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江苏社会科学》2005,(3):238-239
南京大学丁帆教授牵头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项目号:02BZW044)2004年12月通过鉴定,鉴定等级为优秀。该项目最终成果是专著《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完成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有17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现代西部文学的  相似文献   

2.
从1985年马良春提出建立“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倡导,至今已二十六年。这二十多年里,一方面学术界对于建立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基本一致认识;另一方面践行者寥寥无几,以至于直到今天,这门学科尚处于筹建阶段。由此可见践行者的重要意义。厦门大学中文系谢泳教授是积极践行者之一。  相似文献   

3.
过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史视角,始终驻留在以农耕文明 为主体的中原文学板块和以现代文明为主体的东南沿海文学板 块上,以游牧文明为主体的西部文学仅有局部的、表层的涉及, 很多重要的文学现象、社团流派、作家作品甚至被视为阙如;即 使有局部的、表层的涉及,也仅仅是对中原文学板块与东南沿海 文学板块的一种陪衬,没有展现出西部文学独立的精神内涵和 美学特征。《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丁帆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出版)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的面 貌置于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学科研究序列,用一种西部文化 精神的整体观来统摄西部文学中的每一个文学现象、社团流派 和作家作品,从而实现对中国西部现代文学的美学特征和审美 价值的全面、深刻的把握。这一学术成就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 史写作上的一项学术空白,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这两年,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内,关于文学史,是个热门话题。就我所知,仅这二三年内,新出版的现代文学史已达数十部,其中单是山东高教界,就有五六部之多。在这许多部新著内,由朱德发、蒋心焕等主持编写的《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明天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下称《新编》),是一部很有特色之作。 凡有志于重新编著文学史者,大都锐意进取,力图闯出个新路数,但由于极其复杂的原因,结果又往往力不从心,憋足劲一跳,睁开眼看时,仍站在如来佛的掌心。比一比,同为自己所不满意的旧文学史并  相似文献   

5.
一部文学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向读者提供了多少知识要素和文学史资料,还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多少值得思考的问题和可资借鉴的体式。朱德发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实用教程》(以下简称《实用教程》)就是这样一部在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文学史信息的基础上,不仅在文学史体式上...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四化的要求还有一段明显的差距的话,那么,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就更令人不安。目前我国的教育理论著作数量不多,而能够摆脱旧有体系提出一定创见的著作则更少。  相似文献   

7.
别开生面的一部文学史专著——读《中国市民文学史》汤君《文学遗产》编辑部曾预见到90年代将产生一个文学史写作高潮,的确如此。近年来,各种分体的、断代的、专题的、类型的文学史专著不断涌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谢桃坊...  相似文献   

8.
孔范今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牢牢把握住历史与文学相关发生的原则,在恢复历史对象的整体面貌、把握历史的悖论结构以及呈现由这种结构导致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景观、进行多范畴价值辨析从而对发生在不同历史层面的文学现象给以科学评说等方面都显示出不同...  相似文献   

9.
宋生贵 《阴山学刊》2001,14(4):29-30
<域外情丝>主要记述了作者陈寿朋先生出国访问时的行踪、见闻、感受、发现,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独特思考与判断.真诚、自然、质朴,以及缘自于广博知识和丰厚学养的书卷气,构成了这部散文集的明显特色和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和文学版图上,东部和西部的巨大落差,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东西的界线如何划分?影响中国西部文化的文明形态包含哪些特殊的内涵?它怎样影响民族心理和文学艺术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研究西部文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一篇独具艺术特色的小说,作者吸收了中西方小说各自所具有的长处,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小说风格。作者虽然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来展现其性格特征,但在进行心理刻画时,与西方作家擅长的心理描写不同,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外貌及环境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又往往通过主人公的主观感情的关照来进行,并利用典型环境、特定气氛的渲染以及典型的细节描写来渲染悲凉的气氛,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避免了那种旁观者的冷静描写。  相似文献   

12.
《江苏社会科学》2004,(2):239-240
南京大学刘海平教授承担的199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编美国文学史”,该项目最终成果是四卷本著作《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入选2003年江苏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分别有:王守仁、张冲、朱刚、杨金才、张子清,均为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该项目旨在更加全面地阐述美国文学的历史进程、嬗变与发展,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主要的流派、作家和作品,总结美国文学走向世界,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的经验,对中美两国间的文学和文化交流也作出新的阐释。《新编美国文学史》在美国文…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的现代文学史,把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的革命话语叙述为"革命",而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改良话语叙述为"改良".这种"顾名思义"式的叙述,不仅导致主观历史对客观历史的严重背离,而且反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知识性根基的匮乏.事实上,无论在陈独秀还是在胡适,亦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其实质都是"改良",而非文学史之所谓"革命".而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这种背离是如何形成的?形成以后又因何造成一种真理性、知识性的假象被代代传承?文学史的话语建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究竟是何关系?此种关系又如何处理?对这些问题的审理,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乃至中国历史现代性叙述的诸多问题,甚至是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学者每谓:汉代多霸气,唐代多胡风。相对而言,宋型文化大抵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定型形态的文化。而作为宋型文化核心的宋明理学,又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从南宋后期开始,理学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影响到我国近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思想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不明宋明理学,则不明宋型文化;不明宋明理学与文学的关系,则不明宋明文学的特质。但由于宋明理学发展演变情况复杂,派系繁多,历时久远,又互有矛盾冲突,对其认识,难免见仁见智。再加上宋明理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对文学的影响或隐或显,难于把握,因此长期以…  相似文献   

15.
"流动的"文学史与范式价值--读《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拉克利特说过 :一切皆流。这句名言用在文学史写作领域颇富启发性。像一切历史一样 ,文学史也是“流” ,所谓“流”意味着它既像流水一样是流动的、潮涨潮落的 ,又像时间一样是绵延的、缜密细腻的。自从现代文学界掀起“重写文学史”热潮以来 ,至今仍然缺少令人满意的文学史著 ,一个深层的根源就在于史家的主体思维始终囿于“思潮史 (以理论史、运动史为主 ) +创作史 (或者文体史 ) +作家论”的模式 ,虽谓屡屡求新实则万变不离其宗。尤其是长盛不衰的通过作家论以点带面、以论带史的写作方式往往造成满眼树木难见森林的缺憾 ,很难让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隐逸派”是“五四”落潮后,在周作人退隐实践的引领下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以周作人为主将的“隐逸派”文人都经历了由“入世”到“出世”的心理转变,他们在隐逸道路和隐逸人格上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创作出了具有隐逸味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丛鑫 《兰州学刊》2012,(5):205-207
曾经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及相关文学现象的存在进入后来者的研究视野,对其加以梳理改造以进入某种话语体系、纳入既定的体例框架中便是文学史书写的资源和动力。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下重新解读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感觉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某种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无论是从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的生成还是具体的写作实践,都能看出其依附性特点。而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体例以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选择和评价上看,其中纠缠不休的史实与史识、启蒙话语和革命话语的对话与妥协既是这部文学史写作的困境,也在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序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4,(2):129-129
由方铭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分“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辽宋夏金元卷”、“明清卷”)于2013年12月由长春出版社出版,该书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固有文学观念为指导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体系.发掘民族传统文学的人文诉求和发展脉络及价值。该书论述务求简洁,不作过度分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力求不遗漏任何重要知识点,凡是文学史上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流派,都有准确而简洁的解释。对于作家、作品、流派的评价,既强调有独立的见解,同时又尽量简明罗列重要的有价值的学术观点。语言简洁、朴素。  相似文献   

19.
程光炜 《河北学刊》2004,24(5):123-127
文学史是一种知识,它的撰写与生产是权力运作的一个结果.知识-权力的关系是多重的,而且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仅是文学叙事权力对经验事实的原始关注,作为知识的文学史,还必须借助于意识形态的力量重建文学秩序,确立文学史知识范畴和价值标准.因而,几乎很少有一个作家或批评家完全按照"中性"材料来叙述文学的事实,他们在强调所认同的某一文学价值时,潜意识中总希望自己的判断能被他人所接受.文学叙事,即构成了对一种权力普遍性的寻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