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的阅读观就是: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与教育无关的书。 谈阅读观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很多专家疾呼:当前中小学老师缺乏阅读习惯,很多老师甚至不读书。但是转过来一想似乎又不对:那些老师真的就不读书吗?其实他们至少还是会读课本和教参教辅的,只不过这些书不被人们认为是读书罢了。  相似文献   

2.
期待相遇     
王泓逸 《社区》2012,(20):20-20
近日频读诗.喜欢读诗的那个时刻的自己,心总是要柔软起来。 不照书页一章一章顺序读.是翻阅式的,随手翻到哪一页,便读哪一首:  相似文献   

3.
1945年,茅盾在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单行本初版后记中写道:“我得坦白自承:写到一半时,我已经完全明白,我是写失败了。失败在内容,也在形式。”(见《茅盾全集》四卷474页,以下引文未加注者均引于此书)。作为一个曾创作过《蚀》、《虹》和《子夜》,并在后期又写出《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何以在这里“写失败了”呢?在接受理论看来,作家从事写作,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阅读。而未能被读者接受的作品,其潜在功能及其文本价值就没有实现,作者的创作目的就没有达到,也就意味着作品的失败。我们不妨就…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新少年》2010,(7):88-88
小读者来信说: 我是阜蒙县沙拉蒙古族学校五年二班的武文慧,是《新少年》的忠实读者,每期新杂志都非常认真地读,连过去的旧杂志也时常找出来读。我发现2009年1—2期第88页中,在回答一封读者来信时,说是“把81变成了18”。这里应该是“把18变成81”吧?  相似文献   

5.
叶雷 《社区》2011,(26):10-10
《伟大的失败者》《寻求哲人石》《马利与我》《中国怎么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苦难辉煌》……这些盘踞在各类畅销书榜上,连街头老太太都在谈论的书,你读过吗?当朋友谈起这话题的时候,你竟然一无所知,会不会担心丢掉了自己的品位与格调呢?是啊,我也想读这些书.但真的很忙,忙得没时间去阅读,同时,薪水也很有限,看到定价都是几十块,顿时把书又插回书架。  相似文献   

6.
我读中学时,我的伯母在学校的图书馆工作,所以放学或假日时,我常常泡在一排排的书架中,任意阅读。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时我乱七八糟什么书都读——只要是我感兴趣的。读师范时经常去图书馆借书,那时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还有书店的图书很有限,种类没有现在的多,美术书在当时很难买到。象我现在仍然喜欢的《四世同堂》、《呼啸山庄》、《远大前程》、《傲慢与偏见》、《假若明日来临》、《巴黎圣母院》……以及张爱玲、柏杨、林清玄、三毛、龙应台等等作家的书,大多是在我参加工作后逐渐搜索来的。工作后开始喜欢上童话书,喜欢童话书中亲切、美…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儿童阅读,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  相似文献   

8.
早读课上,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课文。 “小朋友,把书翻到第18页,一起读第一课《春笋》。” 学生按照指令,整齐地读起课文来。 “小红,你是怎么拿书的?”“小燕,你的手怎么不指着字,眼睛怎么不看好书呢?”小老师当得有模有样的,脸上满是一本正经、一丝不苟的神色。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荐     
《捣蛋鬼日记》万巴著思闵译 一个百年在来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捣蛋鬼--深受孩子和家长钟爱的加尼诺,记录着九岁男孩所有的捣蛋经历,开启所有人孩提时代的共同秘密。这是一本近100年来最有趣的捣蛋杰作,在各个年龄层的读者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曾经重版120余次,被译成39种语言,畅销全球。这是一本绝对会让你捧腹大笑的日记,一次每个大人和孩子都不能错过的快乐阅读。有的书,大人才读得懂;有的书,只有孩子才喜欢读。但是,还有一种书,却是很多大人与孩子都喜欢读的,《捣蛋鬼日记》正是这样一本书。  相似文献   

10.
国家的统一乃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读辛益著《意大利近代史》周兴泉(作者:周兴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北京100720)获悉辛益教授的《意大利近代史》一书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甚感欣慰。因工作关系,也因为我是这部书的最早读者之一,愿在该书问...  相似文献   

11.
《老友》2013,(1):56-56
遂川县老干部局为我们每个退休干部都订了一份《老友》杂志。我每月一收到《老友》后,先认真读,自己读了几遍后,再把《老友》放到我办的农家书报亭里供大众阅读,于是我的这份《老友》成了大众的《老友》。由于《老友》办得好,大家都喜欢看,不仅有许多中老年读者喜欢读《老友》.而且一些年轻人也经常到我家来看《老友》。横圳村的大学生李勇,每次放假回家,都要到我家来借《老友》杂志。  相似文献   

12.
每次翻阅中国经济学家的一本新著,我都要问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学家在思考什么?怀着一种强烈的求知冲动,我在急切阅读刘国光教授新近出版的《中国经济走向》一书时,同样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细读先生的书,越读越觉有益,越读感受越多。这部三十四万多字的论著,记录了先...  相似文献   

13.
人一辈子追求什么?权力?金钱?名气?……读完《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一书,得到的答案是,人的终极目标其实很实在,就是有趣,趣在何处,乃言志也。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天生的阅读者。然而,书海茫茫,只有善读者,才能不断提高阅读效率,促进自己更好更快发展。那么,如何做到善读呢?笔者认为以下几条最为基本。  相似文献   

15.
石头 《21世纪》2000,(6):50-51
书名:《跟女王聊天》作者:江亚平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记者:您是新华社资深记者,很多文章受到读者的欢迎。近读您的《跟女王聊天》一书,顿觉耳目一新,忍不住一气读完,受益颇多。在全球一体化大趋势下,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发展情况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也必须承认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浮光掠影、道听途说也成为很多人的通病,这种情况往往容易造成偏见和误解,而您的新作《跟女王聊天》却是内容丰富翔实、客观、准确而又生动地描述了英国社会的现状。请问您写这部书的动机是什么?江亚平:由于工作需要,我到过世界上很…  相似文献   

16.
程乃珊 《社区》2009,(23):6-6
网络改变了生活。网络也改变了阅读。现代人在网上资讯大海洋中浮浮沉沉。又便捷又经济,但一书在手的那种感觉。是不可取代的。一段一段地读,一页一页地看,与网络的浏览寻觅十分不同。读书,是立体的,是可触可感的。  相似文献   

17.
南通电视台的精品栏目《江风海韵》在洋洋大观的电视荧屏上是并不起眼的艺术角色,然而,小而有味,过目却难以忘怀,我喜欢她。当我手捧400余页厚重的与原栏目同名的电视文本《江风海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5月版)一书后,我仿佛又在一次欣赏到她那独特的韵味,我除了惊喜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相似文献   

18.
读《荀子》札记(续)李中生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平诵经,终乎该《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劝学》)杨注:“数,术也。”梁启雄:“数字是指《书》、《诗》、《礼》、《乐...  相似文献   

19.
“你喜欢什么就读什么.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这一课改新理念是否也有它的弊端?传统的依序教学是否也有它的长处?让我们一起来剖析比较《泉水》的两个教例。  相似文献   

20.
浸润书香     
那是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面对刚发下来的崭新的《语文》和《算术》课本,我爱不释手。一页一页地揭开来翻阅,忽觉有一种香气溢进了鼻孔。我就对同学说:“哎呀,书页有香味呢。”同桌就将鼻孔贴近书页长长地吸着气嗅起来,其他同学也纷纷效仿,尔后是一片感叹声。老师看着大惊小怪的我们,笑着说:“这叫书香。是书的油墨味。”于是“书香”这个字眼从此扎根于我的心底。我把课本用牛皮纸包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