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韶华 《学术交流》2013,(1):169-172
中国艺术思想大量存在于诗歌中,是以诗体形式言说的。以诗体形式言说的艺术思想,涉及了艺术的功能论、创作论、风格论、接受论、艺术关系论等各个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艺术思想的诗体言说以元代诗歌最具代表性,其言说的艺术主要是绘画。不同于专门的艺术论著,诗体言说不仅强化了绘画的写意性,而且强调了绘画的形式语言;诗体言说在俗文学兴起的潮流中,强化、捍卫了诗歌的雅正传统;诗体言说深入探讨了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沟通了不同艺术之间的美感。艺术思想的诗体言说在元代艺术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促成了元代诗歌、绘画的鲜明特色,并促使元代诗歌、绘画攀向了中国高雅艺术的峰顶。  相似文献   

2.
中国先锋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表现出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先锋诗歌完成诗歌的现代化转型的同时,坚守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与艺术流脉,在诗歌观念与形式方面建构起高度的本土化艺术自觉.主要表现在:先锋诗歌延续着古典诗歌的"入世"精神,注意诗歌的社会性;艺术上承续古典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注重诗歌的含蓄蕴藉;将西方诗歌叙事的客观性与古典诗歌叙事的抒情性加以整合,做到叙述与抒情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自唐以降历代诗学批评家对宋之问诗歌艺术进行了评点阐释,而这些品评不仅零星散落、琐碎细杂,而且存在片面随意、概念模糊等问题。系统梳理诗评家对宋之问诗歌艺术的零星点评,可以呈现宋之问诗歌艺术的阐释历史,即不同时代不同诗学观念背景下宋之问诗歌艺术的接受情形。  相似文献   

4.
周桂君  王萍 《求是学刊》2006,33(6):110-114
从语用学角度对诗歌进行解码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的有效手段。文章以济慈的诗《秋颂》为例,探讨了语境、语用主体与诗歌意义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秋颂》不仅颂赞了自然之美,也是一首故土之颂和生命赞美诗。对于语境和语用主体的灵活运用,又使得诗歌拥有了使其艺术之美任意驰骋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难懂”是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内容,也是诗歌的本体追求之一.诗歌的“难懂”延缓与拉长了读者的“期待视野”,造成了诗歌的多义性,同时也成就了诗歌作为艺术的开放性.“难懂”的现代诗歌已经构成当下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当代诗歌最应值得重视的书写形式,它丰富、深化着现代人对自我、世界的存在性反思与主体建构.唯有尊重现代诗歌的“难懂”品质,我们才有可能在“难懂”的诗学基础上展开对现代诗歌的解读.这样的解读将推动当下汉语诗歌的积极书写.而读者对诗歌的表现形式的适当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诗歌——现代之维上的当代诗歌.  相似文献   

6.
一在本文开始之前,我必须首先申明:诗歌不是一种存在。即使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也没有既定的诗歌形态存在,诗歌是诗人创造的结果。当诗歌没有被创造之前,它只是一些艺术的元素,艺术元素与艺术元素之间可能是毫不相关的内容。我们所说的“诗意”,如果放在诗歌的创造过程中来看待,应当是一个完成性的概念,它是与确定了的诗歌内容不可分割的。那么诗意的创造是诗人主观构拟的结果,它与客观现实世界有着天然的相悖性。作为一种文学文体,诗歌的主观构拟表现出强烈的自由个性,它有着比小说更激进的创造可能,小说在虚构中更重视反映生活的逻辑,而诗…  相似文献   

7.
李秋虹 《社科纵横》2005,20(6):143-144
20世纪汉语诗歌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一种新生诗体,又总是以潜在的生命力,寻找一切复苏和健全自身的机遇。伴随着每一次对新诗的重新认知和艺术建设,都有利于新诗向现代汉语诗歌方面的艺术转变。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40年代新诗的意象化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中国40年代新诗的意象化运动龙泉明我国对于意象艺术的重新重视,是借助于英美意象派的介绍。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形成,既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又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启发,但它又不同于法国象征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它是一种自足的诗歌艺术。在中国古代,最早将...  相似文献   

9.
物物于心的晚唐诗歌赵艺梅中国诗歌艺术从《诗经·关睢》开篇,一直发展到唐朝,不仅艺术上炉火纯清,而且达到了五七言古今诗体的最高峰,涌现出了无数流芳千古的诗人和千古绝唱。晚唐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发展了诗经的“物体言志”的传统,才使唐诗更加璀璨夺目,继承了“...  相似文献   

10.
高利华 《浙江学刊》2002,(4):140-144
陆游诗歌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陆游诗歌研究中几个敏感的问题,即陆诗自评与他评、艺术个性与艺术独创性以及陆游诗歌的再评价等问题,从影响和接受研究的角度作了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11.
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创造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因而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注意空问描写艺术。而在诗歌发展的不同阶段,空间描写艺术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某些不同的特色。唐诗气象浑厚开阔,从艺术构成因素看,就是与唐诗空间描写以恢宏深远为美的趋向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朱耀善 《社科纵横》2004,19(1):87-88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集诗词赋创作成就于一身的大文豪 ,其诗歌特色呈现出多样性 ,本文着重论述了他的部分诗歌比较集中的艺术特色 ,认为其诗歌具有大放大畅吞五湖三江的内容 ,明澈洒脱与雄奇险峻并呈的情境以及信笔直书解纵绳墨之外的表达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4,20(3):39-42
作为韩孟诗派的开山奠基者,孟郊是中唐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其诗歌颇多创新之处,他上承杜甫,并启迪和影响了韩愈及整个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诗歌主张上首倡"苦吟",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在审美上,追求不美之美,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视野;在艺术形式上打破常规,创作非诗之诗,在很大程度上给诗歌以自由。  相似文献   

14.
严明 《学习与探索》2006,(4):127-132
朝鲜李朝时期,朝鲜汉诗人对中国汉诗所表现的主题、采用的艺术形式及审美标准进行了大量借鉴,并与本国的民歌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时调。时调歌辞的发展衍变表明:汉文诗歌的发展,使朝鲜国文诗歌得到艺术上的提升和创作发展的机会;而朝鲜国文诗歌反过来又推动朝鲜汉诗的进步发展和本民族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哀婉孤独的女性世界--解读阿赫玛托娃的爱情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著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爱情诗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超凡的欣赏趣味揭示出了哀婉孤独的女性心灵世界。本文通过解读她的爱情诗歌文本 ,力求展现这位赋予爱情以“女性发言权”的“俄罗斯诗歌女皇”在女性诗歌中独树一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渐成气候,主要的诗歌流派有观念主义、后观念主义和元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诗人破除了传统诗歌的写作规范,大胆进行语言实验,把各种艺术语言与表达方式纳入诗歌文本,使诗歌的话语方式、文本形式及文体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话语建构表现为口语和隐喻的交错互补,文本形式表现为拆解与再造的双重模式,文体特征表现为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多维联系。  相似文献   

17.
司空图从欣赏角度论述诗的美感作用,对于确立和发展具有民族特征的欣赏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美学思想内涵主要为:提出"韵味"说,以此阐释诗歌意境的构成,认为意象与物象的本质差别是"离形得似",主张"思与境谐",强调诗人艺术构思过程中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和谐统一,不可生硬雕琢客观物象,形象地归纳概括了诗歌的艺术风格,构成了风格论体系.所有这些,源于他对诗歌艺术表现特质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8.
杨成泓 《生存》2020,(9):0178-0179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珍宝。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对古诗字词的表层理解,更在于理解和感知诗歌中所蕴含的韵律美、画面美、人性美。首先从诗歌的体裁入手,根据不同的诗歌形式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领略诗歌的“诵读”文化;其次可以从 诗歌的内容出发,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 利用诗歌的画面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品质;再次从诗歌的情感主题着手,以作家作品的背景为切入点,探索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变化,增进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正体会到古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在这种艺术魅力中体验到诗歌的美感,并学会欣赏这种美感,实现初中学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实现个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贾岛诗歌与佛教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贾岛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视角,宇文所安<晚唐诗>从形式上发现贾岛五律的创作与释子持守佛教戒律的联系,无疑为此研究提供了新颖见解.只是将五律诗律与佛教戒律的类比放入同时代诗歌语境和贾岛诗歌实践来考察,存在诸多可疑之处,仍有待更多的证据和论证.  相似文献   

20.
王卓慈 《唐都学刊》2000,16(4):106-109
中国现代诗坛的杰出代表闻一多,从艺术着眼,从新诗创作起步,继承传统,学习西方,在诗歌创作、诗歌理论、诗歌研究诸方面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