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们对这条道路内涵的认识是逐步深化、逐渐完善的。实现这条道路,必须坚持城乡统筹的方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须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必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三农"问题,历来是仁人志士关注的焦点问题,三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便指日可待,而农村面临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发展的问题。究竟向何处发展,这是问题的关键,解决农村问题说到底是如何探索一条正确的适合农村发展的道路,也就是探索一条科学的农村发展道路,绝不能把眼光只限于农村,而是需要从整个社会系统的整体去把握,要把这个系统中农村和城镇两大部分结合起来去考虑。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实际上是统一的,相  相似文献   

3.
南街村的发展道路与一般农村工业的发展不同,它从自身的农业出发,发展相关的食品加工业和工业,不断地向外影响和发展。南街村作为中部农村的一个典型,在集体主义上做到极端,南街村道路并不是一种大而空的理想主义,而是村民为了生存探索出的一条发展道路。本文简要的分析南街村发展模式的几个特点,对其治理方式进行简单思考。  相似文献   

4.
"后农业税时代"开启农村综合改革大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咨询》2005,(3):55
温家宝总理3月14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行了家庭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第二个阶段就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式,对农民多子、少取、放活.我们现在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强调: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扎实地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立足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科学咨询》2005,(7):55
温家宝总理3月14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行了家庭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第二个阶段就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式,对农民多子、少取、放活.我们现在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洪银兴  杨玉珍 《管理世界》2023,(5):1-8+53+9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其理论范式也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目标是:以农业高质高效为目标的农业现代化;以乡村宜居宜业为目标的乡村振兴;以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的农民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范式的创新或转变:由非农发展的带动转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由追求农业剩余范式转向品质加附加值模式;农业发展基本要素由土地和劳动力转向科技和人力资本等现代要素;城市化的内涵转变为在农村城镇创建相当于城市水准的现代生活条件。发展范式这4个转变在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同时能够实现农民的富裕富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范式可以溯源到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但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范式的创造体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拓展,是中国发展理论对发展经济学新进展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8.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题记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城镇发展至今,已走过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在当今社会,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小城镇是发展小城镇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小城镇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小城镇利于西部大开发,发展小城镇利于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中,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层言论     
《领导决策信息》2009,(5):M0001-M0001
胡锦涛 中共中央总书记 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扎实地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雄 《领导文萃》2006,(10):17-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谐社会、深化改革等六大任务,其中首要的是农村经济发展。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突出工业,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这是唯一的选择。中国农村工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工业进程中的重要特征,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一、农村工业化是推动国民经济和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动力。二、农村工业化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三、农村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四、农村工业化是…  相似文献   

13.
建设廊坊地区工农双轨式城郊型经济的发展战略,既适应了廊坊地区目前生产力发展的特殊状况,又正确地反映了廊坊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按照这一战略思想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组织商品生产,是振兴廊坊地区经济的必由之路。 现代型双轨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从低级  相似文献   

14.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党的十七大又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这为我们指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和途径,即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组织化实现产业化,通过产业化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解析三个城市的工业化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立新 《决策》2004,(4):16-1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泉州、温州、苏州把握先机,从发展农村工业起步,较早依靠市场经济走上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产业竞争力较强、地区经济竞争力持续提高的少数几个地区,形成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且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工业化典型范式。分析研究这些地区工业化启动、演进  相似文献   

16.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农村发展的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也是农村干部和群众关注的焦点和农村工作的难点。要做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发展、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必须重抓四项机制,走一条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审批程序化、监督高效化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使用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伟 《管理与财富》2009,(12):100-101
中国城市化建设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事实证明完全是可行、正确的,这也是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三农难题的突破口之一,然而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偏差,本文试着就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论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医疗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引导下,广大农民都建立了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起到了稳定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有许多新的情况和发展合作医疗不满意的地方,农民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阐述了解决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动员各级政府,医疗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多方治理、共同协作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乡镇企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一项伟大创造.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居于顶梁柱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转移:当前农村发展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鸣 《决策探索》2002,(4):12-15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民是我国人口的主体.丰富的人力资源,既是农村发展的优势,又是发展的劣势.中央明确指出:"从长远看,不改变9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农民富裕不起来,农村现代化也实现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