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唐初魏征等人编纂而成的<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隋志>继承和发展了汉魏六朝的目录学成果,在分类体系、体例结构和编制方法上都有所创新,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已为众所公认.但<隋志>的学术价值远不止于此.<隋志>实质上是一部官修的学术史,它继承了<汉书·艺文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对唐代以前的整个学术的发展作了全面和概括的总结,对于经学史、史学史、子学史和文学理论史等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即是从史学思想史的角度对<隋志>所作的一些初步的研究和阐述,疏谬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专门研究日本的著作。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较系统地阐发了“以法治国”的思想,第一次将西方的“法治”概念引入中国,从而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主张实行近代法治的思想家。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法治思想的梳理和研究,探讨黄遵宪法治思想在中国法律近代化中特殊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学在汉初正式形成,大约与此同时,史学也崭露头角.而<春秋>则寓"空言"于行事"之中,一直兼具经学与史学的双重特件.<公羊>、<嗀梁>乃<左传>侧重继承<春秋>义法,显示出经学的特点:<史记>也继承<春秋>,但其所凸显的却是史学的特点.显然,正是<春秋>兼具经与史的双重特性,促成了经史之间有着始终的关联,但也正因为继<春秋>者所侧重的特点不同,最终促使了经史在学科上的分离.在经史分离的过程中,<史记>无疑处于其间的关节点,它于著述宗旨、著述路数以及著述体例上都发凡起例,从而使史学真正独立于经学,而这些正凸显出<史记>在中国古典史学上之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7,(2):148-154
《魏书》编纂的成功与北魏政府长期重视本族史料的储备和魏收本人的史官生涯、修史经历、学术识见密切关联。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魏书》长期背负"秽史"的污名。实际上,魏收的著述旨趣在于编纂一部实录式的史学名著,这已为当代史家所阐明,同时亦被近年来的考古成果所印证。魏收以恢宏的视野梳理一代历史发展大势,将北魏历史的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其间体现了他对北魏历史盛衰的思考。《魏书》设置"十志",弥补了自《汉书》撰成至唐初近六百年间正史无志或有志而缺食货、刑法等重要内容的缺陷;《魏书》的编纂又突破前史体例,新设《官氏志》《释老志》,反映了北魏重门阀、崇佛教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5.
邓锐 《学习与探索》2012,(8):151-156
宋代《春秋》学与史学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一方面,宋代《春秋》学重视《春秋》的史学性质,不仅注意从史学的角度阐发《春秋》,也重视用史学方法来探讨《春秋》;另一方面,宋代史家普遍以《春秋》大义为思想指导,不同程度上效仿《春秋》义例作史,使得宋代史学的正名观、尊王观、夷夏观以及正统观等诸多历史观念都与《春秋》学关系密切,又在史体、求真理念及史学批评等史学思想方面体现出《春秋》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史学与艺术的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说新语》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它既是文言小说,又是史学名著;既有史书之真实可信,又有小说之可读性;既是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又是通过某些艺术加工写成的历史著作。可以说,《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结合得最好的一部杂史小说。它创建的体例、运用的技巧、蕴涵的内容,对后世的史学与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顾颉刚与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学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古史辩”与“古史新证”都对中国古史研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顾、王两人的学术渊源、史学方法以及对于后世影响的初步比较 ,指出顾氏疑古思想的复杂层面和王氏古史新证的局限性 ,同时亦指出无论“古史辩”和“古史新证”都是对中国近代文化危机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8.
王志跃 《唐都学刊》2011,27(1):89-92
《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虽多有论说,然均存在程度不一的不足。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9.
曹金发 《求是学刊》2013,40(4):172-176
清代藏书家张金吾的学术取向中,以重视藏书、提倡读书为学问品行之本,推崇先贤、博采众长为学术研究之基,突破旧例、创设新制为学术精进之路,考证谨慎、不下妄语为学术立说之范。这些学术取向的形成与其家学渊源、个人的学术自觉及当时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正是秉承上述学术取向,张金吾在目录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保存了丰富的书目文献资料,还创新体例,辨彰学术,考镜源流,而且留下了大量的目录学著述。这些学术成就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推动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7,(11):126-131
戴震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大师,其《毛诗补传》是一部既属经学又属文学,内容涉及到由先秦到清代包括天文、地理、历法、历史、小学、音韵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论著,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一、《毛诗补传》的内容与体例;二、《毛诗补传》的学术特色;三、《毛诗补传的》的得与失。《毛诗补传》的学术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对字词的训解上,尤其在水地、历算、训诂、名物的考辩上卓有成就。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将《诗经》作为经学而不是文学,造成了他解释诗意中往往削足适履,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11.
王麦巧 《唐都学刊》2012,28(3):18-22
《史记》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婚俗形式:聘娶婚、政治联姻、离婚、再婚、自由婚、重亲婚、媵妾婚等。这些婚俗形式的出现与西汉时的思想观念、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社会环境不无关系。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人口离散,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贞节观念比较淡薄;为了发展经济,政府"与民休息",鼓励再婚、媵妾婚、重亲婚等。  相似文献   

12.
《史记》大量运用的比喻修辞,其结构呈现多样化。比喻修辞的运用,或分析形势,推动事件的发展;或说明道理,阐述自己的主张;或刻划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烘托气氛,使事件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绘更生动传神,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褒贬爱憎。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史记》是对近三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总结与弘扬。在这部巨著中,司马迁深刻地总结与大力地弘扬了中华民族崇尚气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与气节风范,并对"游侠"与"刺客"的作用与积极意义进行了深刻的辨证。这种民族精神与气节风范生动地体现在《史记》各种人物传记中,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与中国史学的实录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记》在汉代被誉为"实录"之后,历代史家从各个方面探讨了《史记》实录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实录"的内涵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使实录成为史家史料运用、历史评价和文字表述等各方面最基本的标准,也使史家思想和学风中融入了实录精神。许多优秀的历史撰述成果由此诞生,从而使实录精神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推动中国史学不断向着寻求真理、走向真理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王俊峰 《唐都学刊》2004,20(5):118-121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辨、理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评析甄别传统道德与传统美德的功过,科学界定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异同等,对于我们充分认识"以德治国"的方略,全面理解"先进文化"的蕴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看现代教育价值的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 ,是人们对教育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 ,它直接影响甚至控制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价值取向既是时代要求的产物 ,又是对时代要求所作的应答。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促进了个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曹鹏程 《唐都学刊》2012,28(6):36-41
唐初史家继承南北朝史学的理论遗产,列纪传体为正史。其后,史家开始强调史学褒贬人事、惩恶劝善的宗旨,这股思潮与中唐以后兴起的《春秋》学合流,将史书的编年体裁与褒贬义例联系在一起,导致中唐以后编年体史书中兴的局面。在此背景下,皇甫湜提出只要能立褒贬以示惩劝,二体皆可为良史的主张,对北宋时期《新五代史》等书的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萍 《唐都学刊》2003,19(3):22-24
《史记》人物传记以外形彼此一致的显形结构 ,和暗含着以人物极盛为临界点 ,由此盛极而衰 ,分全篇为两截的隐形结构 ,互为表里 ,完成了司马迁“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的著述目的。传记内部各叙事单元以时间为顺序联结 ,首尾圆合 ,强反差情调交叉使用 ,转换交错 ,增强了叙事的张力 ,使结构参差变化 ,波澜曲折。  相似文献   

19.
石晓博 《唐都学刊》2009,25(3):10-16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巨著,同时还是一部有着重要教育论述的著作。《史记》在教育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教育思想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的真知灼见,提醒我们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育人成才放在首位。《史记》的教育思想和其他思想一样,都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黄觉弘 《唐都学刊》2005,21(6):30-33
清季以来,论者对《史记》征述《左传》的情况多有怀疑,特别是对《史记》本纪部分之《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秦本纪》诸篇尤多诘难。在一定程度上,淆乱了对《史记》、《左传》及二者之关系的正确理解。《五帝本纪》叙说举十六族、去四凶事乃径袭《左传》文公十八年文。崔适则谓此节非司马迁所述,而乃后人窜入,并举“乖异者”五条以证其说。言似有据,而实诬谬。此节与司马迁属意之五帝序列相抵牾。《夏本纪》叙说刘累豢龙事本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本纪》载事多参稽《左传》。《秦本纪》记穆公事多本于《国语》,而《左传》载秦穆公事迹亦详,故司马迁颇参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