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布莱尔工党政府的成功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遭受“伊拉克门”事件的重创,布莱尔领导的工党集团仍顺利赢得2005年英国大选,实现了历史性的三连任。工党成功的直接原因是其有效地调整了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工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改革支撑了英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社会政策改革推动了“福利国家”向“社会投资国家”的转型,增强了社会福利支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种大体上兼顾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政策是基本成功的,显示出新工党统治集团具有较强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2.
3.
布莱尔十年     
十年前,42岁的托尼·布莱尔带领工党击败执政18年的保守党,于1997年5月2日接过了英国首相的权杖,成为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  相似文献   

4.
黎靖 《可乐》2010,(4):6-6
2007年6月,已经确定下台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会见了任内最后一位外宾——美国加州州长、前好莱坞著名动作明星施瓦辛格。  相似文献   

5.
布莱尔"新工党"政府自1997年上台以来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政治理论为改革指导思想,以建设"第二代福利"为改革目标,对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通过比较发现,无论在改革的指导理念还是具体的政策措施方面,布莱尔"新工党"政府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都与"老工党"政府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更多地遵循与执行了撒切尔保守党政府所开创的社会福利改革思路.两者间的区别在于,布莱尔"新工党"政府修饰了撒切尔保守党政府社会福利改革较为激进的外表,使之更加符合英国人的传统习惯并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英国新工党与社会民主党:政策趋同与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促使包括英国工党在内的欧洲左派政党出现前所未有的趋同,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等,各国虽有差距,但无疑出现了巨大的共识。同时,由于各国背景不同,英国新工党的反应及相应措施与其他政党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工党与其他社会民主党对平等和充分就业的理解不同,各党则呈现出复杂的政策差异。这些政策差异及随后国际和欧洲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第三条道路在一阵炒作之后冷却下来。  相似文献   

7.
韩鑫 《中华魂》2012,(8):20-22
学生爱国运动的领袖 宣中华出生于浙江诸暨县牌头中央宣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15年夏,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目睹素有“天堂”之称的省城杭州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到处呈现一派凄凉衰败之景象,十分愤慨。于是,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常与志同道合者共同评议国家大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爱国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政治认同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实际的政治运作过程中,它具有提升政治合法性、维护社会秩序、减少治理成本等多重作用。因此,在各个年代,统治阶级都将获取社会成员的认同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然而,自作为一种政治资源的政治认同术语产生以来,其内涵、意义及获取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政治认同,我们有必要回顾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各种嬗变。  相似文献   

9.
空间与政治,在今天早已"合二为一"。现代的政治空间已变为后现代的"空间的政治",其表征是丰富的多级性与多面性。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其实是对于现代主义的"分化"的反拨,从"去分化"到发现和肯定自身的差异。"空间的政治"对于人的觉醒和人的解放,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外在自然的政治现实与内在自然的政治理想之间存在着张力,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从而完成政治自然向政治自由的过渡,正是政治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和两者对抗从而产生和谐美感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目的政治美感与合目的政治美感。通过分析这两种美感,可以发现政治之美是由追求无目的的形式之美与追求实质目的的价值之美所组成的。形式之美促使公民从形式、秩序的角度去欣赏具体的政治制度的设计;而价值之美则促使公民去寻求道德价值,以内在道德情感为目的。政治美学经历着从形式之美到价值之美的升华之路,因而政治审美最终目的就是在把握形式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转而领会与追求价值之美,将道德价值作为政治美学的本源所在,从而去思考在政治生活中的道德价值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君子"是儒家思想系统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孔子开始,赋旧义之君子以新意,发以德致位之意,明政治道德合一之旨,树立了一种君子道德政治合一的德治理想政治秩序。这种道德政治合一、以德领政的理想在儒家思想的演变中被进一步发展成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这种道德政治一元化的政治观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政治在发展中一直遮蔽于道德的形象之下,政治道德化;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依托于道德广泛的社会作用面,政治被价值化,其作用也被泛化,从而使中国传统政治具有伦理价值色彩。  相似文献   

12.
13.
从仆人到创造性叛逆者——论译者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译论中 ,译者处于“忠实”与“背叛”的两难境地 ,得不到应有的主体地位。解构主义的翻译观视翻译为译者的操纵与摆布行为 ,译者从传统的仆人一跃成了赋予原著以“来世”的主宰。译介学中译者是“创造性叛逆者”的提法 ,既不贬低也不拔高译者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位于仆人与主宰两极之间的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政治秩序是政治体系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 ,比较毛泽东和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中关于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的观点 ,可见制度化的政治秩序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建设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类有关气候变化的认知逐渐成为一个科学问题。由于为了延缓气候变暖必须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排放权的分配便成为一个事关各国(国家集团)切身利益的政治问题,各国因此展开了艰难的博弈和谈判,气候政治登上了国际舞台。在后哥本哈根时代,美国的气候政策发生了比较积极的变化,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加大了自主减排行动,人们不得不接受只能在现有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中最大限度地谋求气候合作的愿景。作为最大的排放国,中国的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与对外权益诉求的政治智慧更加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6.
17.
公共行政的目标模式正在由效率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公共行政的历史发展进程证明了这一点。效率行政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许是适当的,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效率行政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共行政的效率目标模式因而受到怀疑。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目标模式,即服务目标模式正在得到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8.
基层民主:从政治形态到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当前中国的基层民主更多的是以政治的形态出现而不是以生活方式的形态出现。我们在民主化的过程中,应该逐步树立起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观念,通过一系列政治民主实践,逐步实现民主由少数精英的理念进入大众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所习惯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样的民主才是真正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9.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从个人主义出发,冲破了中世纪思想桎梏,体现了人的觉醒.从知识世界角度看,宗教改革实际上是旧的信仰知识世界在新的知识世界冲击下的一次调整.这种调整,对新生政治意识形态产生了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将政治学领域让给了新生的政治知识;二是信仰知识体系缓解了与新生知识体系之间的斗争,以致两者在对抗中产生良性互动.由此,一个崭新的科学理性主义政治学大厦的地基已经打好.  相似文献   

20.
周敦颐依据《周易》与《中庸》等儒家经典文本,沿着儒家"天人一体"的思维路数,通过对"诚"的阐释,打通了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的隔碍,既夯实了孔子儒家道德普遍性的根据,又凸显了儒家追求道德主体自觉自愿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