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史的兴起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史学的一次重要的转折,"文化转向"是其显著的一个标志。历史学的这一文化转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西方史学主流从社会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文化史自身由传统文化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在其他历史学分支领域也出现了由无文化、非文化向注重文化因素、运用文化分析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略论西方史学中的文化史传统郭长刚张有智文化史是相对于政治军事史而言的,它们不仅在内容上相差悬殊,而且在治史目的上也大相径庭,政治军事史强调史学要为现实政治服务,被称为“鉴戒史学”①;文化史则注重历史的认识、审美功能,故可称为是“审美史学”。在古代希腊...  相似文献   

3.
统观世界文化史,我们不难发现包括电影在内的现代文化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当作民族文化史而书写的。在其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大量的电影作品都是作为民族视觉表达而被制作出来,并且在除美国以外的大多数国家,电影主要还是由本国制作并在本国传播。亚洲电影更成为民族想象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左玉河 《晋阳学刊》2012,(3):105-107
什么是社会文化史?如何研究社会文化史?这是10年前召开相关会议时大家讨论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问题。在10年后的今天仍然提出并讨论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说明社会文化史已经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特别是引起中青年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说明有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廖群、仪平策、陈炎、王小舒四人合著的四卷本《中国审美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 2 0 0 0年版 ) ,是迄今为止大陆出版的最有力度的有关中国审美文化史的专著之一。因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学史 ,也不仅仅是从审美的视角来做考察的文化史 ,而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近代文化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交叉综合的独立学科。学术界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一直很薄弱。这种状况直到1983年才有所改变。这年5月,在长沙举行的全国历史学科“六五”规划会议上,一些同志对推动和加强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成为开展这一研究的新起点。之后,有关方面陆续编撰出版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举办了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并招收了一批研究生,等等。这些表明,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学习中国近代文化史,或者说学习文化史,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是文化?文化史研究的对象、范围是什么? 较早提出文化的定义并产生颇大影响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学者泰勒(E·B·  相似文献   

7.
“文化史”是研究者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至于什么是“文化的眼光”,这就要回到一般所谓“大文化”观念上去。“大文化”观念认为,“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历史研究中,文化与文化史无疑是重要的,但它们的地位必须在历史的语境中,由人类实践活动的坐标系来确定。来自新文化史的启示,对于人们思考文化史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具有积极建构意义,但与此同时,文化史研究者也应警惕新文化史内在的隐忧,借助新文化史提出的问题思考文化史研究的走向:首先,新文化史并非文化史发展路径中必经的一站,二者学术旨趣相近,可以互相借鉴,但是不能相互替代;其次,文化史必须从它在后现代主义——新文化史那里所能找寻到的认同点中谨慎选择,在“再现”与“建构”、“想象”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至于矫枉过正;再次,文化史必须致力于碎化历史与总体史的制衡。  相似文献   

8.
十年多来,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的研讨,多姿多采,硕果纷呈。以我之陋见,从文化史学的角度,对中华文化系统作深层理论分析阐释者,当推冯天渝的一系列有关文化问题的论著:如《中国古文化的奥秘》、《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国文化史断想》等等,颇具特色,引人注目。其新著《中华文化史》(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初版)更是规模宏大。是著在体例上分别以题论、导论、上编、下编、结语组成,上编侧重于文化史的理论阐述,下编偏重于中华文化的历史评介。全编在著述方式上,充分运用了比较史学研究法,将古与今、中与外广泛地进行比较观照。同时,又分别从文化史学的角度对整个文化大系展开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文化史的撰写史可以追溯到“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那里。他的不朽巨著《历史》堪称一部文化史,在它宏富的内容中,涉及到了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神话传说、文学艺术、建筑绘画、科学技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风土人情、人种差异、民族迁移、人口分布、生产状况,以及地理、气候与人的性格、心理的关系等等。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尽管在希罗多德那里,文化史的概念远未具有后来的近代意义,但却奠定了文化史的基础,开创了文化史的传统。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预告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随着各大…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化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学科建设上,以研究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为依托,组建了成规模、较稳定的学术队伍;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创办专业期刊、出版学术丛书等形式,实现了科学研究的自主化和制度化。学科结构上,逐步形成了以思想文化史为主干、学术文化史和社会文化史为主枝、新文化史为生力军的学术格局。问题意识和研究取向上,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到90年代的回归传统,再到21世纪的文化重建和文化复兴。40多年来文化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基石。  相似文献   

11.
我省考古学会、博物馆学会、民俗学会与南京博物院共同主办的研究区域文化史的大型学术刊物《东南文化》最近正式创刊。解放以来,文化史的研究在我国史学界显得非常薄弱,区域文化史的综合研究更是无人问津,反映文化史学术科研成果的专门刊物也是不多的。近年,随着我国实行对内搞活、  相似文献   

12.
世界地区文化史研究的新突破──《东南亚文化发展史》评介禾佳在世界文化史研究领域中,对东南亚地区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这种状况与东南亚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应有的地位无疑是极不相称的。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云南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了贺圣...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新中国初期文化史在史料整理和研究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但不可否认,新中国初期文化史研究尚有较大的深入空间。当前,新中国初期文化史研究呈现出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以及专题性突出的特点,可文化史书写要有"史"的韵味,则必须回归文化本身,以具体时期为切入点做更为严谨的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学历史教材,在学科体系上一贯坚持通史体系,其内容即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又包括文化史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但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重视政治史的研究,突出阶级斗争、农民起义,而对文化史和经济史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后映到中学历史教材中,政治史所占比重就相当大,像农民起义,几乎是每朝每代都讲,差不多能够构成体系。而文化史、经济史则相形见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历史教育界要求加强文化史、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现行中学历史新编教材顺应这…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学术界一个很热的课题。许多报刊开辟专栏报导有关情况、登载一系列论文,还有《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等系列专著正在陆续出版中。文化史讲习班、文化史讨论会也极为活跃,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就有十余次,如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编委会等单位发起的于1984年11月在郑州召开的“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由中国文化书院和九州知识信息中心联合分别于1985年3月、1986年1月在北京举办的两期文化学讲习班。由武汉大学哲学系邀请数十位海内外研究中国文化的著名学者于1985年12月在湖北古城黄冈举办的“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6.
武云 《社会科学家》2003,(1):129-132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文化史研究形成的“切蛋糕”式的研究范式束缚了文化史研完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造成了文化史研究视野狭窄、选题碎化、论述浮泛尤其是文化史研究领地难以落实的困境.文章提出要弱化文化史研究狭隘的学科意识,增强开放的同题意识,从“切蛋糕”的研究范式转为切入文化的路径研究社会历史,从而找到新时期文化史研究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推动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史学领域中一门久遭冷漠的学科——中国近代文化史,正日益受到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一批研究成果的出现,《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的着手编辑,建国以来首次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是这门学科即将日趋繁荣的点滴讯号。 在这种十分喜人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更具有了紧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按语:自从1980年代末刘志琴先生提出"社会文化史"概念以来,社会文化史研究取得许多丰硕成果,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的社会文化史研究缺乏必要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缺乏深入专精的高水平著作(典范之作),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制约社会文化史发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在文化史的意义上,我认为有两个人物最值得注意:一是王船山,另是王国维.  相似文献   

20.
人性预设与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政法文化史上的一个因果逻辑 考察中西政治法律文化史,可见到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事实:凡强调法的重要性的思想家大都把法同人性恶联系起来,以论证法的存在基础和必要性,承认人性恶与肯定法的地位之间成为一种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