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从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考察中外城市化的演变史发现,城市化道路有两种类型: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中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美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大都市化。在大都市的快速进程中,城市社会问题和城市病始终挑战大都市区的治理能力。在大都市区治理过程中,美国经历了传统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理论的探讨与实践。传统区域主义立足于改革传统和公共选择视角结构性改革,新区域主义融入创新理念,主张在相关主体之间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以提高区域性竞争力。美国大都市区的区域治理面临诸多挑战,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但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区域治理思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区域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面临很多难题,研究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理论和路径,对促进当代中国城市群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进入20世纪后,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空间结构有很大变化,出现了大都市区。城市的这种新变化,在欧洲国家乃至日本、韩国等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反映,是世界范围内新的规律现象之一,然而美国表现得更集中、更典型。目前美国是大都市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200多个大都市统治区,其人口约占美国总人口的60%。在大都市的发展进程中,美国地方政府体制出现"碎片化",成为解决大都市区经济与社会问题的障碍,甚至被认为是产生大都市区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对美国地方政府"碎片化"现象进行剖析,有利于全面、深刻把握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的城市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更有助于我国当前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外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产业选择、方式选择三个方面探讨了投资对城市化的影响,指出投资的区位选择影响了城市的区域分布,均衡了地区经济,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投资的产业选择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中心城市由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换和提升;投资的方式选择对大都市区发展起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都市区是指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地区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化地区,使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共同构成内部相互联系、有一定空间层次、地域分工和景观特征的巨型地域综合体。相对于世界各国大都市区域发展的成熟经验,我国大都市区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借鉴世界经验和我国城市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如何通过体制创新完善我国大都市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6.
新区域主义: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大都市区治理一直是美国公共政策争论的主题.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革传统与公共选择视角问的争论一直主导着当代美国的大都市区治理,但由于两者都有着内在的局限性,只能为大都市区治理提供有限的指导.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应运而生.与改革传统和公共选择视角立足于结构性改革不同的是,新区域主义更强调治理过程,主张通过在相关主体间建立健全有效的协调机制以提高区域性竞争力.尽管新区域主义面临诸多挑战,但它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大都市区治理思路,对促进当代中国城市群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伴随着区域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现代化而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地区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经济社会新常态和推进社会有效治理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是解决中国当前面临一系列问题的关节点。研究城市化问题对于推动城市继而实现全社会的有效治理意义重大,而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一直处于摸索中。文章从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前提和制约因素出发,分析城市化的一般进程中的内涵,模式和发展路径,最终为我国城市化合理有序推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与城镇化之辩:构建区域联动发展研究新框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内并未形成城市化的共识,城市化推进却处处受挫。当代中国城乡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陷入了两难困局: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另一方面,城市社会矛盾和发展受困快速显现。两方面的事实比兑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城市化道路诉求"的存在,表明既有的城市化进程推进方式面临挑战,需要进行大幅调整。文章基于此现实和理论发展困境,构设中国城市化研究新框架;文献归纳总结贯穿全文,内容谋篇布局抓住城市化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困局,意在构建中国的城市化理论与实证研究概念性框架。中国道路选择题注作两层含义进行解读:其一,解构本土化城市化理论;其二,探讨契合于中国实情、因地制宜的城市化和城镇化路径选择。植入"脆弱性"概念研究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正当其时,有鉴于此,文章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框架。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带:实践与理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探索大都偏重于板块区域理论的考察,而对城市化发展新趋势——“城市带”则未给予足够的正视。这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一、中国城市带: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城市带曾被称为“人类居住空间新的组织形式的摇篮。”现在已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本世纪60年代初,德国著名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在《大都市》一书中提出城市带问题时是指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一个巨型的一体化居住区和经济活动的群集带,他称之为“大都市”。他认为,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城市人口、经济的点状聚集形态逐步被散状形态的城市区域所替代。的确,城市带的连片崛起是当今城市化发展的新态势。西方不少发达国家已将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一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比如,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在面积只占全国1%的地区由数十个相连的城市形成集聚全国20%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区。虽然它位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解决中国当前问题的关节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从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前提和制约因素出发 ,提出了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背景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实施城镇化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选择。我国现有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城镇化的成本与效益等因素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依据。在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政府要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中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搞城镇化建设的做法,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科学干预、合理引导,从而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发展,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背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均衡型城市化"概念的界定及其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的简析,得知:中国城市化的"非均衡态"凸显、城市病潮的涌现以及农村"空壳化"问题的显露成为实现"均衡型城市化"的现实成因。基于这些成因的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中以及城市化模式抉择的形势下,实现城市的网络化、找寻最佳城市规模、实行农村"就地城市化",以及优化产业空间、促进产业升级成为城市化由"非均衡"模式转向"均衡"模式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5.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它面临机遇和挑战。历经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四个阶段的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总体目标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必须澄清"问题论"限制论"和"均衡论"等认识误区,并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改革城镇化体系和制定科学政策,包括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培育、用地制度的完善、投融资新体制的建立和区划的重新调整等。  相似文献   

16.
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区域与城乡互动发展的纽带之一,是统筹西北地区区域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还需分析清楚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然后进行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模式选择,提出相应的农村城镇化、培育西北4个城市群带、大尺度的空间转移三种措施,设计出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的移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镇化是社会进步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我们现就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等进行梳理和阐述,并对实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内在互动性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是必然的选择,这"三化"不是独立的个体, 它们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是一体化的进程:工业化是信息化、城镇化的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动力;而 城镇化则为工业化、信息化提供载体,为工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大战略,是现阶段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现实选择.我国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面对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问题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今后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战略对策应建立健全城市化政策体系,按经济规律建设小城镇,强化政府职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等.  相似文献   

20.
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居住生活模式。文章对英国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的过程中的人类集约式居住行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从城市人口集聚、城市社会制度、城市生活方式以及城市形态发展的视角对集约式居在行为、空间、公共住宅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居住行为的角度研究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对于审视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