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乾隆统治时期,清中央政府彻底平定准噶尔部,是清代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重要事件,也是乾隆全部政治活动中的一件大事。研究和正确评价这次战争,对于清代前期史的研究和乾隆其人的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乾隆对这次战争的指导这个侧面,对上述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这次战争,大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军两路出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北伐战争的失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通讯失误忧是其中之一。北伐通讯的失误,不仅使天京与北伐军、北伐军与北援军之间断绝了联系,而且由于北伐军的信函情报屡被清军截获,给整个北伐军事行动带来了极大的被动,曾国藩的情报官张德坚曾说,清军所获“伪谕不可胜计”。确实如此,再也没有比他的《贼情汇纂》中收集的太平天国文书更能说明问题了,以致现在研究太平天国历史,都不得不去参考。尤其令人唯以至信的是,太平军在黄河以北的任何方式的通讯联系几乎全部遭到清军的破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3.
董福祥起家与同治年西北政治形势霍维洮清末人物中,董福祥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他一生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政治风云,扮演过多重角色:他以一个普通的农民,统帅号称数十万之多的流民队伍转战甘陕,继而转身投入清军,并成为清军方面大员,一时为清廷最高统治者所倚重,令...  相似文献   

4.
军事对比:中日甲午陆战清军败因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日两国各自命运的划时代重大事件。清军的失败,至今仍令人深思。其中,军事的失败是关键。以往研究此问题多从清军单方面入手,缺少中日双方对比研究。笔者拟就双方战略战术、军事力量对比,探讨清军陆战失败的原因。一...  相似文献   

5.
吴禄贞(1880—1911),字缓卿,湖北云梦人。十七岁入湖北武备学堂,十八岁赴日本留学入士官学校骑兵科,二十岁时结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并加入兴中会,中间曾回国参加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又赴日继续学业。一九○二年毕业归国,任武昌普通学堂教习,积极宣传革命。一九○三年十一月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发起组织华兴会。一九○四年后打入清军内部,历任清军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并曾去西北考察。后任帮办延吉边冬到东北,曾与日本侵略者交涉“间岛”问题。不为日屈,立场坚定,遏制了日本吞并延边地区的野心,升副都统,并被派往德、法两国阅操。回国后任新军第六镇统制。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为谋划在北方组织武装响应赴滦州约张绍曾,蓝天蔚等举兵反清,又去石家庄与山西革命  相似文献   

6.
<正> 在甲午战中清军之所以惨遭失败,从军事战略上说,指导思想的失误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各自按照不同的作战目的,制定了不同的作战计划.从总体上看,日方是进攻的.其最初意图是以主力登陆渤海湾头,与清军在直隶平原决战.但当发现这一意图因北洋舰队的存在难以如期实现时,便改变计划,将侵略分作两期进行:第一期,令第五师团侵入朝鲜,牵制清军,派舰队寻机与北洋海军决战,力求击破之,  相似文献   

7.
王建芙 《理论界》2004,(6):339-340
从1644年清政权中心由沈阳移至北京定都,到1645年攻下南京,清军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统一了长江以北地区,从1645年攻下江阴,到1663年(康熙二年),清军攻破荆襄十三家的最后据点茅麓山(湖北兴山县)为止,清军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统一了长江以南地区,进而确立了对中华大地近三百年的统治。清军为什么能顺利统一长江以北地区却不能顺利统一长江以南地区呢?这除了与南明政府在  相似文献   

8.
试论甘肃在平准之战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平准之战中 ,与新疆臂指相连的甘肃成为清王朝的西北屏翰和北门锁钥 ,其地位和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 ,清朝调整了对甘肃的行政布置 ,实行陕甘分省 ,提高甘肃的政治地位。同时 ,甘肃作为平准战争的后方军事基地 ,常常给前线清军提供及时的军事援助 ,有效地配合前线清军的作战。另外 ,甘肃还给平准大军提供了大量的粮饷和军需物质 ,为清朝最终平定准噶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进宝,字显吾,宁夏固原人,生于明天启五年,卒子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25—1685年),终年六十岁。王进宝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朝走向衰亡、明末农民大起义如火如荼,明清交替,清朝入主中原并最终确立其统治地位的动乱年代。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王进宝就是其中较为突出者。他在清军入关进占西北之初从军入伍,随主帅南征北战,屡立奇功。特别是在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后,王进宝坚定地站在朝廷一边,积极参与了平叛斗争,建有殊功大勋。奋威将军王进宝与靖逆侯靖逆将军张勇、勇略将军赵良栋之威名同震华夏,被称为“西北三汉将”,又被当地人民尊为“关西勋阀”。可谓名震天下,功垂青史。  相似文献   

10.
清朝乾隆、嘉庆时期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盛世”逐渐走向衰落之际。在这转折之际,有识之士不仅有对“盛世”的讴歌,也有对时弊的揭露与抨击,间或向皇帝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谏议。但是,乾隆皇帝晚年已日渐堵塞了一切稍有生气之议,如果说,乾隆四十七年(1782),御史钱沣(1740—1795)疏劾山东巡抚国泰贪赃,还能使国泰受到严惩,那末,乾隆五十一年,五十五年,曹锡宝(1719—1792),尹壮图(1733—1808)分别疏劾和坤家奴、与库帑不实,则反使言者曹锡宝、尹壮图遭受惩处。乾隆六十年,弘历以八十三岁的高龄退居宫中,仍以太上皇之身分紧握实权,以致嘉庆皇帝对乾隆宠臣和坤,还  相似文献   

11.
吕强 《兰州学刊》2009,(1):78-81
肃州是清初我国西北因战争而繁荣起来的典型城市。基于辟邻蒙古“准噶尔”部的特殊地理位置,清初,这里不仅是西北边防重镇和交通枢纽,而且边贸繁盛并因此出现了著名的康乾“肃州贸易”,使肃州成长为当时西北“边陲一大商埠”,推动了肃州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地方经济的繁荣。但乾隆二十三年后,随着“平定准噶尔叛乱”的结束,肃州开始内附,其地位的下降导致城镇经济发展的回落。  相似文献   

12.
阿桂在新疆     
阿桂在新疆阿拉腾奥其尔阿桂(1717—1797),字广庭,号云岩,章佳氏(原属满洲正蓝旗,后因新疆政绩改隶正白旗)。大学士阿克敦独生子。他以苗生人仕,官至首席军机大臣,是乾隆朝重要宰辅。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六月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他...  相似文献   

13.
关于1683年清军是“攻入”还是“进入”台湾?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包括历史常识书)有多种说法。如: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一版初级中学课本是,“一六八三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清政府在那里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职工业余中等学校初中课本《历史常识》则为,“一六八三年,清军攻入台湾,第二  相似文献   

14.
1878年,清军将领李扬才反叛入越作乱,越南政府无力镇压,只得向中国政府求援。清军在越南官军及黑旗军的协助下,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动乱平息下去。但是,这场发生在距法国几千公里外的事件,却成了法国政府扩大侵犯越南北圻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5.
1755年厄鲁特蒙古达什达瓦部从伊犁河畔迁徙到了清西北重镇天山北麓的巴里坤,之后在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的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清政府为安抚达什达瓦部众,决定将他们迁往承德。1759年5月达什达瓦部总管布林等2136人分两批到达承德。目前承德市的达什达瓦后代已由建国前不足100人上升到340人,他们同各兄弟民族一道,为建设自己的第二故乡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岳飞《满江红》词中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句。夏承焘先生以此作为《满江红》非岳飞作的依据,其实,岳词中的贺兰山并不是指今甘肃、河套之西的贺兰山,而是指贛州附近的文壁山,不是实指,而是典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赣县志》云:“郁孤台在县之西北隅,旧名文壁山,一名贺兰山”;康熙五十九年刻本之《西江志》亦云:“贺兰山在府治西北隅,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刘永福,为了避开清军的围剿,率二百余名义军战士转移到越南北部。从七十年代开始,这支黑旗军就驻扎在越南西北毗邻中国云南的保胜,并把保胜开发和建设成为驰名中外的武装根据地,本文就保胜根据地的历史作用略叙管见。  相似文献   

18.
布鲁特,古称“坚昆”、“黠戛斯”、“吉利吉斯”,今称“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18世纪中叶,在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及大小和卓叛乱的斗争中,布鲁特十九部落(一说为二十部落)先后归属清朝政府,为保卫、建设祖国西北边疆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陈玉成(1836——1862),原籍广西桂平县,后移居广西藤县。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十五岁时就加入了太平军,从藤县随军北上,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锻炼成长。定都天京后被杨秀清选拔为左四军正典圣粮,职同监军。一八五四年五月,太平军进行西征和南进时,在攻取武昌的战役中,他率领五百“天兵”攻克武昌。十八岁的陈玉成在这次战役中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略,因此被超升为殿右三十检点。一八五六年二月,陈玉成和李秀成等一起随燕王秦日纲去救镇江。当时镇江守将吴如孝被清军围困城中,外粮断绝,处境十分危险。陈玉成亲自驾一小舟,突破清军水师的重重包围,冲到镇江城里,和吴如孝一起制  相似文献   

20.
冰雹灾害是重要的自然灾害种类。本文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清实录》和各种地方志的记载,力图全面梳理清代自1644年清军入关至1911年宣统逊位为止时间段内的冰雹灾害。在以州县为单位的统计数据中,清代的冰雹发生次数已经超过6000次;从分布朝年来看,以顺治、道光和光绪朝为多,乾隆至道光时期平稳上升的趋势相当明显,与气候学者关于明清小冰川期的判断吻合;从统计区域来看,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新疆、西藏、云南,东至台湾,涉及了全国所有的省区;从分布时段来看,包括了所有的年份和月份,可谓"无年无月无处无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