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论在西周一代,楚国历史发展的诸方面,无不同它与西周王室的关系密切相关。周、楚关系的基本方面,是周对楚的统治,和楚对周的从属。但是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两国关系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既有和平的交往,又有战争的对抗;和平与战争的交替,构成周、楚关系的重要内容。西周时代的周楚关系,根据其发展特点,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西周王朝建立到成、康二王之际,是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周王通过“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形式,确立了周对楚的统治地位,楚国成为周室的诸侯国。但是,楚在周王朝的  相似文献   

2.
西周王朝国家结构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王朝和四土诸侯通过宗法分封制和畿服之制的原则和精神 ,初步建立起颇为严格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早期模式。各封国诸侯代表天子对其他封地进行治理 ,同时向天子履行朝贡、从征等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义务。西周王朝统治者正是依靠这种逐步确立但仍具有一定原始性的中央和地方关系 ,加强西周王朝与四土诸侯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 ,从而不断巩固和完善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等级秩序和发展中的国家结构  相似文献   

3.
要研究西周、春秋社会政治制度,必需研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杨宽先生《古史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从三礼探讨西周、春秋社会政治制度。拜读之下,有很多感想,现以宗法制度为例,提出来与杨宽先生商榷。《新探》“试论西周春秋间宗法制度和贵族组织”章中,谈宗法制度的,有这么一段话:“按照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众子或者分封为诸侯,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封国的权力。诸侯的众子或者分封为卿大夫,也由嫡长子  相似文献   

4.
商代“分封”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商代有无“分封”,这在史学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商代的所谓“侯国”,是商王朝对其四周“方国”进行武力征服的直接产物,名副其实的称谓应是“服国”,它同西周王朝在对其四周进行武力征服之后通过“分封”的方式所建立起来的“封国”,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分封实始自西周,商代并无分封之事。一、西周的“分封”与“封国”分封一词,源于《左传》定公四年的“分鲁公以……,封于少(?)之墟。分康叔以……,封于殷墟。分唐叔以……,封于夏墟”,指的是周初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如细加区分,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即派生出去的),强调的是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封建一词中的“建”字,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  相似文献   

5.
政治意识是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具有历史传承性 ,孔子以下的儒家政治意识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的影响是公认的 ,西周政治意识是儒家政治意识的直接源泉。西周王朝政治意识中的诸多要素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的合理性内涵 ,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现以今文《尚书》为中心考察 ,西周形成的政治统治合法性意识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国家政治疆域的传承与统一意识 ;(2 )政治统治权威的合法传承意识 ;(3)批判和推翻暴君暴政统治的变革意识。上述政治意识要素深深影响了后世。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百余条西周国、东周国史料,抉发《史记》失记、《战国策》失序的二周秘史。阐明最后三代周王寄居东周国六十年,末代周王寄居西周国五十二年,因而二周先后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天下中枢。兼明西周威公、西周武公、东周昭文君、宁越、杜赫、颜率、周最、史舍、韩庆、宫他、游腾、齐明、马犯等二周君臣的重要历史作用,魏国人张仪、楚国人景翠、东周国人苏秦等战国重要人物与二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近百条西周国、东周国史料,抉发《史记》失记、《战国策》失序的二周秘丸阐明最后三代周王寄居东周国六十年,末代周王寄居西周国五十二年,因而二周先后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天下中枢。兼明西周威公、西周武公、东周昭文君、宁越、杜赫、颜率、周最、史舍、韩庆、宫他、游腾、齐明、马犯等二周君臣的重要历史作用,魏国人张仪、楚国人景翠、东周国人苏秦等战国重要人物与二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健 《殷都学刊》2002,(4):12-19
古代国家的政治疆域是统一王朝中央权力控制下的、具有大致范围的政治统治区域。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平行并进式”特点 ,决定了夏商周三代政治疆域的传承与包容关系。三代政治疆域有四个显著的特征 :一、政治疆域的模糊性和多变性 ;二、早期国家政治疆域中的数都并存意义 ;三、政治疆域中的“点”、“面”与“虚”、“实”关系 ;四、三代政治疆域统治传承的法理性。  相似文献   

9.
王畿就是都城周围由王室直接统辖的行政区域。 周代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度。全部疆域由许多诸侯国组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出于对周王的恭维。这首诗只表明周王是诸侯同尊的“天下共主”,他名义上对“普天之下”的全部疆域享  相似文献   

10.
继夏、商两代建立的西周王朝,在政治与文化方面都有超越性的发展。周初统治者所推行的蕴涵伦理道德精神的分封制、宗法制、礼制,实为在总结夏、商两代灭亡的历史教训基础上形成的"周人为政之精髓",也是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而"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这一历史定位则凸显了西周政治与伦理的有机契合,为研究西周政治思想及西周政治伦理思想提供了点睛线索。明晰西周政治伦理思想的源起,既找出了其内在本质,也为挖掘其实质特征、原型意义及其现实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 武王克商,周人由偏于一隅的蕞尔小邦一跃而成为替代商人统治天下的新兴力量,周王也取代商王,成为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的象征,此事件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不过,在周人看来,武王克商仅是周人在完成“王业”的道路上所走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政权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因为武王灭商,虽然标志着周人在现实政治领域完成了对商代王权的替代,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周人还必须对其取代和继承商王政权的政治事实给出足够充分的解释和说明,也就是要从理论上对周人所取得的“天下”的“合法性”问题进行必要的说明。这一时期周人所着重强调的“天命…  相似文献   

12.
长期与戎狄杂居的周民族建立西周王朝的时候 ,我国古代各民族仍然处于杂居状态 ,真正的汉民族尚未形成。立国后的周政权除继续打击周边民族、通过封建诸侯国以巩固和扩大统治区外 ,还依据自己的经验 ,以分封少数民族首领、制定朝觐、会盟制度等方式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周王室与北方民族的关系 ,是与四裔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 ,其成功与否事关周王朝的兴衰  相似文献   

13.
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疆域可依不同地域的特殊行政制度、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项条件分为数个“综合政治区”。但其分划方式与区际关系在两宋则大有区别,从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地理格局。构成北宋疆域的各个“综合政治区”,主要是以分工的方式形成“圈层式”结构。各区之间互相依赖,利于中央集权,却难以各自为战,故屡衅于外力。而南宋的“综合政治区”则各有独立生存的条件,是在不同区位行使相近职能的政治区,从而形成“分块式”结构。这种结构提高了应付对外战争的能力,但凝聚力较弱,中央集权程度远逊于北宋。  相似文献   

14.
周人靠征服代替商王朝而成为天下之主,又靠分封诸侯“封建亲戚”而使夏商以来的国家政体发生了转变。 殷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诸侯之长”(1),诸侯方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关系;而周代靠封建诸侯而形成了统一性的中央王朝,形成了初步的有向心力的中央集权化政权。这时天下的土地、人民均属周王所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周王已具有控制政治军事的最高权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这种政治体制新格局是商代方国联盟制时期所不曾有的,而这又恰恰是成康时代的分封制所带来的新变化。周代时期初步建立的中央集权化的政治形式,与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制有很大区别,但又与殷商时代方国联盟的政治形式显然不同。周王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王权,形成了中央集权化的政治形式,为秦汉以来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周代王权的加强与中央集权化现象至今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因而是值得我们注意并加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明德”——西周领主土地所有权获取方式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周伦理政治已为学者们所瞩目,但伦理政治借以建立的伦理经济却有待于深入考察。本文从伦理文化角度探索了西周领主土地所有权的获取方式——“明德”。“明德”不仅是周王克配天命的依据,也是周王最高土地所有权观念形成的依据。西周诸侯土地所有权的获得同样来自于“明德”,即所谓的“选建明德”。本文揭示了“明德”的主要内涵即“恤祀”,也就是“孝天”、“顺天”、“承顺天意”。而“选建明德”即“封建亲戚”,这里的“亲戚”主要指“同姓宗亲”。文章还指明了“明德”即“孝德”,何以称“德”而不称“孝”;以及作为天子克配天命受民疆土依据的“明德”,如何演变成周王分封诸侯授民授疆土之依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秦汉是中国最初的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经济和政治上,两个王朝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其“大一统”的局面。对此,历来沦述甚详。但对于其建设“大一统”文化的尝试,史学界至今还没有专门研究,因此,有必要进行探讨。所谓“大一统”乃是中国古代政治观念和国家学说的一种特殊表述,体现在政治上则是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对“天下”的绝对主权。用《尚书》中的话说就是“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用《左传》中的话说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用民间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大一统”观念应当说自西周就已形成,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就是奴隶制下的  相似文献   

17.
杨东晨 《殷都学刊》2005,(3):109-111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王健研究员的《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出版后,我为年轻朋友的新作感到喜悦而荣光,很快翻阅了目录,读了“序”和“后记”,有了大概的印象。因作者是以新思维方法审视、研究、解释周朝政体的,有许多新的提法和观点,与传统研究西周史的书不同,故迟迟不敢动笔写读后感。读读、停停,思考、联想,慢慢才悟出一些道理和认识。一、破旧立新另辟蹊径20世纪90年代初我写周史时,只拜读到孟世凯先生的《商周史话》、日本学者的小册子《西周史》,受益匪浅。为了有所改变,我采用了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丰镐、咸阳、长安等地,为西周、秦、西汉、新莽、隋、唐等统一王朝建都的地方,历时九百三十七年之久。历代王朝的都城选择,从军事上考虑,必须是进可攻,退易守,以保中枢安全;从政治上考虑,必须是四出有路,能联结全国各地,便于政令畅达;从经济上考虑,必须是当地物产丰富,外地接济便捷。这都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京邑所居,五方辐凑”。“凡万国之会,四夷之来,天下之道涂,毕出于邦畿之内”。因此,陕西长安、咸阳等地,自然就是当时交通中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汉初诸侯王国有着自主选择统治术的独立施政权力,因而构建了各自与中央王朝不同的政治学理论体系。这些王国的政治学理论都认同中央统一的政治体制,从本质上说并非统一中央王朝的异己力量,而是在体制内寻求其生存的合法权。汉初政治学理论的这种差异性,是汉初多元一统政治体制下政治实体多元存在的政治现实的反映,它极大地丰富了汉初政治学理论建构的政治元素,成为日后统一的中国传统政治学体系构成的重要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国日益强大,维护其统治的礼乐制度不断被破坏和违背,以郑音为代表的新乐挑战旧乐,即是此时期变革的一个缩影。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地域文化快速发展,与周王朝国家礼制的要求产生冲突,郑音的形成与流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郑声是孔子对郑音的贬斥性的称谓,目的是为恢复周礼及周乐。孔子独斥于郑国,乃是因为郑国与周王室血缘关系更亲近,带有树立典型,匡正礼仪规范,警醒世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