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娴 《创新》2008,2(3)
南宁市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结合南宁市现有的条件优势,就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加快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美才 《创新》2008,2(1):16-20
有计划、有选择、有步骤地接纳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实现广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从外部获得自身短缺要素,有利于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有利于加快广西工业化进程,推进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西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肖顺发 《探求》2007,(5):64-67
广东在着力实施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仍存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认为,应借鉴温州"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发展模式,以激发欠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积极地投身到产业转移中去,从而形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产业都得到提升的双赢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东部产业转移为南宁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南宁市要紧抓这一重要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优势,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力推动南宁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月红  苗建军  李晶 《探求》2011,(3):97-101
在产业转移中存在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所以产业承接的过程表现为各主体之间多利益的博弈与协调。在分析产业转移利益相关要素的基础上构建利益冲突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相关变量和数据,对产业转移的利益冲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区域利益冲突指数。研究发现,利益冲突系数越大,其产业转移的成功率也就越低,因此通过改善各区域产业转移基础条件来降低冲突系数,是一个实证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沿海地区的发展实践证明,加工贸易是区域经济特别是"后发经济体"融入国际分工、促进制造业升级、加速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曾巧生,2007)。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工工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江西作为东部近邻,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同时,江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江西应当采取措施,紧紧抓住优势,努力应对挑战,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7.
朱文蔚 《创新》2013,(6):30-32,37
通过对湘南地区的调研发现,虽然当前很多县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生态环保意识已逐渐加强,也非常重视产业的选择,但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各县市之间对项目的争夺增加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与成本,且过度依赖资源禀赋型引资也令生态环境堪忧。要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在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时应考虑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与布局,并建立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班荣鼎  韩银娥 《探求》2012,(2):57-61
自广东省委2008年提出"双转移"战略以来,产业转移有力地支撑了肇庆市工业经济的大发展。"高要现象"、"大旺传奇"成为媒体、专家学者热议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这些现象解析,为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加快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志强 《创新》2009,3(1):50-53
近年来,我国东部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广西迎来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广西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创新》2008,2(3)
<正>为促进南宁市开发区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发挥开发区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要载体作用,2008年1月14日,南宁市政府对本市自治区级以上开发区及相思湖新区的重点产业发展定位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1.
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服务业国际间转移已经成为当前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在人才、科技、产业基础等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现实和潜在能力。北京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将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了产业转移的步伐,这为江西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新的契机;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也给江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江西本地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组织开展好市、县、开发区项目对接活动;发挥集聚效应引导产业相对集中;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等。  相似文献   

13.
杜辉 《学术交流》2012,(6):98-101
产业转移是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根据要素禀赋的优势差异进行的产能再分配。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上,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迅猛,但也愈发暴露出产业升级依托条件与传统模式、产业结构升级对核心技术的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产业区域间转移过程中劳动力流动落后与资本就地扩张、产业持续性发展与资源环境等各种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好产业发展模式与区域间竞合、产业梯度转移与生产要素流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外迁、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等相互间关系。  相似文献   

14.
赵博宇 《学术交流》2020,(11):125-133
我国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承接了大量制造业,形成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区际产业梯度差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区际产业转移仍将是我国产业转移活动的重要部分。区际产业转移承接机制既有动力特征,又有自身特点,其动力系统指区际产业转移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完整系统。区际产业转移承接机制的动力系统包括区际产业转移驱动力机制、传动力机制和动力反馈与强化机制:驱动力机制包括市场配置资源驱动、政府政策驱动和社会网络驱动;传动力机制包括产业集聚和产业价值链攀升;强化和反馈机制包括区际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对于区际产业转移动力系统进行解构分析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以期为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珠三角加工贸易转移的区域协调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小萌 《探求》2007,(6):64-67
改革开放以后,珠三角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承接了全球加工贸易的产业转移,引进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带动了劳动就业,使地区经济得到飞跃发展。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随着加工贸易政策持续收紧,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加工贸易转移的要求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分析了珠三角加工贸易转移的背景,探讨如何将加工贸易迁移到广东东西两翼和山区,甚至更纵深的内地,使加工贸易在地区分布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形成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浙江、上海制造业内部结构特点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 ,提出浙江承接上海产业辐射与转移的领域与行业 ,加快建设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盛毅 《创新》2014,8(6):30-34
承接产业转移支撑城市扩张,已经成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跨越发展的主要手段。国内外城市生态空间的配置已经从单一绿化进入到多生态要素统筹布局阶段,但在具体做法上,更多地依赖于一些成功的经验。西部地区城市的生态空间配置,其内在动力与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城市差异很大,需要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定位生态功能,通过适当超前的规划管制生态空间,并在实施中通过建设新区科学布局生态空间、因地制宜在老城区嵌入生态功能来优化生态空间,同时通过对生态空间布局经验值的优化,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朱坚真  张力 《创新》2010,4(6):42-45,52
区域产业转移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产业转移不但有利于优化产业输出地的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而且可以增加产业输入地的总经济存量,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传统的产业转移的研究割裂了海陆产业的关联,使产业转移在空间维度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基于海陆统筹的角度探讨推动区域产业有效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从而使产业的区域转移在空间研究上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制造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以低成本、低利润、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缺乏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弱为基本特征。随着国内原材料成本上升、政策环境日趋严厉,制造业的困境日益明显。而金融风暴的袭击更是加剧了制造业的生存危机,因此以危机为契机,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文章以产业升级理论为依托,以珠三角制造业为例,详细剖析了其存在的困境以及导致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丘劲生 《探求》2010,(6):4-7
珠三角边缘地区实施"双转移"战略,要重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抢抓机遇;要重视对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发展历史的研究,走科学发展之路,留下绿水青山,主动融入都市圈;要重视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走自主创新的内源型经济之路,打下长远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