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传统价值观蕴含着家国天下、以和为贵、义利兼顾、尚荣知耻、追求至善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批判地继承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弘扬爱国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塑造完善人格、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把儒学"义利之辨"的核心概念,置放在传统与现代化的比较视野中观察,可以看到儒学思想早在清末因西力入侵而融入世界性现代化进程之前,在明清之际到清代前中叶,尤其是戴震所领军并集大成的乾嘉新义理学,就已经先行迈向现代化转型了。以义利观为例,已历经了从义利对立的"贵义贱利"、到认同义利可以同趋的"兼重义利"转变过程,故清代思想可以被视为传统与现代的会通桥梁。  相似文献   

3.
传统义利观的反思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义轻利”、“义利相兼”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公利高于私利 ,民族、人民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这一传统思想的优秀成分。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就是在发扬传统义利观优秀成分的基础上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确立的以义利同在、义利统一、义居首位为基本要求的一种新型的义利观。它的确立对于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严复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的义利观是中西思想融会的结晶.他汲取了进化论思想,又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思想为理论武器,指出传统厚义薄利、耻于言利的义利观是造成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认为中国若不痛改讳言利之习,不力破重农抑商之故,就不可能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实现富国裕民.严复根据近代中国国情,重建义利统一、两利为利的新义利观,赋予了传统义利观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5.
义利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论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就对义利关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此后这一争论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深入。在各种主张的较量中,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逐渐广被接受且成为主流思想。这一观念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义利与理欲:传统价值的多重性杨国荣在传统价值体系中,义利关系始终是关注的重心之一。自先秦开始,儒、墨、法等便从不同方面对义与利作了各自的定位,而义利之辨几乎存在于中国文化的整个历史演进过程中。与义利之辨相联系的.是所谓理欲之辩,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一种前科学时期的进步理论,在古代取得了辉煌成就,不过在近代西学东渐中被精致证伪,被认为“落后”、“不科学”乃至被所忽略.经济思想史上的“李约瑟之谜”提供了分析和理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变迁的一个框架.既有的研究已经尝试从社会经济环境、地理环境和要素禀赋、科举制、阶级基础和政治裁度、文化和思维方式、道德伦理等角度给予解释.其中,经济伦理是经济思想的基础,义利之辩是理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视角.建立经济思想史上的“李约瑟之谜”问题意识,解释经济思想史上的“李约瑟之谜”,将有利于整体认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变迁,推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余泽娜 《理论界》2014,(6):76-80
中国历代社会在演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道德代价,引发了人们对道德代价问题的思考。但中国传统社会还没有"道德代价"的概念,因而中国传统道德代价思想是以一种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呈现的,它集中地体现在义利、理欲、忠孝、礼仁四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自孔子始,义利之辩便是儒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从总体上看,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大体上持重义轻利论。王夫之吸收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重义贵利、义利统一的理性义利观,是传统义利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从理论上将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更从实践上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指南。虽然王夫之的义利思想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仍有启迪的意义;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更要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自孔子始,义利之辩便是儒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从总体上看,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大体上持重义轻利论。王夫之吸收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重义贵利、义利统一的理性义利观,是传统义利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从理论上将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更从实践上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指南。虽然王夫之的义利思想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仍有启迪的意义;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更要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行政改革中,行政价值现的重塑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行政价值观建设本质是创新的过程.构建现代行政价值观必须发掘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对传统义利现进行批判性继承.研究传统义利观的现代价值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义利论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大问题,在中国社会史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使中国塑造成举世闻名的礼义之邦;哺育了一代代持义不挠的民族精英;凝聚为重德尚义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依然具有巨大的历史魅力。  相似文献   

13.
义和利作为价值取向的两极,是从不同角度对利益的概括.“义”指的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公利,即一种大义; “利”指的是一种微观的、属于个人的私利.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义利关系的思想资源十分丰富,作为主流的儒家思想对义利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以义制利”、“重义轻利”、“去利存义”和“义利统一”的演变,对商业在传统社会经济中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商这一特殊商人群体是在贯彻儒家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兼顾义利,把“儒”与“商”很好地结合的实践典范.儒商这一经济文化现象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和伦理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义利之辩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在中国历史上,思想家们围绕着义利关系问题争论了几千年;在价值观念剧烈波动的今天,如何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理论课题。义利观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探讨孔子的义利思想,不仅有助于孔学研究的深入,有助干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省,而且有益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的义利  相似文献   

15.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价值论特别是道德价值论,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确立了价值导向。义利范畴的内涵是义利问题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探讨。本文对此从古文字学、价值、伦理三方面作一点探索。 一、古文字学考察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西方道德文化在道德评价、义利识别、义利关系、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均有差异。本文就上述差异作了较为详尽的对比阐释 ,旨在能够给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较为贴切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社会,义利关系的调节主要依靠伦理教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这种主要依靠伦理教化来调节义利关系的方式不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法律调节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法律调节既承认了市场主体追求效率或利益的合法性,又保证了市场主体在利益博弈中的公平地位,在市场规制中促进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即"义"和"利"的现实统一.  相似文献   

18.
传统启蒙教育秉承儒家传统义利观,认为明辨义利是为人之本。在此认知下,传统启蒙教育要求童蒙遵循"先难后获"的行为原则,同时遵守"取与"的基本行为规范,从而培养童蒙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蒙学读物中善心与恶念、仁爱与自私、进取与颓废并存,亦有为数不少与儒家仁爱利他思想相悖的说教,蒙学读物这种背反性的存在既有经济层面原因,也有学理层面原因。  相似文献   

19.
何小春 《船山学刊》2009,(1):133-136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论争的一个核心议题。深入考察和发掘传统义利文化的合理内核并进行现代转换.对于我们在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实现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采取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方法,对中国近代的义利和谐理念予以论述.中国近代是传统艾利现的转型时期,其义利和谐理念,倡导义利并重、义利统一,代表了由重义轻利向义利和谐发展的社会趋势.又利和谐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文化基础,对树立社会主义义利现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