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电视谈话节目源自于西方媒体的“脱口秀”。从1993年上海台的《东方直播室》开始,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谈话节目的理论研究也随着这类节目样式的变化而发展,提升其文化品格就显得比较重要。在此,分析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内涵,以《艺术人生》为例,指出电视谈话节目的成功所涉及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2.
《梨园春》对文化艺术事业的影响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河南卫视推出的电视栏目《梨园春》走红这一文化现象,利用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探讨了该现象所涉及的戏曲艺术的创作、戏曲文化与电视传媒的联姻、文化市场的发展和规范以及电视观众的审美导向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如今的电视屏幕上,各种各样的真人秀节目异彩纷呈。而《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属于语言文化类节目,它们的收视火热,引领了电视节目的新风尚。这类原创文化类节目的成功是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原因是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国人对汉字的情感,外在原因是文化类节目借助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运作模式、技巧和理念,让民族文化文明以一种更加流行、更加时尚的方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相似文献   

4.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新闻节目的客观真实取决于通过叙述建构的客观效果。其中,不同叙事视角的设置和运用对增强客观效果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央视一套《今日说法》节目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叙事视角对客观性的建构。叙事者正是利用多元化的叙事视角营造了真实的幻境,成功地将节目的意图缝合于表象客观性中。  相似文献   

5.
做为新闻节目的一个延伸和补充,新闻性专题节目,一直是广播电视媒体花大力气重点经营的节目内容之一。同时,新闻性专题节目由于其独有的一些特点,在受众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和巨大的震撼,起到其它类型节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象中央电视台的《时空报道》、《焦点访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浙江电视台的《黄金时间》,山东电视台的《今日报道》等栏目,都很受广大听众观众的好评。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时刻》与《焦点访谈》,从1993年先后推出以来,通过大胆地尝试与实践,履行了自身的节目宗旨———时事追踪报…  相似文献   

6.
杭州“汽车电台”105.4西湖之声的早问新闻节目名称从《早新闻》《直播早新闻》到《新闻早班车》经历了三次改变。但始终是杭州广播频率中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排名均为第一的节目。名称的改变意味着节目形式的更新,而改版就是对节目的经营。本文试图通过此节目改版的具体事例地阐述、分析,力求对现在广播节目普遍“生存周期”较短的现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的风格在节目形态上已经经历了由播新闻到说新闻的转变。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以讲故事说新闻的节目形态出现,节目中故事内容的独特性和主持人语言上的风趣幽默让广大受众眼前一亮。将说新闻这个节目形态变得更加生活化、亲切化。本文将以江西卫视社会新闻类节目《传奇故事》为例,探讨电视新闻节目在主持风格、语言表达、内容选题及节目出现原因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节目特色,浅析当今电视新闻节目的风格变化。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热线直播节目方兴未艾,改变了我播你听的说教式播音,采取双向交流、听众参与的热线直播方式,不断地吸引听众参与节目,尤其是话题节目,由于其广泛的参与性和问题的针对性强,在听众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话题节目要吸引听众参与就要具有针对性和对象性,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一谈老年节目的话题节目。1998年6月,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老年之友》节目,节目运行的几个栏目中,最受老年听众青睐的是每周五的《老茶馆》栏目,这是话题节目,以热线参与的形式或记者采访的形式对老年人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报道。节…  相似文献   

9.
朱丽 《理论界》2010,(9):163-164
定好"位"、找对"点"、想好"题"、排好"队"、配好"人"是央视《军情连连看》"世界杯特别节目"成功的五大策略。运用创新理论分析该节目对电视体育节目创新的理论启示包括:运用组合创新原理改进节目形态;运用移植创新原理进行内容创新;运用分离创新原理选取报道角度;运用逆向创新原理拓宽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对事件的当事人和有关人事进行访问”①。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一形式已成为电视新闻媒介广泛选择运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毛泽东》,还是综合性节目《东方时空》,以及中央电视台与各省台联合采制的《省长访谈录》、《百姓访谈录》、《九三质量万里行》等节目,都大量运用现场采访形式表现主题。实践证明,这种形式不但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也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从而产生出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各界观众的好评。这标志着广大电视工作者在探索发…  相似文献   

11.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九十年代,孔范今把20世纪中国文学放在“历史的悖论性结构”中来把握,探求“文学的补偿性调整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近年他进一步提出了以“现代转型”为观照视角的文学史观。他的文学史观秉持学理性的学术立场,力求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体现出动态性、超越性、包容性的理论姿态,真正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复式结构”中得以多方位的整体性还原。  相似文献   

14.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5.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明代小说的“平民小说”性质。清代“士人小说”的流变及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7.
李奇志 《江汉论坛》2007,(1):120-123
清末民初的"英雌救国"小说有着深深的"性政治"情意结,其中的"情""色"叙事,基本上是被限定在民族革命国家命运的排他主义的框架中才可能存在.政治历史处境中的"情""色"被空前突出,民族革命的权力把"英雌"的"情""色"内涵紧紧地制约在"救国"的既定轨道上.  相似文献   

18.
关于名称和本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叶涛 《江汉论坛》2005,1(1):72-76
本文从现代名称理论的历史及具体争议入手,在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名称理论与本质主义的密切关系,阐明明确认识本质主义论争对于正确把握现代名称理论的重要意义,并就学界研讨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苏亦工 《人文杂志》2002,1(1):39-43
法律经常被解释为人类的意志 ,不同的志向可以创造不同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向称“王法”。“王法”的设立是基于帝王之志 ,而所谓帝王之志 ,不过是一种无穷大的私心 ,力图由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宗派势力垄断政权、把持天下、包揽一切资源的产物。真正的王法真正的儒者宽恕之道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就是要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20.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