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笔者曾撰文指出,按照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孟子思想是由个体论、社会论、天人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个体论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础(《孟子思想研究概说》,《东岳论丛》1988增刊).弄清孟子的个体论,有利于对其整体思想的评价.本文仅就孟子个体需要的基本内容、个体需要的调节及其基本特征作一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不仅以“性善论”、“仁政”等著称,而且他的道德论也颇为深刻。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孟子的道德论与“性善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  相似文献   

3.
<正> 笔者曾指出:孟子思想是由个体论,社会论、天人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的系统整体(参见拙著《孟学新探》,济南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18—19页)。在孟子的“家—国—天下”社会系统中,国与天下是建立在家庭之上的两个重要层次,亦是孟子追求的政治清明、天下统一的美好理想社会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是家的扩大和延伸,天下又是国的扩大和延伸。本文拟对孟子的国与天下观念、国与天下的根本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作一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4.
桑东辉 《学术界》2022,(8):189-195
在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中,梁启超对孟子思想非常重视,其不仅著有《读〈孟子〉界说》等著述,还曾著有未刊稿《梁启超论孟子遗稿》。梁启超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运用佛教和西方哲学理论,对孟子人性论、道德修养论等进行了深刻剖析。某种程度上讲,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深受孟子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孟子的性善论以及立志、存养、扩充的道德修养论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和理论基础。当然,由于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主要建构在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这一机械社会学理论之上,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深受孟子影响的梁启超新民思想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一般功能论的传统中,很少给予社会变迁以实质性的分析。总体而言,功能论的社会学家会更加强调稳定,强调结构功能意义上的不变。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对于一般功能论的社会变迁看法展开了批判,吉登斯认为,有关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变动性的缘由在于连续性中的插曲,即行动的无意后果。吉登斯的社会变迁理论的核心正在于对这种变动性中的插曲的关注,而插曲的连续也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可能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6.
周颖 《天府新论》1997,(6):45-48
在中国古代人性学说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说。从一定程度上说,孟子的性善说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孟子的性善说之所以能够对我国社会产生深远而又普遍的影响,决非偶然,这与其理论有直接的关系。孔子就已经论及人性了,但他只是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而相近的性是善是恶,孔子却没有明确论说。这是孔子留给后入的理论问题。孟子继孔子之后,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并由此建立起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第一个系统的性喜说。人们虽个体有别,但都是同二的“类”,是孟子…  相似文献   

7.
论政府能力与社会进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政府能力与社会进步唐贤兴一、改革:社会进步的政府─政治推动改革14年来,中国在社会变迁的速度与社会进步的质量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对社会进步,西方的理论界对之有过不少具体的解释,如社会学一般以社会秩序的增进、社会分化与团结的增强、社会流动性的增大...  相似文献   

8.
<正> 孟子是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先天道德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了解他的全部思想脉络的一把钥匙。本文即着重探讨孟子的先天道德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问题。一、孟子先天道德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渊源孟子是儒家学派中“闲先圣之道”、“述仲尼之意”的大师。他非常推崇孔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只注篇名)他以孔子的直接继承人自居,其先天道德论思想正是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在对孟子性善说的批评中创建起来的,但这种批评存在诸多对孟子的误读.首先,孟子的人性论是统一的、普遍的一元论,董仲舒则是取中民之性为性,以部分人之性释读孟子的全体人之性,这是有意的误读.其次,孟子言性是德性论的思路,董仲舒则折回到自然主义的气性论,因此,以气性论解德性论,必将扦格不通.同时,孟子因为视性善为一体,故善是性之善,是内在的、先天的善性,董仲舒将善理解为后天的、经验的王道教化之善,以"未善"解孟子的"本善",是一种认知性误读.最后,孟子创立的道德内在性、自主性原则,被董仲舒以王道政治的目的 论而转变为外在的、他律性原则,这也是一种有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责任观是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关于责任问题的思想和理论。先秦儒家责任观的形成是建立在社会变迁对责任的深层需求之上的,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我身心内外等矛盾的关注中,突出了人对自身的责任、人对社会的责任以及人对自然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人称他为亚圣。在孟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人生论是最为独具异彩的智慧之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旨在循着孟子人生论的构架,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探寻蕴涵在其中的经过现代诠释可以古为今用的有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民贵君轻”论辨析──兼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徐进大凡研究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以及政治思想史和法律思想史的著作,都要论及孟子的"民贵君轻"论。但前辈学者们对它的解释却大不相同。有的认为此论"是说民的问题比君的问题重要";也有的说"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  相似文献   

13.
<正> 学者多把孟子的历史观归纳为三个方面:英雄史观、历史循环论和历史倒退论。说他是英雄史观,因为他主张圣君贤相创造历史,这在《孟子》中是有据可查的。至于说到历史循环论和历史倒退论,这恐怕是在分析史料时产生的某些误解。诚然,孟子是说过历史是在一治一乱中前进的,但是,这只是他的治乱观,还不能说就是他的历史观,因为孟子并不认为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认识论,目前专門讨论的文章还很少。最近张德钧同志在《孟子的认识论》一文中,认为孟子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他的意見是:(一)区分认识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最根本的关鍵乃在于是否承认世界事物的客观性,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承认的就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此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二)我们讨论孟子的认识论,应和孟子的道德论区分开来,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三)这样区分之后,则孟子的认识论是:(1)孟子承认人的主观之外有客观事物,它们有一定的规律;(2)这种规律可以被人的认识所把握;(3)人们把握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之后,就可以利用它造福人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传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传统哲学刘奉光一、什么是中国传统哲学所有的哲学史著作几乎都是哲人史的迭加。哲人的思想果真能代表人民大众的思想吗?哲人的语录果真能左右社会思潮吗?不能。孔子、孟子是中国古代两位影响最大的哲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却相当有限。他们活着吃不开不说,在...  相似文献   

16.
“孔孟之道”作为强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最具象征意义的精神价值。作为固定说法,“孔孟”最早见于东汉马融的《长笛赋》,“孔孟之道”最早见于《二程集》。孟子为“孔孟之道”做出了四大贡献:一是温故知新,重在“仁”的发挥;二是推陈出新,重在“仁义”的发展;三是破旧立新,重在性善论、养浩然之气、孔子作《春秋》、距杨墨的发明;四是综合创新,重在道统论的发端。孟子以继承、创新的方式推进并发展孔子之道与“孔孟之道”,汉唐时期得到司马迁、扬雄、赵岐、韩愈、皮日休等思想家的推崇。唐宋后的孟子升格运动包括孟子其人圣人化、《孟子》其书圣经化、孟子故里圣地化的具体内涵,同时将“孔孟之道”置入文庙祭祀、科举教育两个系统。“孔孟之道”的精神内涵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人文主义的内在超越,将道德理想主义、文化守成主义集于一身,契合当代社会的人文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鬼文化的成因、特征及其社会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中国鬼文化的成因、特征及其社会作用靳风林(河北大学马列部)多年来,我国学术界的传统文化研究热潮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态势,在这一热潮中,有一种普遍性的倾向,即大都着眼于代代相传的辉煌经典的研究,诸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及各类佛学著作等,...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井田说”与“恒产论”浅析李埏,章峰孟子的“井田说”与“恒产论”,是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前者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影响深远,而后者的合理内核更具有跨越时空的历史意义。然而学术界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至今仍存在分歧。本文就其略陈管见。井田制是我...  相似文献   

19.
<正> 孟子的道德学说历来被学术界视为主观唯心论或唯心主义先验论。但是,笔者通过考察孟子有关道德意识同物质生活的关系以及道德起源和形成的论述后,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现把自己的认识提出如下,请读者指正。一伦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一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追求受道德主体的物质生活状况的制约和影响。肯定物质生活条件对道德观念的决定作用,是孟子道德论唯物主义倾向最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黄玉顺 《文史哲》2021,(3):86-103+253-254
孟子的超越观念并非"内在超越",而是继承了孔子"外在超越"的神圣之"天"。这根源于孟子的问题意识,即对人民水深火热处境的关怀所引出的对政治权力的批判,由此导出"规训权力"的根本宗旨。这在逻辑上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规训者的确立,他必须具有对于权力的价值优越性,于是孟子树立了拥有"天爵"的"天吏"即"王者师"形象,而这又需满足以下第二、第三两个条件;第二是规训者的先天资质,即必须具有与权力者同等的天然禀赋,于是孟子创立了"天民"心性论(这是诱发后儒内在超越转向的根由),在人性层面上破除社会等级观念;第三是规训者的后天资质,即必须是同类中的优异者,以保证其规训资格,于是孟子建构了"劳心劳力"论与"先觉后觉"论及境界功夫论。以上三个条件的共同的支撑条件,则是必须坚持超越之"天"的外在性与神圣性。但上述这一切却与孟子的君臣伦理和臣属意识相矛盾,使其"得志行道"的理想沦为幻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