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美育既是特殊的审美实践活动,又是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项活动中,人既是审美、实施美育、追求自我完善的主体,也是育美、接受美育,实现自我完善的客体.美育的核心是育人之美;美育的手段就是以美施育;美育的过程是审美--在审美中施实施教育;美育的目的是立美--成人之美.审美是人理想的生命状态和生存方式,美育则是人自觉地"按照审美规律"实施教育的过程,是人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美育,即审美的教育。在人与客观世界日益广泛的联系中也不断发展着人与客观世界愈益密切的审美联系,成为人“艺术的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学校里,美育就是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健康的审美教育,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审美能力,美的创造能力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人为了创造更理想的生活,不但追求真和善,同时也热烈地追求着美。共产主义的社会生活和道德情操是美的,因为它们有真(合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善(合于这一规律的行为)的本质内容。具有上述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并为之奋斗的人是美的。因  相似文献   

3.
美是客观的,美的规律寓于客体之中;美感是美的反映。客观地存在着丰富美,反映到人的感觉,才形成各种各样的美感。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就是凭藉自己的大脑,在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并且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由此可见,客观存在的美与认识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密切的。没有审美对象,审美意识是不能产生的。正如美学家王朝闻所说的“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主观反映,即审美意  相似文献   

4.
实践创造的自由与美和审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造和创造的自由是新实践美学的关键。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的生存是美和审美的出发点,但是,社会实践才是它的逻辑起点,而创造则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实践的创造达到了一定的自由程度时,人与自然双向对象化,自然才人化了,人也才自然化了,这时候才逐步形成人对自然(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在自然对象上就是美,而体现在人身上就是审美(美感)。从本体论的角度看,美和审美的存在和存在方式都离不开创造的自由,正是创造的自由使对象成为了显现实践自由的形象,同时使人能够对对象的外观形象进行自由的创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美和审美都是人类把握了物种的尺度并能够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自由的创造的结晶,只有通过审美意象才会生成出来的。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创造的自由生成了对象的价值属性,而以外观形象所显现的肯定性价值就是美,而人们对这种美的价值所感发的肯定性自由创造就是美感。总之,美在创造中,美在创造的自由中。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用真、善、美完善人的精神品格 ,其中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 ,审美教育是人文素质的关键。艺术鉴赏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在审美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艺术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过程 ,它的作用不仅包含在对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挖掘之中 ,而目还存在于通过对作品审美价值的领悟而获得的思想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需要具备多种基本能力,审美能力就是其中之一。美术教学则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欣赏美,才能够发掘美,也才能够最终创造美。所以,学校教育在各门各科的教学中都应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本体论是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存在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本体论基础,把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阶段。实践是一种关系性哲学范畴,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视野,消解了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探讨美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使得美学成为了关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在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之中来把握美和审美,因此,美和审美就是在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关系属性和价值属性以及自由创造。实践的关系性也就是 “间性”,但是,它全面地包括“主客体间性”、“主体间性”、“客体间性”,它们全面地生成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其审美。  相似文献   

8.
新实践美学与实践观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实践美学必须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点是以人的生存为条件 ,以人的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来论述人的生成和发展的 ,正是在人的自我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中 ,实践走向了创造 ,创造达到了一定自由的程度 ,这才产生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在对象之上就是广义的美 ,体现在人这个主体身上就是广义的美感 ,美和美感在自由的创造实践中则生成出艺术 ,美、美感和艺术在实践中不断使人类的生活 (生命 )艺术化 ,实践本身也艺术化 ,最后不断使人的生存艺术化 (审美化 ) ,也就是不断地由自然的必然王国向人类的自由王国飞跃。  相似文献   

9.
墨子的美学思想属于伦理美学的范畴,而非形式主义.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因为,爱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经验,而爱的经验和其他审美经验带给人的情感体验也是相同的:人在爱之中体会幸福,就是对美的人生的体悟;爱使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形成,可以说,是爱缔造了美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钱穆从追寻"孔颜乐处"入手,阐发了生生之乐的最高境界之美,在钱穆的人生哲学中,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生的审美境界,对仁心的践履就是对美的追求,人的生命情趣和价值追求完美地融为一体,并在其中体味尽善尽美的人生高境界的乐趣,寻乐就是体乐,可谓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或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鉴别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教育。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教材、课堂活动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进而学会表现美、创造美,得到美的陶冶,使语文教学达到寓美于教,寓美于学,以美育人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雅作为美与崇高的中介美总是与真和善联系在一起的,研究美必须与研究真和善联系起来。与之相适应的,雅总与美和崇高相关,研究雅必须与研究美和崇高结合起来。但是,所有这些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审美及其过程。在其他的文章中,我已把审美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相交流所形成的意象活动,审美的过程即这种交流形成的意象活动的展开。试想一个在审美道路上驰骋的旅游家,往往要经历三个里程碑,第一是美,第二是雅,第三是崇高。在这段审美历程中,处于中间地段的就是雅。从纵的方面说,如果这个人在审美的阶梯上行走,第一级就是美,没有进入美,难以进行审美;只有进入了审美,才可能由美走向第二级即雅的那一级,再上一级,就是崇高那一级了,只有到这一级,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审美境界才能出现。显然,在这三级中,雅一方面是美的升级,另一方面又是崇高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罗汝芳认为,圣与仁可在日用常行中得到,这一观点表明:"日用"就是人类生活的自身,又是人类最终追求的美的境界的显现之地。有赤子之心的人,也就是审美主体,必须在日用之中,即在一种平淡自然的状态下实践审美体验,完成道的追求。他揭示了一个较高的审美境界:道在赤子之心,则道的本质就是纯粹、质朴的,道本身含有一种自然真切的审美形态,人必须忘记物欲与功利,以自然而然的率真态度亲近每日所处的生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只有保持着一种自然的审美心境,不虑不思、率性本真,最终才能获得人自身的完善与道的完善,达至中和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在报纸的编辑工作中 ,作为一种社会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中介环节 ,编辑是以出版和传播为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执行者 ,编辑的基本劳动就是审阅、编修、收集稿件 ,具有审美能力是编辑工作的主导要求。而编辑的人格和感悟主要通过编辑的劳动表现出来 ,并可以使人明显地感受到编辑主体意识的审美创造力的高低。编辑要具有艺术细胞和审美能力 ,如发现美、理解美、协调美的能力 ,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感悟到美。  相似文献   

15.
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实践美学必须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点是以人的生存为条件,以人的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来论述了人的生成和发展的,正是在人的自我生和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实践走向了创造,创造达到了一定自由的程度,这才产生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在对象之上就是广义的美,体现在人这个主体身上就是广义的美感,美和美感在自由的创造实践中则生成出艺术,美、美感和艺术在实践中不断使人类的生活(生命)艺术化,实践本身也艺术化,最后不断使人的生存艺术化(审美化),也就是不断地由自然的必然王国向人类的自由王国飞跃。  相似文献   

16.
美,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地存在着.自然和艺术的美,一方面,对人起着陶冶情操和审美教育的作用;另方面,要使年青一代能够健康地感受自然和艺术的美,需要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7.
美在生活中,是一种美学视界.美学的发展即呈现出这种视界的变化,西方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对美的认识视界有不同的基点.西方古典美学强调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理性,强调外在、对抗.现代美学强调立身于其中的非理性,强调内在、协合.现代美学作为一次视界革命极大地拓宽了美学的边界. 两种美学视界的合理性视野,都给了我们生活在美中的启示,那就是以二者协合的眼光审美地去看待生活,美无处不在.以这种审美境界和审美态度,做一个人性完善、人格完美的人.  相似文献   

18.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中心的教育,审美教育的目标是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培养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的整体人格与外界环境达到同构、对应,最终使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一致。因而,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审美教育与技能训练并不对立,但绝不等同于技艺教育。审美活动需要技能技巧的参与,一定的艺术技能能使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儿童观察周围世界的美、艺术的美和创造这种美的能力,教给幼儿艺术活动技能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使他们得到绘画、舞蹈、演奏、朗诵及其  相似文献   

19.
美育是以一定的美学理论指导人的审美实践活动,它能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观念与思想,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就是在遵循体育教学和美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以及在运动中创造美的能力,促进性格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体育的美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20.
宗教的美学理想和美学需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在能够按照“美”的要求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他说“劳动创造美”,又说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事物”①。换言之,人的审美需求、美学理想、美感意识,必然会体现在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