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关系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侧重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问题.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关系有不同的见解,主要观点有"前提论"和"目的论"、"互为前提论"和"互为目的论"、"同一过程中不同侧重论"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中不断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 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可以分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五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加强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两支队伍建设、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在文化传播学和接受理论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对该问题进行理论上的阐释,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同,更有助于揭示出不同文化间传播、影响、接受中一些带有普遍规律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在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时,大胆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试对此做一简单的解说。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问题,作为一个已经发生和仍在进行的历史过程,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践性问题,具体体现在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所进行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一方面是理论化问题,具体体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经典作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对实践中的中国革命与建设所做的理论总结与概括。这一过程为什么得以发生,其在文化传播学和接受理论上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中国的流行音乐文化进行了梳理,在回顾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运用音乐传播学理论,对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过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化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奏.从实践向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化"中国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史,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并有其独特的实践方式和实践环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烈的"实践性",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思维."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实践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民族化"就是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文化特质、价值取向等的特殊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化什么"和"怎样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什么"和"怎样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核心问题.在"化什么"的问题上要提出具体化的内容设计,按照"要精要管用"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做好文本选择工作,做到明确标准,有所选择,突出重点,列出"菜单";在"怎样化"的问题上要转变思维方式,变以往的"灌输"为"传播",大胆借鉴文学传播、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影视传播等现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实现传播方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西方解释学家伽达默尔的"理解"理论,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理解"理论认为:理解不是复制,而是一种创造.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很有启示的.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容性的一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两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负面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发展的百年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百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场域和动态时空中得到与时俱进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民族的特征、时代的特色和实践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紧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逻辑主线,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不断保持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使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机契合,在良性互动中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作了系统阐述,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坚持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王志刚 《河北学刊》2007,27(1):105-107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王先俊 《理论界》2009,(9):27-29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政治和文化双重内涵的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它促进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基本的前提;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一个坚强的主体;当时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初步提出了"中国化"的基本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传播学的本土化发展、跨学科研究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要目>进行考察,传播学的本土化处于"短视"、"失语"、"跛脚"等"亚健康状态".其"健身策略"是在传播研究中保持平等而自由的思想位置;在现实传播实践中捕捉理论创新的灵感;海纳百川地吸收国外传播新方法、新观点.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处于发展不均衡的初步阶段,其具体对策是寻求嫁接优势,做好操作化定位、动态化监控、科学化管理、本土化栽培的"四化"工作.我们应该通过"传播学之树模式",以整体互动的眼光来对待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跨学科以及基础理论等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13.
宋一 《天府新论》2009,(3):25-28
从要素方面看,中国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介要素,中国具体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体.这三个方面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过程.从系统与要素关系看,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具体实践改革与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孙宗远 《南方论刊》2022,(9):38-39+58
传播手段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不同传播手段的使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的中国化提供可能,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现恰恰是中国共产党人成熟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宣传、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不同时期传播手段的应用实践,对于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过程,也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早期的先进分子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中选择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传播,在"以英美为师"与"走俄国人的路"中选择了后者.早期传播呈现出传播内容的实践性、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传播方式的机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传播学中国化”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即成为中文传播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梳理该议题的产生及其内涵外延的来龙去脉,一方面形成对“传播学中国化”较为全面的认知,另一方面接续和回应围绕其合法性和可能性引发的讨论与观点。这些论争隐含了“传播学中国化”作为在地经验的研究与西方学术霸权乃至全球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传播学中国化”应自觉置身于全球知识生产的场域中,首先借鉴和入乎西方理论之内,以研究中国特色的在地经验,彰显其理论的特殊性一面,进而超越和出乎西方理论之外,在全球视野中互映中西方传播理论,在对话融通中提升中国传播理论的普遍性一面,最终实现理论特殊性与普遍性辩证统一的全球在地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初期,知识分子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思想和中国实际。他们带着"士阶层"的旧有意识去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又以马克思主义来反观自身的绅士意识,在马克思主义与士阶层之间,书写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早期历史。瞿秋白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李建勇 《学术论坛》2006,5(10):9-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三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双向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9.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化"一直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线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和实践双向互动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指导中国实践和中国实践的不断自觉提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过程,而无论是理论向实践的流动还是实践向理论的提升都贯穿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要求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本质进行史论结合的论述,这对于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资源,进一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播生态作为一种复杂结构,不是传播学与生态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将生态思维以及由人的活动介入的自然、社会、精神的复合性生态系统的存在状态植入传播学研究中.是基于生态学的大众传播学.传播生态要求传播过程的情感性介入,需要有诗意化的传播情境,需要创设具有亲和力的诗意的传播节律,在传播视听系统中展示多样化的信息传输与接受者之间和谐的、亲情性的史往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