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老乞大》和《朴通事》为中心语料,探讨近代汉语句末"便是"句的相关问题。分析"便是"的性质,处于不同句法位置的"便是"有动词、连词和语气助词三种功能,分别占72.48%、7.34%和20·18%;句末"便是"有动词和语气助词两种功能,动词用法占57.63%,语气助词用法占42.37%。归纳句末"便是"句的句法类型,一种为"NP+便是",变体形式为"NP1+V+NP2+(的)+便是",另一种为"NP+VP+便是";对句末"便是"句进行共时对比;基于《老乞大》和《朴通事》不同版本语料对句末"便是"句进行历时对比。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而"有代词、连词、语气词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除单独"而"字作句末语气词外,"而"还可以与其他词组成语气词。连词"而"能够连接词与词、连接词与短语、连接短语与短语、连接小句等四类语法功能;同时它可以表达并列、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情状、转折、强调、目的等九种语法意义。《论语》中已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而"字词组及表转折的连词"然而"。本应是连词的"而"被曲解成其他词。  相似文献   

3.
连词"以及"是特殊的双音节并列连词,最初它们的组合关系与现在完全不同,最终固定为连词的用法有个渐变的历史过程。跨层次的重新分析是"以及"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让步连词"即使"由假设让步连词"即"和"使"同义复合而成,而假设让步连词"即"与"使"是由与之同形的假设连词进一步语法化而成的,语法化过程中语义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从[±转折]到[+转折]和[-让步]到[+让步]的转变,语法化发生所依赖的句法环境是转折假设复句。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语气词"着呢"语法化过程的探讨,大多是离散型的,对其演变的内部过程及中间阶段缺乏详细论述。在重新梳理语气词"着呢"语法化过程的基础上,运用语境模型理论,详细分析语气词"着呢"的演变过程。经研究发现,动态助词"着"和语气助词"呢"的复合形式"着呢1"经历了桥接语境、转化语境等过渡阶段,才最终演变为语气词"着呢2"。"着呢2"情态义的凝固化与句法环境泛化、语用推理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管他"是一个至今未被收入虚词词典的连词性成分。在现代汉语中,"管他"虽然没有词汇化为一个词,但它是一个经过句法上的并入操作而实现的韵律词,比"管"更有资格充当连词性成分。"管他"语法化为连词性成分首先是语义条件,即"管"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心理动词、代词"他"的意义虚化,其次是语音条件,即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自然音步模式。此外,"管他"语法化为连词的直接语境是反问句,相关语境是否定句。  相似文献   

7.
成为并列连词的必要条件:一是可以"减弱时间顺序的干扰",一是可以"体现对称性和一体性关系"。来源于连词领域外的并列连词是因为在语义上、功能上或形式上更易于满足这两个条件而经过语法化被语言系统"遴选"为并列连词的;来源于连词领域内的并列连词则是连词发展与整个汉语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结果,是在双音化趋势在连词系统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虚词,"即"主要充当副词和连词功能。动词"即"的本义是"就食也",后来引申为"接近、靠近"义。"即"经历了两次语法化,从动词到副词再到连词,由动词的表示空间上的"接近"演变为副词的表示时间上的"接近",再演变为连词的表示事理上的逻辑关系,其中语义扩展、语序变化和重新分析等是推动"即"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指示词"这""那"和"这么""那么"的用法作出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发现这两对指示词都存在着语法意义的虚化现象,但虚化程度具有不对称性:"这"与"那""那么"发展出连词用法,而"这么"还没有形成这种用法;而且"这""那""那么"在语法化过程中也表现出多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文章从句法位置、语言环境、语义变化、语法化过程等方面对指示词的连词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假设连词“哪怕”的演变及其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假设连词“哪怕”来源于动词“怕”。“怕”从动词演变为副词又演变为连词,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词义的虚化是其主要动因。而语法扩展则是“怕”完成双音化演变为连词“那(哪)怕”的主要动因。笔者试图对假设连词“哪怕”为个案做出初步的考察,以探寻汉语连词演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剑川白语与凉山彝语同属于汉藏语系,其疑问句的类型和表达方式有共性也有个性,在类型上,白语有是非问句、选择问 句、正反问句、特指问句四种,而彝语只有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三种;在表达方式上,白语主要有语调、语气词、连词、 疑问代词和疑问结构,彝语主要有语调、语气词、连词、疑问代词和疑问结构、重叠,语气词是白语疑问句的主要手段,而重叠是 彝语疑问句的主要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中"怕"分别有动词、副词、连词等用法.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其中副词"怕"的形成是经历了"怕"动词实义的逐渐减弱及其句法功能的扩大.在副词"怕"的基础上,由于本身的语义及所处的句法位置,加之语境的诱因,最终"怕"产生了表假设的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13.
"其"字在甲骨文中运用得很广泛,主要是作副词用的,其次是用作连词、助词等.这与后世汉语中的情况不相同,在后代文献中"其"主要用作代词,其次才用为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相似文献   

14.
连词"那怕"的词汇化始于明代,至清晚期完成,先后经历了跨层结构、跨层结构和连词并存、连词三个阶段。重新分析是其词汇化的主要机制,前景信息背景化和韵律的促动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在"那怕"的词汇化过程中也伴随着语义演变,语用推理是促动其语义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证法指出现代汉语中,"哪怕"是个连词,跟其他许多连词一样,它是由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成。文章重点分析了"哪怕"是如何从跨层短语结构(哪怕1)一步步演变为连词(哪怕2)并发展为一个固定的格式(哪怕3)。如今,"哪怕1"和"哪怕2"并没有因为"哪怕3"的形成而消亡,而是三种形式共存。  相似文献   

17.
“甚至”一词在古代有连词和副词两种用法。连词“甚至”并非直接由副词“甚至”虚化而来,二者各有其词汇化过程。前者是由同义并列的短语凝固而成,后者则主要是通过跨层结构的重新分析而形成。与“甚至”用法相似的还有“甚且”、“甚而”。  相似文献   

18.
四川方言语气词"哦"有其独特的情态意义,与其在汉民族共同语中的身份完全不同。我们在这里对四川方言语气词"哦"的情态功能以及其礼貌值做讨论,有利于规范"哦"在方言中的使用,也为其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语气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动词"由"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动词>介词>连词"这样一个历程。句法位置的变化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动因,隐喻、重新分析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机制。介词"由"可以表示空间、时间的起始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据、凭借等。"由"的连词用法是从表示原因的介词用法进一步虚化而来的,这与"由"后面所接的句法成分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章振邦在《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一书中对"并列结构"的定义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意义相关"、"层次相同"、"句法功能也相同"、"并列连词"等角度,结合实例语境,讨论了书中"并列结构"定义的缺憾。指出"意义相关"取决于语境,"层次相同"不是"并列结构"的要素之一,只有"句法功能相同"才是"并列结构"的本质属性。比较稳定的"并列连词"只有"and","or"和"but",其它所谓的"并列连词"是由于表达需要而进行的委婉曲折变化的不同。而其它并列手段是指标点符号或"并列连词"和标点符号结合,另外还有一种疑似并列关系。在此基础上又对两种"并列结构"、"感觉"和"引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