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吉猛 《学习与探索》2007,2(6):191-193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深入内部研究的语言转向,一次是开拓外部研究的文化转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文论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艺思潮、文学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到法国的结构主义,从英美新批评、女权主义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可以说,中国文论用20多年的时间几乎走过了西方文论近一个世纪的学术历程。但在广泛引进西方文论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些几十年前就提出的老问题,至今不仅没能解决,甚至没有多少进展。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即从不同的方面为此做出些许努力,期望能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深入内部研究的语言转向,一次是开拓外部研究的文化转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文论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艺思潮、文学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到法国的结构主义,从英美新批评、女权主义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可以说,中国文论用20多年的时间几乎走过了西方文论近一个世纪的学术历程。但在广泛引进西方文论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些几十年前就提出的老问题,至今不仅没能解决,甚至没有多少进展。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即从不同的方面为此做出些许努力,期望能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深入内部研究的语言转向,一次是开拓外部研究的文化转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文论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艺思潮、文学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到法国的结构主义,从英美新批评、女权主义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可以说,中国文论用20多年的时间几乎走过了西方文论近一个世纪的学术历程。但在广泛引进西方文论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些几十年前就提出的老问题,至今不仅没能解决,甚至没有多少进展。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即从不同的方面为此做出些许努力,期望能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章辉 《学习与探索》2007,(6):180-183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深入内部研究的语言转向,一次是开拓外部研究的文化转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文论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艺思潮、文学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到法国的结构主义,从英美新批评、女权主义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可以说,中国文论用20多年的时间几乎走过了西方文论近一个世纪的学术历程。但在广泛引进西方文论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些几十年前就提出的老问题,至今不仅没能解决,甚至没有多少进展。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即从不同的方面为此做出些许努力,期望能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关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对文学展开有效研究的关键所在。文学批评理应根据一定的审美观点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作出深入分析和准确评判,而分析和评判本身亦昭示着艺术创造过程的新进展。所以,当代批评家至少应该具备三种基本素质:充分关注文学作品中审美价值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充分重视语言文字自身的审美特征。其具体的批评实践既应该涉及作品的某些为人公认的审美特点,使批评具备价值判断的力量,又应该从个体性的审美体悟出发,使批评体现出艺术创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13,40(3):108-113
一、表征性解释的释义①所谓表征性解释(symptomatic interpretation),是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讨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时提出的,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鉴赏性解释(appreciative interpretation)。②在卡勒看来,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对于作品的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颖 《社科纵横》2009,24(1):86-87,93
钱钟书是一位诗人学者。在多年文学创作的实践中,他积淀起了丰富深厚的艺术素养。那活跃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狂欢化”的喜剧思维。以及亦庄亦谐、“理趣寓于诗思”的文学性语言。不但服务于创作,也潜在地运用于研究,并因其特殊的着色而使批评文本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8.
冷战期间,美英读者在不同阶段.随着政治文化语境的变化,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作了别样的审视与言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世骧、白之、李祁等人率先考察了新中国诗歌、小说的形式特征,重点论析了它们与民族传统文学形式的联系.70年代,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的关注度较上一时期有所提升,蔡梅曦、黄胄、约瑟·威尔金森等的言说具有代表性,他们重点考察了文学修辞、政治意识形态和艺术价值的关系,整体评价较上一时期有所提高.80年代至90年代初,马若芬、赫格、许芥昱、戈茨等人以新的批评理论对"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作了颇具特色的解剖,深化了西方学界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陈文高 《学术交流》2003,1(11):164-168
文学观是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的基本观念,主流文学观是在某一时期的文学实践产生主导性影响的文学思想。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实践表明,新中国主流文学观大体经历了工具论文学观、审美论文学观、多元化文学观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论明清文学的叙事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题”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语范畴。从母题的角度切入明清叙事文学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解读方式。本文将明清叙事文学的母题大致厘析为“家族”、“审父”、“忠义”、“教化/反教化”、“性爱”等五类,通过对这五种叙事母题的审视和阐述,探究其中所传载的艺术审美蕴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徐岱 《浙江学刊》2000,(4):98-103
在如何把握美学的知识形态这个问题上,主张其应当科学化的观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至今仍然很有影响。虽然这一立场有一定理由并具有诱惑性,但深入地来看这只能是美学家们的一厢情愿。美学的非科学化不仅不妨碍其价值,恰恰相反,美学只有在知识形态上坚守其与科学的差异,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杨 《阅江学刊》2012,(6):123-127
文学研究应该本着对时代进行精神超越的原则厘清其固有的研究范式,这样既可以保证文学研究自身的独特性,又可以为文学研究的拓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研究思路。文学研究应该把文学看作一种特殊精神现象,从中分析总结人类情感中的各种类型以及情感所体现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人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3.
文学研究不仅是对于文学现象的描述,还需要从问题意识入手,从已经显现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加以回答.当然回答可能就是给出一个思考的结果,也可能只是提出一种思路而没有结果,但是合理的提出问题就是一种研究的态度,而且也才能算是研究的思路.问题意识不是凭空来的,而是需要一些基本的思维模式,问题意识包括身份意识、转向意识、媒体意识、对话意识和语境意识五方面.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落实,对文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云芳 《社科纵横》2010,25(7):111-113
新世纪以来,冯骥才创作了大量散文,主要包括文化考察类和游记类两种.前者直观而鲜明,后者则寄寓深远,它们彰显出冯骥才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与启蒙精神,以不同方式折射出冯骥才近年来的文化主张,而有的放矢的现实指向则使其超越了以往文化散文的弊端.对于散文创作,冯骥才主张文无定法,他自由穿越各文体间的藩篱,其艺术家的自我身份亦时时"越位".画家所特有的学识、对色彩的敏感与发现以及自由浪漫的灵魂都为其散文带来了新鲜的审美因素.文化启蒙与文学审美的和谐变奏使其散文具备了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德胜 《求是学刊》2003,30(4):96-98
今天的文学研究已越来越倾向于在"文化研究"的旗帜下标榜自己的意识形态姿态并行使文化话语权,它表明文学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后批评"的时代.这一"后批评"时代文学研究的"后性"特征,主要体现为文学研究过程的"泛意识形态化"和理论上的"泛审美主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温潘亚 《学术交流》2001,(6):128-130
文学史的写作不可能没有理论批评成分,即文学史观的介入,它具体包括两个层面文学观和历史观.作为一种具有历时性和开放性的观念系统,科学的文学史观是建立在对文学本质全面而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之上的.那种把文学史的多系统纵向发展与多层面联结组合起来的努力,目的就是为了建构一种科学的全方位的文学史观,用以寻找文学这棵大树生长的年轮,流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肖向明 《浙江学刊》2006,(2):128-133
作为一种古今共有的民俗信仰,"鬼"文化在古代文学中发挥了独特的题材资源、道德认知、美学想象等方面的文学功能.到了五四这一文学的转型时期,"鬼"文化在主题、情感、结构等文学功能上产生了多种角色转换,整体上呈现从证实性、寄寓性到象征性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魏耕原 《唐都学刊》2006,22(6):133-136
在中国煌煌的经史子集及后来勃兴的戏曲、小说中,明清之际的金圣叹,经过方兴未艾的通俗叙事文学的洗礼,以卓识巨眼勘定:《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并言:“圣叹本有才子书六部,《西厢记》乃是其一。然其实六部书,圣叹只是用一副手眼读得。如读《西厢记》,实是用读《庄子》、《史记》手眼读得。便读《庄子》、《史记》,亦只用读《西厢记》手眼读得。”(《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这虽然带有批评八股文的评点家底气,但却道破了今人每言的打通文史哲关节的大道理———要用文学批评的眼光去打量《庄…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9,(2):139-140
古代文学的教学既要遵守一般学科教学的共性,但更多要体现古代文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即在教学中一定要密切结合文学的本质特征来进行,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文学是作家独特心灵世界的表现是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古代文学教学要密切把握这两个方面,才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之同情,并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李继凯 《唐都学刊》2001,17(2):79-85
鲁迅与茅盾都是具有当代性的文学大师,在接受中生成的"鲁迅文化"与"茅盾文化",在文化积累、文化再生及针砭时弊诸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在当代多元文化动态发展的视野里,应以理性态度来把握鲁迅与茅盾的当代性,从论争话语、人格特征、人生形态及文学影响等方面切实理解其当代性的"存在",而文学大师的当代性亦即意味着自我生命的延续和对当下文化创造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