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宗”字冠于称谓之前,用于同一宗族的人,或是对同一宗族之人的自称,后来,也用于称同姓者,或是对同姓者的自称,并不限于同一宗族范围,即将同姓而未必同宗者也视为同宗,“同姓一家”,以示与对方关系之亲密,这当然未免有攀附之嫌。这种现象,古人诗文集中颇为常见。“宗”又是一个常见姓。称谓之前冠“宗”字,此“宗”是表示同宗同姓呢?还是表示姓“宗”?这一问题,甚至某些学者也不大明了,有时会因此导致失误。“宗”字所冠称谓,以亲族称谓为最常见。此类冠于亲族称谓之前的“宗”,都作同宗或同姓解,而不作姓氏解。“宗叔”…  相似文献   

2.
儒教的鬼神观念和祭祀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教的鬼神观念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最终两种对立的鬼神观成为主流,但都认为鬼神是不死的灵魂。鬼神作为不死的灵魂需歆享祭祀,而这种祭祀构成儒教礼仪的主要成分。这种祭祀不能仅视为纪念活动,其本义就是祀神。文章对祭祀的对象与原则也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3.
门神信仰的思想基础应从原始思维的特殊性中去寻找,而鬼神观念的滥觞则是门神信仰产生的直接动因。门神信仰实质上是一种巫术信仰,它通过巫术的方式去实现镇鬼辟邪的结果。在我们看来,这种信仰是非理性的、没有实际效果的,但是对门神信仰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来讲,这是实用的、成功的。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n门神信仰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异,其中的神秘性因素会逐渐淡化以至消失,而趋向于世俗化、装饰化。  相似文献   

4.
孔子对鬼神的内涵及象征意义予以新的诠释,将鬼神赋予"人文主义"的内涵,也使人们将投向鬼神的目光转向了人自身,实现了"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真正意义上的圣人以神道设教。这实为一种创举,对中国的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的宗教信仰刻下怀疑的烙印,对中国人精神品质中对鬼神信而不虔态度的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刘邦称帝建汉以后,深感异姓诸王的威胁,便处心积虑予以翦除,随之“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把广建同姓诸侯王国作为巩固西汉统治的政治支柱。结果同姓王并不完全同心同德,“世为汉藩辅”,反而对中央集权产生一定程度的离心力,不时发生一些危害专制皇权的谋反事件。这种离心力的产生一般认为在于同姓王拥有很大的封地和权力,具备闹独立性的经济和政治条件。这样看固然有些道理,但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有的同姓王谋反时封地并不大,也未多年苦心经营,  相似文献   

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鬼神之明>篇被整理者和某些学者认为属于墨家著作佚文.这对于先秦诸子学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但是经过分析不难发现,<鬼神之明>与墨学思想有重大差别,此篇提出"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与墨家"明鬼"思想相矛盾.传世文献<论衡>中所引儒者董无心之语也与<鬼神之明>相近,<鬼神之明>或亦可以视为儒家之说,然而二者间仍有较大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的赞语,和<鬼神之明>的思想非常接近,而司马迁转益多师,其思想的学派属性难以判定.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将<鬼神之明>和传世文献简单对应以判定其学派,这种做法是很值得怀疑的.<鬼神之明>或许属于我们目前还不知道的某一个学派的作品,与其将之归为墨家作品,以见墨学在战国之时的兴盛,或不如将之视为"反墨"的文献,这同样可以说明墨家在当时的兴盛.类似的判定文献学派属性的著作还有很多,但是,指导学者们判定文献学派属性的思维模式、方法本身,存在一些误区,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7.
在朱子学的理论构造中,有关鬼神的论述涉及“鬼神主乎气而言”和“鬼神以祭祀而言”两大论题。朱熹极力主张“两样鬼神”“不是二事”,而这一命题与儒家天人合一之学有密切的理论关联。那么“两样鬼神”何以“不是二事”呢?首先,从《乐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的观点出发,“鬼神即是礼乐道理”,此点结合《礼记》《易传》的相关论述,可以窥看天道与人道是如何沟通的;其次,就朱熹“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之说,祭祀之时求阴求阳、诚报气通,人神“合莫”而绝非假设;最后,从东亚儒学视域出发,日本江户儒者对“两样鬼神”“不是二事”之说有所解构。在中国传统儒学中,人道本于天道,人伦基于自然,故“神道设教”被诠释为神妙之道,即礼乐之道,即天地自然之道。然而对于这一观念,自江户中期以来如荻生徂徕,则将其理解为绝对的宗教信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随着德性主体意识及人文精神的崛起,神道设教宗教意识形态发生明显变化,逐步为人道、人伦、人文关怀所取代;孔子借天意以明志,知命义而精进,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鬼神观念,鲜明表现了这一趋势;孔子天命鬼神观所蕴含的人本主义精神,既不同于道家的自然主义,也有别于墨家的实用功利主义,对传统文化及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发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代民间的鬼神祭祀并非单纯地以祈福禳灾为目的,它还包含有以祝诅等巫术伤害他人,被伤害者甚至有可能是最高统治阶层。祭祀中害人巫术的存在,无疑会对社会治安、统治阶层本身乃至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面对这样的挑战,汉代的统治阶层设立严刑峻法、设置祠祝官进行抵御;而统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将先秦以来限制祭祀规模的传统理念用于现实政治,致力于革新鬼神观念、宣扬"淫祀无福",试图在思想上对民众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0.
所谓嫉妒,是指由于别人在某些方面优越于自己,而自己又不甘心别人的这种优越所产生的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情感。它是情感堕落和心理污染的消极因素,是败坏事业的腐蚀剂,有时会物化成邪恶力量,产生巨大的危害。 首先,嫉妒危害贤能之士。贤能之士在事业上的成就不可避免地触怒贪图名利的嫉妒者。为了卑鄙的私利,嫉妒者会摇唇鼓舌,明枪暗箭,置贤能死地而后快。历史上孙膑致残、韩非致死、屈原放逐、柳宗元被贬,除了社会政治原因外,均受嫉贤妒能者的陷害。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一届人大召开前,全国各地普遍召开了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了开好这个会议,毛泽东发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精辟论述了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性质、意义和作用,提出了正确的指导原则和具体要求,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成功实践,对于建国初期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有关人大质询人民法院的法律规定因违反宪法而无效 ,探讨了起源于英国的议会对政府享有质询权的缘由 ,以及近代以来随着宪法权威的确立和法院在国家生活中地位的提高 ,论证人民法院不应该接受人大的质询 ,并提议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大对法院的询问制度 ,以保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相似文献   

13.
侗族文献发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藏于民间的侗族文献资料,是侗族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抢救发掘。本文就侗族文献的界定、价值、收集范围、收集的具体作法及其开发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陪审制度起源于英国,完善在美国,清末传入我国,新中国的两次民事立法都予以认可。但陪审制在实践中却屡遭冷遇,现今的人民陪审员制更是受到众多批评。2004年8月全国人大进一步完善了人民陪审员制度,并在很多方面解决了长期以来影响人民陪审制发展和适用的问题,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即人民陪审员的准入门槛太低;审判中专业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司法成本的增加,浪费已有的司法资源;陪审员的任职年限规定模糊以及陪审员的执法活动缺乏监督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彝族地区唢呐与民俗的描写,阐明唢呐与彝族民俗及彝族音乐的关系;揭示唢呐文化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或作用;同时指出唢呐、唢呐音乐或唢呐文化是中华民族器乐文化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权利意识是否浓厚,关系到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但总体上看,中国人的权利意识仍很淡薄,民众与官员都不怎么把权利当回事,不论是自己的权利还是别人的权利。这就使权利难以保障,因为权利的性质决定了,权利不主张即是放弃,权利需要积极去主张和维护。人们对权利的消极态度究其根源,无疑与悠长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相关,即传统的人治、礼治文化与权利意识是相抵触的。因此,要实现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就要警惕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转变观念,象西方著名法学家所主张的那样:认真对待权利,为权利而斗争。  相似文献   

17.
人的可靠性与人为差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论述了影响人的可靠性的因素 ,提出了提高人的可靠性、减少人为差错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的自我价值的内涵应指人对自身的意义和对自我需要的满足。人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和实现条件,二者只是人的价值的两个不同的向度。  相似文献   

19.
利益源于需要,且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由于需要的产生包括了主观欲望和客观世界的刺激两个原因,利益也包括了主观动机和客观物质手段两个方面,因而利益的实现就必须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改善客观条件。所以,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做到:一方面,要以人民的愿望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又要为人民实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20.
人民代表三论--纪念《代表法》颁布1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代表与选民的关系 ,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不妨改换一下思路 ,从“人民性”和“代表性”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 ,或许有助于解决争议 ;“言论免责权”和“人身特别保护权”是各国普遍规定的对于代议机关代表执行职务时的司法保障 ,即所谓的“特权”。在我国 ,这两项“特权”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一些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兼职代表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比较了兼职代表制的利弊 ,提出了建立“专职代表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