神、血缘伦理和重商心态等极为丰富的内涵。儒教精神强调社会责任,血缘伦理强调家族责任,重商心态主导舆论方向。徽商内蕴的人文精神又被外化为"儒行"、宗族组织和重商文化。这些对徽州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降,徽商经营从首重盐业转变为以茶为大宗,徽州茶商在徽商中呈崛起之势。相较于传统徽州茶商,近代徽州茶商的经营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经营中心从广州转至上海,二是经营方式从重运销转向重产制,三是与金融资本的关系更加紧密。因此,近代徽州茶商的崛起不能简单视为传统徽商的中兴,它既是传统徽商实力之延续,也是徽商在近代的蜕变与新生。近代徽州茶商的发展表明,徽商在近代并没有彻底衰落,更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在一些行业仍然保持着较强实力甚至还有所进步;但与明清徽商相比,近代徽商竞争力之削弱以及在中国商业版图中地位之降低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明清徽州社会利用宋明新儒学的世俗化伦理思想,对儒贾(士商)观的内涵和职业伦理价值做了转换与重构,提出"贾不负儒"、"良贾不负宏儒"和"左儒右贾"、"儒贾事道相通"、"贾服儒行"、"士商异术而同志"、"儒名贾利"、儒贾"迭相为用"等反映新儒贾观的诸多新概念和命题。这些概念和命题有着丰富或特定的内涵,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思想联系,既反映了明清徽州在儒贾观的转换和重建方面的多重认识,又体现出这些新观念仍然秉持儒家的核心价值取向,并未脱离儒家传统。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徽州人通常在十三四岁前后由亲友推荐至他人的店铺做学徒,学习经商。徽商学徒需要遵守店规,并从打杂工作做起。学徒们主要通过模仿、请教与勤加苦练等方式学习经商技艺。学徒学艺期间的物质生活一般较为艰辛清苦,部分学徒会得到少量的薪金,以供应日常支出。学徒学成后,会进阶为店铺的伙计、执事与掌计,同时为以后自己独立经营积累资本与经验。学徒、伙计到达适婚年龄后就会返乡娶亲。徽商学徒的学艺历程既受商业经济对商人素质要求提高的影响,又蕴藏着紧密的血缘、地缘关系。徽商学徒具有共性的学艺历程与日常生活,为人们探究明清商人的职业培训提供了关键线索。  相似文献   

8.
徽州地少人多,科举仕途与四处经商是明清时代徽州人摆脱贫困、追求富贵生活的两个重要途径。他们儒而不成则转而为贾,或亦儒亦贾,贾儒相济。经商致富的徽州人,热心文化事业,崇仰学术,"虽为贾者,咸近士风"。清代前中叶,朝廷崇儒重道,稽古右文,受此影响,江南的徽商家族大量刻书,积极献书,为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及《四库全书》编纂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旅外徽商文化程度普遍很高,徽州的士子、商人和官僚三者是流动不居且混而不清的,他们凭借顽强不屈的毅力、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执着的文化追求,既为自己找到了生活门路、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也为寄居地学术文化的发展营造出浓郁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徽州有三种儒贾观:"右儒左贾"、"右贾左儒"和"儒贾并重"。就一个家庭来看,有时"右儒左贾",有时"右贾左儒",有时"儒贾并重"。就徽州社会来看,有人"右儒左贾",有人"右贾左儒",有人"儒贾并重"。徽州人采用这种多样的、机动的儒贾观,促进了徽州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0.
在徽州这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徽州文化,而且还成功造就了执中国商界牛耳近五百年的徽商集团。作为"程阙故里"的徽州,书院历史源远流长,对提升整个皖南人群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徽州商人足迹遍及四方,折射出中国传统商业文明历史的光芒。两者究竟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着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有鲜明特点和重要影响的文化现象,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徽州文化对新文学先驱者及现代新文学发轫期的影响;徽派朴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渊源;徽商在徽州文化和白话文推广中的作用;徽州文化对现代文学创作的浸润。徽州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体现了文化阐释与文学新变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徽州文士非常善于治生,治生的途径多样化:或依靠自身的特点如设帐授徒得到束脩,或到书院讲学谋取膏火银;或依靠自身的艺术才能获取润笔资,或游幕显宦府第,等等。徽州文士弃儒经商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主要是佐人经商和独自经商,涉及的行业主要有盐业、典业、茶业、木材业等。他们根据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变化,除了从事单一的行业,还将多种治生手段结合起来,或同时段进行,或在不同时段中采用不同的治生手段,以达到适合自己的治生目的。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来的徽州是一个高移民社会,以徽商为主体的旅外徽州人与故乡始终保持着良性互动的关系。民国时期,旅外徽州人面对家乡社会的衰落,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感和使命感,他们通过组织同乡团体,创办刊物,发表各种改良言论,为革新徽州面貌进行舆论动员。这些刊物以建设新徽州为使命,高度关注徽州的教育和烟赌等社会问题。虽然在现实条件的制约下,旅外徽州人的很多改良建议流于形式,但是对徽州新思想文化的孕育与传播仍然起到了一定作用。某种程度上,旅外徽州人在用一种批判的态度表达对乡土的敬意。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明清徽州地区各种人才的类型,各类人才按照不同行业,可以划分为科举人才、商业人才、学术人才、医学人才、艺术人才等。各类人才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全国知名的各种人才群体,如徽州商帮、新安理学家、皖派朴学家、新安医学家、徽派画家等。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相比,明清徽州的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处于全国领先位置。明清徽州能够产生众多人才的深层原因有三:一是徽州宗族提供组织保证;二是徽商群体提供经济基础;三是徽州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徽州农业社会"安土重迁"的传统受到重大冲击。大批读书人"弃儒服贾",农民成帮"弃农经商"。他们"走四方","闯天下",不但在异地他乡经商业贾,而且还在异地他乡培育人才。因而,徽州除了在本地培育人才之外,在异地他乡产生了第二条育才道路。明清时期,徽州不仅绝大多数富商大贾都是在第二条育才道路培育成长,而且还有大批进士和官宦产生于异地他乡。  相似文献   

16.
清代前期的汉口房地产买卖,在签订绝卖正契之前,通常会由卖主出立一种议约性文书——"水程"或"允议约""承议约"。这类文书有类同时期江南的"草议"和广东的"定帖",其书立过程、基本内容和功能性质大致相同。草议、水程、定帖名称虽异,但实质相同或相近而存在于不同地区,说明至迟到清代,各地房地产交易文书的具立形式和步骤,大致相同,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7.
清代江南的商品经济最为发达,是徽州人外出经商、务工的主要集中地。清中后期,江南各地的徽州会馆先后成立义庄和丙舍等慈善设施,设专人管理,单独收支,规章严密。徽州善堂的主要功能是为身故同乡寄放掩埋棺木和扶柩回里。由于杭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新安惟善堂成为连接江南各地徽州善堂与家乡的中转站,为运送回里的棺柩提供暂厝、转运服务。徽州境内的各处登善集负责停放外地运回的棺柩,确保将其送到死者家中安葬。江南各地的徽州善堂、惟善堂、登善集三者在逻辑结构上是分、总、分的关系,构成了一条完善、有序的运棺网络,并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形成了内外联动的协作机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外徽州人的后顾之忧,有助于发挥徽商的群体优势。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徽商积极参与江淮地区的水利治灾工程、备荒盐义仓的建设,以及灾中和灾后的救荒工作,为江淮地区荒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体而言,徽商参与明清江淮地区的荒政建设呈现出时间、空间和内容上不平衡发展的特点。而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特点与徽商供给江淮地区荒政公共产品中"利他主义"之面纱下的"利己主义"驱动有关。徽商不吝赀财地向江淮地区有选择、有重点地投入荒政公共产品,一方面有利于屡遭灾荒袭击的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谋取商业利益、进入官绅阶层、实现在侨寓地的土著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论史湘云性格的矛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人物中,史湘云的性格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她既有随和友善、洞明世情、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不平则鸣、糊涂处世、逆来顺受的一面。该文旨在阐述其性格矛盾性的表现,并分析形成其性格矛盾性的因素,以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明清人眼中的陈眉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眉公是晚明时代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明清以来,对于他及其作品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一系列激烈的变化.以乾隆朝为界,在明清人眼里有两个面目截然不同的陈眉公.一个是"志尚高雅,博学多通"的陈眉公,一个是学识浅陋,人品虚假的陈眉公.眉公的冷热与升沉,反映出时代文学与文化风尚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