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兴 《兰州学刊》2014,(4):80-86
中国现代作家的城市意识幽微复杂,它既关乎新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又折射华夏子民的城市文化心理。对通俗小说作家、左翼作家、早期海派作家、"新感觉派"作家关于民国上海的多元叙述进行话语分析,考察中国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谱系,可以透视中国人审视和接受现代都市的精神脉络及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有批判与摒弃,也有发掘与继承.胡适所代表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并非单向度的西方影响的产物,而是中国传统脉络与西方进化论交汇、融合的结晶.五四斯文学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重新估定传统文学的价值、整理国故、梳理白话文学史与发掘民间文学,是新文学阵营向传统寻求支持的重要举措.鲁迅与郭沫若等作家的创作乃至人格中都表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新文学作家不可能切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只会借鉴外国文化重新认识传统,进而以融会中外的个性创造来充实与发展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发表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的"泉州籍东南亚华文作家研究"八篇系列论文,具有较为创新的学术观点和较为精彩的文本细读功夫,采取了呼应"海丝文化"的"文化解读"路径,点面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多视角多层面来解读泉州籍东南亚华文作家创作,填补和深化了"泉州籍东南亚华文作家创作"这一薄弱研究领域的研究。这一研究成果,无论对于泉州地方文化研究,还是对于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郭沫若早期诗歌作品中,各类神话元素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一现象可以从时代文化、学术研究、文学批评等诸多方面加以审视,从而发掘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思维模式与新文学阵营之间互动、牵扯的复杂状态.从神话资源被引入郭沫若诗歌中所留下的痕迹出发,进入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世界之后,神话与新文学得以沟通的文化支撑点将凸显出来,联系郭沫若本人的神话观,更能清晰地触摸到神话思维在特殊时代下与诗人创作相结合后折射出的驳杂文化意蕴,还能以新的视角看待神话思维与科学理性这组对立概念共存于同一文本的合理性所在.  相似文献   

5.
地域书写一直是中国新文学的优秀传统.自中国新文学诞生以来,这一领域逐渐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聚集了众多作家耕耘,并产生了许多经典之作.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的文学实践为地域书写提供了典范;新时期以来,寻根文学作家则以现代眼光重新审视地域文化,在拓展地域书写方面功不可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以展示地域特色为主题的作品纷纷涌现.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基督教文化也是新文学先驱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崇尚耶 稣的伟大人格,推崇基督教文化中的人道精神.成为许多作家的虔心追求。这些与基督教文化相关 的作家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清醒的基督教文化的研究者。第二类为基督教的皈依者.第三类为对 教会现状不满者.第四类为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者。在理清基督教文化对具体作家、具体创作的具 体影响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种影响作整体的观照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景荣 《中州学刊》2006,17(5):253-258
临颍飞霞文学社是河南新文学运动早期的重要文学社团。它于1925年3月成立,1927年3月停止活动,历时2年。创作上坚持“人生写实”的观念,拓展和深化了徐玉诺开创的表现兵匪蹂躏下河南人民苦难生活的“火灾”题材;创办了全国最早的新文学理论批评专刊,并在河南率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创作和研究。飞霞文学社的产生与活动,展示了河南第一代新文学作家群体意识的觉醒,为河南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近百年来文学豫军的艰难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鸣剑 《天府新论》2004,6(5):131-133
"五四"新文学的产生、发展,与自然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近、现代科学,不仅影响了五四作家的人生观,而且还渗入到五四先驱们的骨髓,成为他们进行文学革命和创作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9.
具有留学背景的现代作家以自己的创作成就,在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不仅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开创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崭新局面,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各具特色的创作实践为这一局面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极具意义的作品基础.他们对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重要贡献,其标志性的创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首创但不成熟,如胡适的诗歌作品;首创同时达到顶峰,如鲁迅的小说创作;非首创但成为成熟的标志,如郭沫若的《女神》等.  相似文献   

10.
澳门文学的四种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文学在发展历程中有四种文学传统:中国古、近代文学传统,中国新文学(现代文学)传统,中国当代文学传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本文结合澳门文学发展状况和澳门作家创作倾向,探讨上述四种文学传统对澳门文学发展的浸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族的文学艺术,既贵于个性张扬,又离不开普世价值的恪守。满族作家在充满情感地状写本民族题材的同时,也通过作品极大地弘扬着时代的普世价值,并取得了世间公认的成就。该民族的作家文学长期养成了高度包容的性格。不愿收缩自己一向拥有的外向型视野。行进在世纪旅途的满族作家,因应于这样一个前所未觏的铿锵时代,精神意识领受着人类优秀思想的洗礼,更乐于以开放的文化胸怀、进取的人生眼光,全方位地观察发现生活.将融会着现代理念的艺术思考.注入笔端。  相似文献   

12.
史料和文献历来为严谨的学者所重视,尤其是作为文学研究直接对象的作家作品,更是研究者必须全面、准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鲁迅曾说,研究作家要把握其“全人”,所以,编辑出版收录作家作品的《全集》,历来为学术界和出版界所普遍瞩目。关于包括现代作家《全集》编辑在内的现代文学的文献学问题,曾在2003年和2004年进行过两次研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现代作家全集编辑中的各种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得到解决,新的问题也还会层出不穷。所以,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上,作家全集的编辑问题依然作为研讨会的四大主题之一,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这说明,现代作家全集的编选和校勘依然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搜集、整理和编辑史料本身就是一项学术研究活动,至少也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或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绝不可等闲视之。而编辑作家全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为当前的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原初资料,还在于它所保存的完备的史料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收藏,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这样说来,收集完整、考订精当、体例科学的作家全集,其编辑者所做的当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实在有必要花气力去做好。在当前学术界刮起的某些浮躁之风面前,组织和刊发这样一组专题文章,对于净化学术风气、弘扬早年现代文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沉潜、扎实、严谨的治学传统,进而促进现代作家全集的编辑以及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健康发展,或许会有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13.
史料和文献历来为严谨的学者所重视,尤其是作为文学研究直接对象的作家作品,更是研究者必须全面、准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鲁迅曾说,研究作家要把握其“全人”,所以,编辑出版收录作家作品的《全集》,历来为学术界和出版界所普遍瞩目。关于包括现代作家《全集》编辑在内的现代文学的文献学问题,曾在2003年和2004年进行过两次研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现代作家全集编辑中的各种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得到解决,新的问题也还会层出不穷。所以,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上,作家全集的编辑问题依然作为研讨会的四大主题之一,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这说明,现代作家全集的编选和校勘依然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搜集、整理和编辑史料本身就是一项学术研究活动,至少也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或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绝不可等闲视之。而编辑作家全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为当前的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原初资料,还在于它所保存的完备的史料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收藏,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这样说来,收集完整、考订精当、体例科学的作家全集,其编辑者所做的当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实在有必要花气力去做好。在当前学术界刮起的某些浮躁之风面前,组织和刊发这样一组专题文章,对于净化学术风气、弘扬早年现代文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沉潜、扎实、严谨的治学传统,进而促进现代作家全集的编辑以及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健康发展,或许会有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14.
刘增杰 《河北学刊》2006,26(6):119-121
史料和文献历来为严谨的学者所重视,尤其是作为文学研究直接对象的作家作品,更是研究者必须全面、准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鲁迅曾说,研究作家要把握其“全人”,所以,编辑出版收录作家作品的《全集》,历来为学术界和出版界所普遍瞩目。关于包括现代作家《全集》编辑在内的现代文学的文献学问题,曾在2003年和2004年进行过两次研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现代作家全集编辑中的各种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得到解决,新的问题也还会层出不穷。所以,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上,作家全集的编辑问题依然作为研讨会的四大主题之一,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这说明,现代作家全集的编选和校勘依然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搜集、整理和编辑史料本身就是一项学术研究活动,至少也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或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绝不可等闲视之。而编辑作家全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为当前的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原初资料,还在于它所保存的完备的史料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收藏,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这样说来,收集完整、考订精当、体例科学的作家全集,其编辑者所做的当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实在有必要花气力去做好。在当前学术界刮起的某些浮躁之风面前,组织和刊发这样一组专题文章,对于净化学术风气、弘扬早年现代文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沉潜、扎实、严谨的治学传统,进而促进现代作家全集的编辑以及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健康发展,或许会有一些裨益。  相似文献   

15.
石国庆 《河北学刊》2007,27(4):127-129
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发生于新的历史转型期,既回响着五四以来"人的文学"余音,又激荡着新世纪人们新的渴求,老、中、青和少年作家几代间相互冲突与对话,各种宣言、旗帜布满文坛,传统创作与新媒体写作同在,作家、批评家、媒体相互炒作与合谋,同时又彼此抱怨,美女文学、网络作品、少儿写作和影视文学更是令人眩晕,文化怀古与下半身写作并存,单一化的文坛格局被彻底打破。所有这些对文学史写作形成空前挑战。近年来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均从特定的角度,以不同的篇幅对这一时期的某些文学现象作了卓有成效的表述。然而,仍有许多重要现象尚未引起编纂者的关注,如已进入文学史的某些作家作品在话语表述和文学史定位上尚可进一步斟酌,某些文学现象从命名到文学史意义的界定尚需更深入讨论。直面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我们深切地感到在现代语境中建构起来的文学史模式苍白无力,急需走出传统言说模式,探讨新型的述史方式,即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实际情形相符合而又能体现出新世纪眼光的文学史结构。该时期文学有着较之以前完全不同的文学生态环境,各种新的现象、矛盾纠缠在一起,各类作品拥挤于不同的媒介,传统的传播空间、阅读秩序被打破,意义在质疑中碎片式生成,这就需要文学史著述者站在历史高度上甄别优劣,遴选出能真正体现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作家作品,以及具有开启、引领意义的作品。这其中应尽可能不受当事人观点的影响,不为其五花八门的旗号、宣言所左右,尽可能地拉开审视距离,作出独特的审美判断与意义定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组文章从各自角度对近二十年一些中国重要文学现象的入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引起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的文名与作品被商业化利用,既是中唐商业发达、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的结果,也与白居易自身的政治生涯、思想构成以及才情禀性紧密相关。他主动卖文,标志着中国文人在文学商业化进程中开始了主体觉醒,为后世文人生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雅”“俗”互济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商业化提供了艺术典范,同时也代表了中唐乃至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初,都市类文艺报刊蓬勃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办刊思路商业化取向是出版商与部分作家等文化传播者规避政治风险,同时又能获得一定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一种文化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18.
胡朝雯  方长安 《河北学刊》2007,27(4):121-124
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发生于新的历史转型期,既回响着五四以来"人的文学"余音,又激荡着新世纪人们新的渴求,老、中、青和少年作家几代间相互冲突与对话,各种宣言、旗帜布满文坛,传统创作与新媒体写作同在,作家、批评家、媒体相互炒作与合谋,同时又彼此抱怨,美女文学、网络作品、少儿写作和影视文学更是令人眩晕,文化怀古与下半身写作并存,单一化的文坛格局被彻底打破。所有这些对文学史写作形成空前挑战。近年来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均从特定的角度,以不同的篇幅对这一时期的某些文学现象作了卓有成效的表述。然而,仍有许多重要现象尚未引起编纂者的关注,如已进入文学史的某些作家作品在话语表述和文学史定位上尚可进一步斟酌,某些文学现象从命名到文学史意义的界定尚需更深入讨论。直面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我们深切地感到在现代语境中建构起来的文学史模式苍白无力,急需走出传统言说模式,探讨新型的述史方式,即与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实际情形相符合而又能体现出新世纪眼光的文学史结构。该时期文学有着较之以前完全不同的文学生态环境,各种新的现象、矛盾纠缠在一起,各类作品拥挤于不同的媒介,传统的传播空间、阅读秩序被打破,意义在质疑中碎片式生成,这就需要文学史著述者站在历史高度上甄别优劣,遴选出能真正体现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作家作品,以及具有开启、引领意义的作品。这其中应尽可能不受当事人观点的影响,不为其五花八门的旗号、宣言所左右,尽可能地拉开审视距离,作出独特的审美判断与意义定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组文章从各自角度对近二十年一些中国重要文学现象的入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引起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谢桃坊 《学术界》2012,(2):116-124,285
中国二十世纪之初兴起的国学运动具有显著的国粹主义性质。自1919年一种新思潮在国学运动中出现,提倡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此后在对新材料研究、白话小说考证和古史讨论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使新倾向成为国学运动的主流。古史辨派和历史语言学派均属于新倾向的两个流派,它们的发展促进"新考证之盛行"。此种新的科学考证方法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考据学并吸收了西方近代实证主义方法,它为中国学术提供新的事实依据,澄清历史与文化的诸多重大疑案,纠正传统文化观念的谬误,成为中国传统学术转向现代学术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虽然在主流文化格局的等级秩序中,文学依然高居文化金字塔的顶端,但文学家的角色在公众视野备受冷落.文学是个人的、自足的,但又是无限敞开的.通过阅读关系,作者与读者共同建立起一个微型的有关美学和价值的"精神共同体",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由是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