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60年代末70年代初,伊斯兰复兴运动开始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政者动用国家力量扶持伊斯兰教,想利用宗教巩固政权;一是中下层人民和一些团体利用伊斯兰教作为反对统治当局的武器.由此可以看出,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一般宗教复兴运动不同:它不仅是一场宗教文化运动,还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斗争和社会活动.在这场运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萨提·胡斯里的生平与著作进行了简单介绍后分析了他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在民族、民族主义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萨提·胡斯里把语言和历史作为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础与构成要素,反对把宗教作为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础.在阿拉伯民族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的关系问题上,胡斯里提出了反对泛伊斯兰主义的"穆斯林统一",倡导"阿拉伯统一"的政治主张,实际上也就是以泛阿拉伯主义取代泛伊斯兰主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拿破仑入侵埃及,开始了阿拉伯历史上的近现代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伊斯兰教的社会运动,产生了诸多伊斯兰社会思潮,其中尤以复古主义为先导.近代伊斯兰教复古主义发端于18世纪中叶的阿拉伯半岛,其倡导者是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拉·瓦哈卜(1703~1792).瓦哈比运动,不仅是一场纯洁伊斯兰信仰的宗教运动,而且是一场反抗外族奴役压迫的民族复兴运动.同时,伊斯兰复古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在沙特王国建立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和世俗化过程中,宗教的形式及其演变自然也各不相同。宗教在历史、政治和文化层面上"无形中"对现代性起到了建构作用。本文以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以后的政治状况为例,通过分析土耳其世俗政权合法性中的伊斯兰因素,解释其文化与发展、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而证明在中东伊斯兰国家,普遍的世俗化法则不能决定伊斯兰教的现代命运,恰恰相反,伊斯兰教的文化积淀决定了中东国家世俗化的形式与方向。土耳其政党的政治理念与执政实践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概念,特别是"正义与发展党"成功地在世俗主义与伊斯兰教之间保持了平衡。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萨提·胡斯里的生平与著作进行了简单介绍后分析了他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在民族、民族主义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萨提·胡斯里把语言和历史作为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础与构成要素,反对把宗教作为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础。在阿拉伯民族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的关系问题上,胡斯里提出了反对泛伊斯兰主义的“穆斯林统一”,倡导“阿拉伯统一”的政治主张,实际上也就是以泛阿拉伯主义取代泛伊斯兰主义。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政权与拜占庭帝国的互动关系和拜占庭帝国毁坏圣像运动的产生及演变存在重要关联。8世纪初以降,拜占庭帝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相对缓和,战争局限于边境地区,导致边境地区宗教少数群体的重要性上升,其宗教实践中的反圣像崇拜倾向因此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主流宗教政策。而随着9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的衰落,伊斯兰政权不再对拜占庭帝国构成威胁,边境地区战略地位丧失,使得其奉行的反圣像崇拜观念亦为帝国官方所抛弃。毁坏圣像运动的短暂中止,则是由于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在位期间,伊斯兰政权与拜占庭帝国斗争趋于激烈,引发全面战争,边境地区居民重要性相对下降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7.
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研究中心发起、举办的全国性的“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6月16~18日在马鞍山市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市的有关学术研究单位及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90年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发展与背景 与会者对90年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发展的原因及其背景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 1.50~60年代在伊斯兰世界盛行的民族主义运动未能使许多伊斯兰国家取得真正的政治与经济独立,特别是80~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恶化,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尤其是以原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的解体加剧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失望,从而为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发展创造了国内、国际的机会。 2.80~90年代,伊斯兰世界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民族主义运动来取代伊斯兰复兴运动。 3.一些伊斯兰国家人民贫富差距加大,政治日趋腐败,社会道德风气每况愈下。 4.穆斯林对四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等感到失望,渴望回归到自己的历史、文化与宗教之本源上去,以期寻求实现社会公正的道路。 5.伊斯兰世界的民族和宗教矛盾的加剧。 6.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对伊斯兰国家的渗透不断加深,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强权政治刺激了伊斯兰社会,伊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政权与拜占庭帝国的互动关系和拜占庭帝国毁坏圣像运动的产生及演变存在重要关联。8世纪初以降,拜占庭帝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相对缓和,战争局限于边境地区,导致边境地区宗教少数群体的重要性上升,其宗教实践中的反圣像崇拜倾向因此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主流宗教政策。而随着9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的衰落,伊斯兰政权不再对拜占庭帝国构成威胁,边境地区战略地位丧失,使得其奉行的反圣像崇拜观念亦为帝国官方所抛弃。毁坏圣像运动的短暂中止,则是由于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在位期间,伊斯兰政权与拜占庭帝国斗争趋于激烈,引发全面战争,边境地区居民重要性相对下降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文本被视为一种记忆。本文以《一千零一夜》为例,从文本学分析的角度,探索《夜》反映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鼎盛时期——阿拔斯王朝前期的社会风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通过故事的表征分析,我们看到,《夜》的民族身份认同本质上是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同一性,并以伊斯兰教为核心思想,"阿拉伯人"不再仅仅限于种族和血统含义,而是包含了宗教和文化概念,甚至以"穆斯林"的宗教身份涵盖"阿拉伯人"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10.
将宗教作为政治控制的基本工具是穆斯林国家政体的主要趋势。伊斯兰与世俗官方话语均旨在通过"宗教国有化"来主导社会。埃及代表了一种世俗与伊斯兰教义独特并存的混合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两者的适度调和,意在对社会进行完全控制,它将揭示出埃及作为一个由伊斯兰—世俗关系塑造的国家的混合制性质,该性质为国家身份构建出一个复杂的混合核心。对研究国家、世俗、宗教三者间关系的类型等方面至关重要,本文将通过五个部分对此进行研究:一是伊斯兰—世俗混合制的外在框架;二是穆斯林世界的宗教和世俗主义及其控制;三是埃及的国家和宗教的历史演变格局;四是作为伊斯兰—世俗行为体的埃及;五是埃及的国家和非国家宗教行为体。  相似文献   

11.
政治伊斯兰是中东政党制度中特殊的政治力量,它在政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世俗政党之间的互动对政党制度以及国内政治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埃及,以穆斯林兄弟会(以下简称"穆兄会")为代表的政治伊斯兰力量强大,它与世俗政党的关系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态势,且以竞争为主。究其原因,穆兄会与世俗政党之间的关系是埃及世俗主义和伊斯兰复兴主义两种思想政治斗争的集中体现,二者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冲突;穆兄会等政治伊斯兰力量虽然具备接受埃及世俗政治统治现状的意愿,但其言行常有矛盾之处,难以获得其他世俗政党的充分信任;当穆兄会等政治伊斯兰和其他世俗政党无法通过选举获得政权时,它们转而讨好当权者以获得政治资源,由于可供竞争的资源有限,二者的竞争是典型的零和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国"组织在利比亚的扩张是该组织海外扩张的典型案例。在利比亚政局持续动荡的背景下,"伊斯兰国"组织试图在利比亚复制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扩张和管理模式。然而,"伊斯兰国"组织外籍极端分子同利比亚当地部落之间的矛盾,以及该组织在利比亚有限的物力和财力,成为"伊斯兰国"组织在利比亚扩张受挫的重要原因。宗教极端主义既是"伊斯兰国"组织扩张所依赖的意识形态工具,也是其扩张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3.
曹笑笑 《阿拉伯世界》2011,(2):76-80,F0003
民族问题已成为二战后政治秩序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宗教与民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宗教不仅对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还对民族间的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中世纪早期的西班牙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大教三个一神教的共存之地,也是阿拉伯、柏柏尔、西哥特罗马和犹太备民族的大融合时期。以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宗教因素为研究目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现代阿拉伯国家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民族问题已成为二战后政治秩序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宗教与民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宗教不仅对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还对民族间的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中世纪早期的西班牙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三个一神教的共存之地,也是阿拉伯、柏柏尔、西哥特罗马和犹太各民族的大融合时期。以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宗教因素为研究目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现代阿拉伯国家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乌玛观念与伊斯兰宗教共同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玛"是伊斯兰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对伊斯兰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古兰经》确立了"乌玛"作为伊斯兰宗教共同体的观念,而麦地那时期乌玛观念的实践则为穆斯林后代树立了典范.在古代伊斯兰社会,大征服和帝国的伊斯兰化虽使伊斯兰乌玛的规模得到扩大,但政权分立、教派分化和族裔对立却使统一的乌玛走向分裂.近代以来西方的入侵和控制以及伊斯兰世界民族主义和世俗主义思潮的兴起,大大激发了伊斯兰世界重建乌玛的激情和斗志.为此,他们不断尝试泛伊斯兰主义、现代伊斯兰主义以及全球化时代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的伊斯兰统一.  相似文献   

16.
70年代末以来,以中东为中心的伊斯兰世界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其特点是反对外来势力对伊斯兰世界的干预和渗透,反对伊斯兰国家的西方化和世俗化倾向,要求建立真正的伊斯兰社会和伊斯兰国家.这股伊斯兰复兴势头至今仍在持续和发展. “伊斯兰复兴”的理论早在本世纪初就已产生,到二次大战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系统化.其中对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  相似文献   

17.
"忠诚与抗拒"是伊斯兰教教义中有关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关系以及穆斯林内部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伊斯兰时期和伊斯兰教创立后"忠诚与抗拒"概念的演变,并以社会运动理论中的框架化理论范式为视角,考察现代伊斯兰教萨拉菲派对"忠诚与抗拒"概念的阐释,分析这一概念由社会关系准则向宗教信条转变进而演变为政治动员工具的过程。现代萨拉菲主义对"忠诚与抗拒"原则的极端化诠释主要表现为要求穆斯林与其他群体隔绝,以正统自居来判定其他具有非萨拉菲主义倾向、不实践"忠诚与抗拒"原则的穆斯林为"悖信者"。被政治化诠释的"忠诚与抗拒"原则逐渐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核心概念和极端组织开展政治动员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8.
1989年,苏丹穆斯林兄弟会主流派--苏丹全国伊斯兰民族阵线(伊阵)在哈桑·图拉比的领导下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执政.这一通过政变途径推翻世俗政权的"图拉比模式",为其他国家的伊斯兰阵营问鼎政坛提供了范例,并极大地推动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发展.但近20年后的今天,"图拉比模式"却成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执政的反面教材,苏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阵营也因此发生了自创建以来最大的分裂.本文试图从苏丹军政权与伊阵的关系、伊阵的内部分歧等方面来探讨伊阵分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东侵的原因欧洲和东方的历史一些学家,把十字军东侵说成是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争夺圣地耶路撒冷的战争。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十字军东侵绝不是一场宗教战争,而是宗教外衣掩盖下的欧洲教俗两界统治阶级对东方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入侵。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来,西亚北非地区民族独立运动曾波澜壮阔,蜚声世界,它们的领袖人物叱咤风云,在领导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中或在探索振兴民族和国家道路的过程中,根据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政治主张,乃至系统的政治构思,在本国、本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被一定的社会阶层或政治集团接受为信念、理想和奋斗目标,形成了风靡一时的思潮,在历史长河中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一些思潮对推动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而另一些思潮则相反,起着消极作用.以下是近百年来西亚北非地区出现的几种主要思潮.瓦哈比主义与沙特阿拉伯瓦哈比主义发祥于阿拉伯半岛,旨在恢复伊斯兰早期的正宗传统,通过武力振兴伊斯兰,统一阿拉伯半岛.瓦哈比运动的直接结果是驱逐土耳其奥斯曼统治者,击败英国扶植的部族,建立政教合一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因此,该运动的意义己远超过伊斯兰教本身,而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宗教政治运动,是早期民族主义运动,也是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前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