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体制的制度结构树状图的位置来看,自上而下的改革是突变式的转型;自下而上的改革是一种目标有限的局部改革,本质上是制度结构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调整,但不同于自发的制度演化,而是宏观决策主体主动自觉的调整。过渡性制度安排是减小改革阻力、实现体制平滑转型的机制。自下而上改革的风险主要在于改革停滞甚至倒退和变性,使体制长时间处于扭曲、不稳定的状态,社会经济失序。因此,改革信念、改革文化和领导者的改革决心和勇气,是实现体制平滑转型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耿同劲 《阴山学刊》2004,17(1):96-98
从历史的角度冷静地考察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变革,可以发现这一变革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逻辑起点的必然结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的增量改革不但为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为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定了路径,目前,甚至将来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20世纪80年代增量改革演进的必然逻辑;可以发现我国之所以能在大变革的同时保持相对稳定,在于我国特有的初始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3.
东亚民主的生成经历了坎坷而艰难的历程。从外来强加的殖民化到内在要求的民主化,从不情愿的被动应对到自觉的主动变革,从单一目标的民族独立到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富强,民主已成为东亚各国人民自觉自愿的主动追求,民主已扎根于东亚社会的民情土壤并开花结果。东亚民主社会的生成给了我们太多的研究资源和理论启迪:东亚民主是"后发型民主",有着自身独特的生成条件和路径特征;东亚民主有着多样化的生成路径和制度模式,但具有共同的基本民主原则和制度要素;东亚政治现代化内在地要求民主化,但民主并不是政治发展的唯一价值目标;东亚现代化历史逻辑要求发展逻辑与民主逻辑、手段性民主和价值性民主协调共进;民主的生成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性条件,但更需要政治主体的主动努力建构;执政党与反对党的战略互动和理性选择,对民主转型的时机和路径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民主转型后,民主体系的运转和巩固依赖于政党及其制度的稳定和健全;从民主转型到民主巩固和民主社会的成熟,东亚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东亚各国民主生成的路径特征、制度体系和成熟程度都互有差异,并不存在统一模式的"东亚民主"。  相似文献   

4.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逻辑起点"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胶着点,"实践作为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的观点得到相当多的学者的认同.然而,这一起点的判断本身却缺少坚实的逻辑支撑.与"实践"相较,"关系"是一个更为恰当的美学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自主性制度变迁是制度变迁的两种路径.体制转型有其内在的动力和阻力.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那些从过去传承下来的知识和信念能对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制度变迁的轨迹作了比较.弱化血缘关系在制度变迁中的影响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不可或缺的一步;立法保护私有产权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最佳路径是使得自上而下的转型驱动与源自信念边际修正的内生性制度变迁方向有机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引进历史逻辑起点、生产率竞赛、制度互补等关键概念 ,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演进论解释。本文认为 ,在转轨时期 ,地方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会决定其民营经济政策进而影响民营企业形成对未来的预期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构成的生产率竞赛和制度互补关系会共同塑造某个特定地区的“制度互补特性”从而导致不同地区民营企业选择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 ,其结果 ,不同地区的制度变迁呈现出路径分岔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我的专著《制度的威力》对社会历史给出了"制度决定论"的全新解释。鲁鹏教授对其中的基本观点不以为然,认为"从制度的作用推导不出历史决定论"。这个反命题被他用两个步骤的论证支撑:一是证明制度的作用是有范围和条件的;二是证明制度决定论在"两个理解"即对历史与历史决定论的理解和对历史规律与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方面,都存在无法解释的问题。可是,在制度决定历史亦即决定人们的活动这个意义上,制度的作用其实并没有"范围"的限制,也不是要取决于其他社会因素。而制度决定论关于"两个理解"的理解,实际上也不存在任何错误,包括使制度决定论给出的历史规律陷入自败。因此,制度决定论是可以成立的,继而历史决定论也是可以成立的。尽管能够确证历史决定论的"历史规律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但并不意味着找不到,而且应该是已经被制度决定论找到了。  相似文献   

8.
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和制度安排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境和制度环境中发生的,有其内在的逻辑.医疗服务市场中的权力分配格局决定了我国医疗保障模式的选择应遵循公共财政+科层制度+市场机制的逻辑.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费用问题与制度的逻辑定位和逻辑悖论有关.医疗保障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的主导和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9.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是当代中国及几乎所有原社会主义国家正经历的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转型"指的是整体意义上的制度系统的结构和性质的改变",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各种力量和矛盾都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表现出来,有的力量和矛盾会贯穿在整个转型过程,而有的力量和矛盾会在转型过程中发生演变,或是以新的面目新的组合出现, 或是以完成历史使命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
转型中的创新战略与我国教育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 ,中国创新系统比较平稳地从政府主导的强形式 (政府指令型 )向政府主导的弱形式 (政府引导型 )转化 ,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是“政府协调”型的创新系统。转型过程中的科技、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之间缺乏协调性 ,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教育系统的整合要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整合相一致。我国转型中的创新战略是追赶战略 ,是以模仿创新为主并兼顾局部自主创新的追赶战略。作为创新主体之一的教育系统的整合 ,必须选择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一 )教育重点应放在普及初中等教育 ,延长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和主体应是本专科应用型教育 ,兼顾相当的基础研究教育 ;(二 )要建立一个多样化而又互相贯通的教育系统 ;(三 )人才培养要从学科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四 )教育制度创新应以培养人才为核心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现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王爱云 《学术论坛》2012,35(5):14-18
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从20世纪初中国先进分子对社会主义的选择,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被实践、被认知并不断演进的逻辑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梳理这一过程,探讨其规律,对于人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基本认识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自然需要借鉴西方市场制度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但经济转型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以及我国改革的历程表明,经济转型的复杂性以及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有关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客观的认识前提之上。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政府职能转变所需要的相应制度支持、我国经济转型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和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成为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基本认识前提。坚持这些基本认识前提,将有助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更加趋于理性和客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历史描述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中央旅游援藏政策的逻辑起点为国家发展与稳定的战略需求和西藏地方内生供给制约,梳理旅游援藏政策的演进历程为起步、发展、调整和完善四个阶段,并概括旅游援藏政策演进的四大特征。西藏面临建设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重要历史机遇和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差距扩大的严峻挑战,旅游援藏关键在于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培育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宋冬林  郭砚莉 《北方论丛》2008,3(3):129-133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价值与实物双重补偿原理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其制度取向.社会再生产价值运动中各种投资要素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要求不仅注重人力资源、人造资源的价值和实物双重补偿,而且更要考虑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价值和实物双重补偿,忽略任何一方都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些投入要素实现了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整个经济社会才会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因此,制度安排的原则关键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投入要素的补偿机制,这些远远超出新古典纯货币经济学经济增长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左亚文 《江汉论坛》2004,1(12):66-68
青年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这一极为重要的命题,这一命题不仅揭露了黑格尔唯心主义抽象思辨的实质,而且提出了辩证法的应用和应用辩证法的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建构各个领域的应用哲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温馨 《贵州社会科学》2021,(10):145-151
我国最大的碳排放来源于化石能源消费,"双碳"目标任务的提出,对我国能源转型进程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本文基于社会变迁和系统性分析视角,从动能—技术创新维度、载体—市场体系维度、保障—系统治理维度分别阐释了能源转型的内涵.信息化技术与能源技术等多层次技术协同创新通过提高能效、降低成本、价值链增值等来拓展能源转型空间:能源转型重塑能源市场生态,电力行业成为"双碳"目标主战场;能源治理网络扁平化、去中心化、智慧化发展,亟待系统治理模式加速变革与创新.三大维度相互关联,辩证统一.为顺应技术、市场、治理转型趋势,我国应从推动多层次核心技术领域协同创新、大力发展以能源新型生态为特征的智慧能源体系、加强能源转型与社会不同领域的协同规划、数字化推动宏观调控与治理能力提升等多方面为能源转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刘新文 《文史哲》2020,(6):41-50+163
王浩在评价金岳霖学术生涯时,曾经设想过一个研究计划但是没有实行,该计划实以"逻辑基础问题"为主线。金岳霖把自己庞大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归结为逻辑,但是在为逻辑建立基础的时候,遇到了"逻辑中心困境"。在晚年的哲学工作中,他接续自己早期关于逻辑基础问题的研究,认为这个问题对整个的逻辑来说太大,从而集中讨论了推论的基础问题,把推论建基在"思维的可能"和"历史的事实"之中。如果推论是逻辑的核心,那么,他的这个论题可以视为对逻辑基础问题的一个"金岳霖式"的回答。这个回答走出了他早期工作中遇到的困境,既体现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和分别,也体现出"以哲学作为一项思想上的武器,为当前国家的需要直接服务"和"以哲学作为一项专门的学问来研究,直接间接为中国在国际哲学领域内争取较高的地位"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李德迎 《理论界》2012,(9):82-84
领导工作的创新是领导者对领导对象运用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思维方法理性分析得出事物内部本质及相互关系后,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在理论上完成事物从实然状态到应然状态的连接结果的外在表现。领导工作的创新基础是领导工作对象的独特性。领导者在诸多的可行性思路中利用思维操作和思维实验方式逻辑地找到最佳思维模型,是高效率完成领导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邓正来 《学术界》2006,(5):120-125
中国社会科学必须确定自身的自主性,必须在关系自身独立性的问题上拿出强硬的科学态度来,必须以各种制度化的学术生产和再生产机制的建构为前提。在我们充分肯定中国社会科学于“学在民间”这一路向上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还必须高度警省中国社会科学于“学在民间”这一路向上的发展运动在打破原有知识制度安排之时是否有可能自我建构起另一种极其封闭的知识制度安排,甚至这一知识制度安排本身便为某种非自主的取向所支配。因此,在我们凭靠“学在民间”运动追究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方向的时候,绝不能忽视对这一运动本身方向的追究。当然,这已经是我们对一个新的学术时代的期盼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