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荣或辱是指个体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也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在社会之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对于荣与辱的看法和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我国现阶段人们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即"八荣八耻"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观的高度浓缩和概括.  相似文献   

2.
荣辱观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因此,要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遵循道德形成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必须坚持道德接受的“知”、“情”、“意”、“信”、“行”五要素的有机统一。从强化认知、提升情感、坚定信念、磨炼意志、注重养成等环节入手,使大学生真正实现明荣知耻、好荣恶耻、趋荣避耻、扬荣抑耻、践荣弃耻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知耻"是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知耻教育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能够明辨现实中的善恶、美丑,自觉地趋荣避耻,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成为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履行社会义务、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誉和耻辱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在道德体系中属于道德评价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体现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一直以来都是道德观中的重要内容。荣辱观对社会道德的实现,个人道德的形成,乃至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荣辱观在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荣辱观以良心对荣誉、耻辱的体验,促使个体道德构建发生机制过程,成为道德认知价值构成、道德行为情感体验、道德性格社会认同的基础;以牵引荣誉的张力和排斥耻辱的驱力合成个体道德构建的动力;以高标要求和底线原则成为个体道德构建的鲜明标杆。  相似文献   

6.
论荣辱观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与耻辱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态度。荣辱观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从社会层面看,荣辱观是社会风气形成的伦理底线;从个体层面看,荣辱观是个体德性修养的道德基石。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审美特性与德育审美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德的审美特性 道德与审美是两个既区别又联系、既分离又融合的概念。道德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等道德范畴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社会舆论,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理想、信念、习惯和传统。审美是指审美主体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它通过艺术形态和审美心态去把握色彩斑斓的宇宙和人生。具体而言,道德与审美的主要区别有两点:第一,在活动对象和范围方面。道德表现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它主要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审美不仅表现于社会意义和社会实践,而且存在于人与物质世界、人与自然界、人与艺术作品等方面的关系之中。在活动形态与方式方面,道德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理性意识和行为规范,审美则主要表现为某种感性体验和情趣感受。  相似文献   

8.
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源头,中国人的耻感源于群体意识和"面子至上"理念。耻感教育是中国古代道德教化之重要内容,是治国理政之基本方略。在当今社会,羞耻感依然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追求荣誉、远离耻辱的精神力量,是抵御不良诱惑的道德堤坝;耻感教育依然是明辨是非善恶、酿造良风美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光荣与耻辱的一种道德评价标准。艰苦奋斗是劳动人民固有的优良道德品质,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在少数党员、干部中,艰苦奋斗荣辱观被扭曲,他们视艰苦奋斗为耻,以奢侈浪费为荣,使艰苦奋斗淡化,奢侈浪费盛行。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我党、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把被少数人扭曲了的艰苦奋斗荣辱观重新扭转过来。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做人.高校要抓好学生的基础文明道德行为规范建设,对学生中存在的灰色荣辱观问题,通过构建长效机制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趋荣避辱,对"八荣八耻"从认知上升为情感,内化为自觉行为,最后提升为道德观念,形成基本道德修养,大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荣与辱是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是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荣辱内涵的异化,使我们的基础教育丧失了话语权。在科学发展观的氛围下感慨荣辱,探讨人的品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先秦思想家荀子对荣辱观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他把荣与辱各分为两个方面:义荣、势荣;义辱、势辱。他还指出,"好荣恶辱"是人的本性,只是君子和小人"求荣避辱"的方式不同。在荣辱观实现的途径上,他主张遵循礼法、尊重师教、树立表率、重视社会环境等。这此思想对于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内化。由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情境的影响,某些特定行为引发的道德自我知觉与个体的道德自我意象并不一致,此时个体会采取调节机制来维持道德自我平衡,常见的有道德许可、道德推脱、道德清洁、行为补偿、道德认同等。将来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调节机制的外部效度和内在心理机制,考察如何促进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4.
应重视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荣辱观是具体的,它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本文通过对荣辱观历史性、阶极性的分析,对大学生正确对待荣誉的必要性:正确认识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的关系、正确对待荣誉感和自尊心、要正确对待他人的荣与辱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相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所谓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总和。它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公正与偏私、光荣与耻辱等道德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并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它通过人们内心的力量(即所谓良心)及社会舆论来达到调整控制自己行为,以符合一定社会的习惯和传统。…  相似文献   

16.
健康道德是一种新型的全社会健康道德意识,又是一种新型的“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的健康行为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观念形态,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性法规,健康道德同社会纪律的其它形式一样。在保护和增进全社会人人健康的实践过程中调节人们的健康行为、发挥其调节职能。健康道德的调节职能表现为在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调节着人们的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无庸置疑,健康道德中健康意识的作用是特别重要的。对人们提出的健康道德要求和对履行这些健康道德要求的监督要通过精神的影响,即通过每个社会成员或个体应该认识清楚的和成为自己行为动机的义务感,和通过对他的行为的评价和自我评  相似文献   

17.
名誉本性论     
人无不具有极为深重的名誉心,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的一切利益都是社会和他人给予的名誉攸关每个人最为根本的利害。这样一来,名誉便具有使每个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荣誉及其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他的极为深重的名誉心便会得到满足而体验到巨大的快乐,从而极有成效地推动他遵守道德;反之,如果他的行为违背道德,那么,他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坏名誉、遭受耻辱和舆论谴责及其所造成的巨大利益损失,他的极为深重的名誉心便得不到满足而体验到巨大的痛苦,从而极有成效地阻止他违背道德。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荣辱观刘桂兰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看法,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人生观道德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荣誉是人的道德行为受到社会上人的们褒奖,在内心深处产生光荣自豪的情感;.耻辱是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谴责和...  相似文献   

19.
[摘要]追求个人与社会大众的幸福,既符合人类的本性,也是社会发展的使命和终极目标。但是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个人必须以正当的途径去追求幸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经济人性、追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同时也要受到社会道德和制度的约束。在当前我国大力建设和谐社会时期,构建集经济人性、道德人性和制度人性对立统一于一体的和谐人性,才会使作为社会人的个体获得健康人格与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并促进大众福祉。  相似文献   

20.
道德规范是判断善和恶、正当和不正当、正义和非正义、荣和辱、权利和义务等范畴的道德准则。当今社会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旧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否定或解构,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处于一个"换挡期",新旧道德规范不能有效地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因此,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合理因子,从精神价值考量道德规范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