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津岛佑子的小说《宠儿》是一部以探讨“母性”为主题,讲述主人公反抗传统“母性”、并最终实现“母性”回归的作品.具体而言,母亲和姐姐承子代表着传统的“家庭母性”,但在主人公高子眼里,二者却是“紧张”、“过剩”的母亲形象.在试图超越传统“母性”时,主人公不得不面临作为现实母亲的失意和失败.通过对虚构母亲身份的确立和自我认定,主人公从主观意识上确认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从而在现实和虚构之间走向具有独立意识、“真实”的“母性”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运用调查分析的方法了解大城市年轻母亲在育儿过程中的感受。研究发现,夫妻共同分担家庭育儿责任的观念深入人心,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也得到肯定。养育孩子使年轻的母亲既充满了快乐和幸福,也伴随着各种不安和焦虑;她们普遍感到育儿支援存在缺陷,以至于难以从容面对育儿过程,希望能够获得比较充裕的社会资源,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她们顺利完成育儿过程。为此建议,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强对处于育儿期家庭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强化男女平等意识,促进父亲更多地参与日常育儿活动;建立网上支援系统;改善城市规划建设,为育儿提供更好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3.
其实女人天生就是很感性的动物。有了孩子以后,孩子更是成为自己的骄傲、自己的一切。那种“我没有完成的夙愿,终于可以由孩子来替我实现了”的想法,很自然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就像农民殷切期待辛勤耕耘的庄稼丰收,果农翘首盼望用心培育的果实成熟一样,父母在孩子身上也倾注着太多的希望和目标,甚至因此演变得急功近利。我既是母亲,又是教师,在如何教育孩子上,更是担负着母亲与生俱来的望子成龙心理,担负着教师职业赋予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老“妇”幼身体素养的培育困境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老“妇”幼体育健康素养培育存在时间、活动和精神状态困境,其时间困境表现为:“祖辈或母亲角色”的身体素养培育时间不足;老“妇”幼身体素养培育时间复用和管理质量较低;其活动困境表现为:婴幼儿身体素养培育活动结构不合理,照料者活动层级较低,被边缘化;婴幼儿身体素养培育的科学性和盲目性并存;其精神状态困境表现为:祖辈照料者的精神状态受代际道德伦理责任束缚较强;母亲被赋予过高的育儿职责和标准;婴幼儿感官性体验被符号化,心理性体验超负荷。  相似文献   

5.
寻找那半边——萨拉·拉迪克的母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西方社会的女性主义哲学中,萨拉·拉迪克以她的“母性思考”独树一帜。她选择母亲的实践作为妇女的实践,第一次说明了在抚育子女的平凡工作中,如何能够产生出不同的思考方式。她从哲学的高度回答了母亲、母亲的实践、母性的思考及普及等问题,这不仅为妇女争取自身权利的女性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也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母性视角去冲击被认为以男子为一统天下的传统哲学和伦理学。“母性思考”正愈发地引起关注和争论。  相似文献   

6.
言咏 《今日南国》2007,(22):33-36
当一代独生子女开始当上父母之后,他们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们都发现,他们当中不少人竟然"会生,不会养"了。他们变得很不自信:自己到底会不会科学地、高水平地爱孩子?人们失去了育儿的平常之心,也失去了育儿的从容不迫。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新少年》2010,(1):88-88
孩子的态度感染了我 我是小读者索振洋的母亲。当孩子很神秘地把一封信让我寄给你们时,我知道这封信对他是很重要的。我暗地打开看了看,知道了他这是在和你们探讨“涉猎”和“涉及”的用法。他的认真态度感染了我,我原封不动地把信寄了出去。谢谢你们给予了解答,  相似文献   

8.
艾小羊 《社区》2010,(12):24-25
1 妈妈的虚荣一直在伤害我 妮子 32岁 工厂会计 母亲年轻时是“厂花”。追求的人排长队,她偏偏喜欢上了农村来的穷书生,这个穷书生后来成了我的父亲。她时常抱怨父亲赚钱太少,还指责我跟我父亲是一伙儿的,都是乡下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选择     
五位丈夫被问到同样一个问题;假设,你和母亲、妻子、儿子同乘一条船,这时船翻了,大家都掉进了水里,而你只能救起一个人来,你选择救谁? 这问题很老套,然而却的的确确很不好回答,于是—— 理智的丈夫说:“我选择救儿子。因为他的年龄最小,今后的人生道路最长,最值得救。” 现实的丈夫说:“我选择救妻子。因为母亲已经经历过人生,至于儿子——有妻子在,我们还会有新的孩子,还会是一个完整的家。” 聪明的丈夫说:“我会救儿子的母亲——至于是指我自己的母亲还是我儿子的母亲,你们去猜好了。”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多么富有诗意的比喻呀。但在现实中,并没有让我感到诗一般的美妙。在我接到的这个班级中,除个别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特别关心外,大部分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平时都是不闻不问的,只有到了期中、期末的时候才会关心孩子的成绩。一旦孩子成绩下降下了,他们不会去为孩子寻求原因,而简单草率地去怀疑老师的教学水平,去否定老师的一切。试问,这样对老师公平吗?记得前些日子我就受到了家长的无理指责。那一天中午,班级的某某同学的家长带着儿子气势汹汹地走到我面前,把考卷往桌上一丢,不分青红皂白劈头就问:“这次成绩为什么会这么差?考卷没给我们家长签名,你作为老师,竟然也不通知我们家长……”一连串的指责把我给愣住了。  相似文献   

11.
无言的坦白     
父亲在我的心中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主,但是在这天晚上,在别无选择之下不得不与父亲“开战”。我清晰记得当晚当父亲和母亲那“悦耳”的争执声传遍全家时,我开口了,我终于勇敢地吐诉藏在心中多年的心声,狠狠地指责父亲,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居然无动于衷地吃水果,看着我那毫无价值的泪水说了一句:“你什么也不知道,别再疯言疯  相似文献   

12.
节俭的母亲     
母亲过早地显老了,与她的实际年龄很不相称,我时常为此感到愧疚。母亲是为操持家务,养育我们兄弟三人过度劳累所致,像一片无节制放牧的草场,早早地逼近了她的风烛残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母亲还在做闺女时,便独  相似文献   

13.
郭兰英和由她所带领的演出小分队从攀枝花匆匆返回北京后,随着夏衍、田汉等一批文艺界老领导、老专家被点名批判,歌剧舞剧院的空气越来越紧张。一些人利用进一步落实毛主席对文艺界“两个批示”的机会,把矛头指向郭兰英。他们指责郭兰英是旧戏子,是帝王将相的孝子贤孙,指责她认真地演《窦娥冤》是为被镇压的反革命分子鸣冤叫屈。批判会接连不断,有时白天批不完,晚上接着批。从1946年在张家口跟着兰英参加革命,到解放后进了北京,兰英的母亲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兰英母亲年纪大了,几次提出想回老家,都被兰英劝阻。近来,剧院里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相似文献   

14.
女作家铁凝在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自然母性情怀的强烈呼唤,在当代女性文学中凸显了独特、厚重、深刻的母性意识的特质。即对传统母亲形象的理性审视、对现实母亲的“审丑”意识以及歌颂自然母性的伟力。  相似文献   

15.
在《最慢的是活着》的作品中,乔叶通过对琐碎的现实生活的质朴还原,向读者展现了“我”的祖母王兰英平凡而真实的一生。更重要的是,作品对“母性”进行了有意识的言说,内蕴于作品深处的母亲原型得以在时光背后被挖掘出来,而以此为基点所延展出的对“活着”这件事的冷静观察与深刻思考则成为作品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16.
她是我姐姐     
《阅读与作文》2011,(6):6-7
我很幸运地在一个很好的家庭里做牧师。这个家庭并不大,只有一位母亲和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大的是姐姐读高中,小的是弟弟读初中。有时我会觉得母亲就是圣徒。“紧张”这个词也许能很恰当地表现出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状况。孩子的母亲告诉单身无子的我说:亲情之爱的温暖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的。认识了这家人后,我才真正相信了这句话。  相似文献   

17.
来信《中华魂》编辑部:我是一个青年学生,很爱读贵刊的“忘年交书简”,因为她能够为我们释疑解惑。于是我也尝试着给你们写封信,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希望得到答复。  相似文献   

18.
在将多神教的“女神”、“索菲亚”、“圣灵—圣母”、“大地母亲”、“俄罗斯祖国”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神秘和深沉。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对“永恒女性”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相似文献   

19.
偕母亲逛街     
今天是双休日,见天气不错,便去外面租了一辆车,对母亲说:“娘,今天我们带你出去逛逛。”母亲穿戴好,却犹豫了:“唉,我一个老婆子逛啥?还是呆在家里看门吧。”我和妻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硬是把她拥上了车。母亲这辈子真不容易,养育了我们姐弟四人,给我和哥哥成了家,供姐姐读完了大学,并伺候着丧妻多年的叔叔,直到他去世。母亲得知我们要雇保姆看孩子,又执意随我们进了城。她说,“找人看孩子要花钱,我是孩子的奶奶,照看孩子是我份内的事。”母亲来到城里三年有余,从没踏出家门半步,也从不去左邻右舍串门。每日为我们洗衣…  相似文献   

20.
中国神话中具有“母性崇拜”倾向,在社会转型至父系社会时,“母性崇拜”倾向在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孝道系统中发扬光大.孝道赋予了母亲在男性子嗣面前拥有权威的合理性.中国女性正是在“母亲”的角色中冲破了重重伦理压迫,在家庭伦理及由此波及到的社会政治“中心”区域为自己保留了一个“隐性权威”的身份.但实质上在父权制社会中,女人即使是母亲也脱不去“他者”的印记,母亲的权力不是女人张扬性别主体性的权力,而是父权权威话语的代言.中国文学母亲形象是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学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