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启东北文学概念,考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文学的流变,借此重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东亚文学中的某些问题。梳理东北沦陷初期《夜哨》文学和《文艺》文学,《夜哨》文学跨域到上海成为中国1930年代抗日文学的先锋及典范;《文艺》文学被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继承,成为隐微书写、解殖文学一系。而日伪在东北炮制的“满洲文学”成为东亚文学演练场,为东亚被压迫民族文学提供了发表场域,多语言多国族的文学想象、文学作品是思考东亚文学的资源及文化遗产。新的现实、新的形式、新的场域,东北文学为重新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和东亚文学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一 居无定所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海洋文学之父”。 约瑟夫·康拉德出生于乌克兰,出身于文学世家,他的父亲是位作家,但同时又是一位终身反对沙皇俄国统治的爱国志士。所以,自小康拉德就受着家里文学氛围和爱国思想的熏陶。17岁时,他在马赛找到一份海员的工作,此后的20年他是在海上渡过的,并且加入了英国国籍。1898年他开始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并于1899年写出了一篇海洋文学的经典文章,那就是《黑暗的中心》。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写下了如《吉姆爷》、《青春》、《台风》、《大海如镜》等多篇脍炙人口的海洋文学作品。早年间在海上与风浪的  相似文献   

3.
伪满《大同报》文艺副刊《夜哨》是1933年东北沦陷区文学的一个重镇,在有限的21期刊物中,一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作家以此为阵地,以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为武器,以揭露与控诉黑暗现实、反映青年觉醒反抗为基本主题,拉开了东北沦陷区抗日文学的序幕,成为东北文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弥足珍贵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诗坛上,有一位横跨四朝的老诗人。当鸦片战争的炮火在虎门上空燃烧,而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暴行,他毅然走出“小隐聊自娱”的生活圈子,拿起诗笔,写出了著名的歌颂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精神的反帝爱国诗篇《三元里》,在鸦片战争文学中,这是一首“最具有灿烂不朽光辉的”英雄史诗。这首英雄史诗的作者就是张维屏。  相似文献   

5.
朱东润教授,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名誉系主任。早年留学英伦,回国后执教英语多年。一九三○年起在武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十年代末,开始传记文学的写作和研究,他以中西贯通的学力,刻苦探索,辛勤耕耘,在传记文学领域里进行了新的开拓。半个世纪以来,他陆续写出了《中国传叙文学的发展)和《八代传叙文学述论》等论著多篇;创作了《张居正大传》、《杜甫叙论》等六部政治家、文学家的传记文学作品,为我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金剑啸烈士在东北不仅是现代文学的先驱,而且是一位早期革命者。他把三十年代上海的左翼文学传播到北满,组织进步团体,从事革命文艺活动,推动了东北现代文学运动的发展,并积极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团结、教育、培养一批文学青年。他的诗歌、小说、剧本填补了三十年代东北文坛的空白。歌颂东北抗联活动的长篇叙事诗《兴安岭的风雪》,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在追寻东北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深刻分析东北现代文学取向的同时,又努力进行着文化哲学的拓展,诠释着东北现代文学与哲学的互进与互动。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审视,《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提示了文学与哲学汇合的本质,透视出文化哲学语培下的文学批评对东北现代文学的影响,在全新的高度上提示了东北现代文学的哲学原则,是一部对五四运动以来东北文学中内含的文化哲学进行解读的著作。  相似文献   

8.
闻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从一九五五年三月在《人民文学》上连续发表了《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和《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等组诗与散诗,到五六年九月结集为《天山牧歌》,这部诗集的出版使他一跃而为当代诗坛一颗耀眼的新星。闻捷的《天山牧歌》诗集中,除一、二首属于叙事诗外,其它全是抒情诗,其中显示了突出成就的又是其爱情诗。为什么这些  相似文献   

9.
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毕竟是历史的事实。尽管在沦陷的14年中“没有产生过光耀文史的金元杂剧和清朝一代的古典名作;也没出现过关汉卿、曹雪芹那样伟大的作家”(《东北沦陷期文学概况》,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4辑),但这一时期的文学却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反抗强暴的一段历史,标志着东北新文学在缓慢的发展中增添了反抗日本侵略的爱国主  相似文献   

10.
玛拉沁夫同志是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蒙古族作家。一九五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开始踏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一九六二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花的草原》,修改重印了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部),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粉碎“四人帮”后,他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祖国啊,母亲》、中篇小说《第一道曙光》和短篇小说《踏过深深的积雪》、《活佛的故事》、《大地》等。这些作品标志着玛拉沁夫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同志致力于广泛而深刻地反映蒙古族人民斗争生活的历史进程,他的作品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且充实和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他是一位具有自己鲜明创作个性的优秀作家。本文着重谈谈玛拉沁夫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1.
周立波是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革命作家。在他整个一生中,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至建国以后,他都积极投身到当时的革命运动,并从亲身经历的工农兵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一九四六年,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艰苦年代。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撕毁国共双方刚刚签订的《停战协定》,大举进攻东北解放区。中共中央东北局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和《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动员了一万二千多名干部下农村,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当时在冀热辽区党委机关报《民声报》担任副社长的周立波,从热河来到松江省,参加这场关系到东北斗争的成败和千百万农民根本利益的伟大群众运动。  相似文献   

12.
杜鹏程的审美理想不仅在其创作活动与作品中体现着(这是主要的),而且,也有理论文字的直接表述。他是一位作家,而不是从事理论研究的美学家,也不是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他没有完备的、系统的理论形态的著作。但他在创作之余,写出了数十篇理论文章,他从中挑选出一部分,结集为《我与文学》,已出版面世。这些文章,仿佛零散的珠玉,是珍贵的。如果我们将其加以整理、排比、连缀,不难发现,这位作家在美学上有其较为稳定的和多方面的见解,有一些还颇为深刻。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著名记者萧乾同志,一九一○年一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北京东北城羊管胡同的一户贫苦市民家中。由于他家境贫寒,自幼入崇实洋学堂半工半读。一九二二六年因为参加CY(社会主义青年团)而被军阀逮捕,出狱后当过教员,跑过邮局,做过校对,还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文学写作,从一九三三年起开始发表小说,一九三五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并兼旅行记者,一九三九年他出国担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记者;以后入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当研究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年,又担任《大公报》驻英国特派员兼战地记者,一九四六年他从欧洲回国,负责上海《大公报》国际问题社评,兼复旦大学教授。建国后,萧乾同志曾任英文《人民中国》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顾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其作品无不熔铸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因而体现出一种富有个性的独具特征的审美风范。郭枫(1930——)这位生长于大陆黄淮平原,开花结果于台湾的散文作家,他以《早期的花束》、《老家的树》、《永恒的岛》、《九月的眸光》等散文创作的丰硕成果,显示出一种爱民族、爱乡土的高尚洁净的审美风范。这种审美风范源于他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文学要关怀乡土,放眼世界。以真情热爱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秉直直书,为民族发展服务,为苦难时代见证。”他主张:“作家要具有社会良心,要从私欲的圈子走出来!不惑不惧,抗拒庸俗潮流,宣扬人道精神,树立倔傲风骨。”(《新地出版社创办旨趣》)因此,他的散文是咏怀的诗,寄情的赋,是自然真挚情韵与哲理的组合。其审美风范的丰富内涵为:凝重厚实的历史美、睿智深邃的哲理美、灵秀飘逸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天津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津味”写作。“津味”的酿造 ,首推冯骥才。他在 80年代中期发表了“津味”醇厚的《神鞭》和《三寸金莲》,并产生较大反响。后来 ,他又写出长篇小说《阴阳八卦》、《俗世奇人》。冯骥才之外 ,倾其全力经营“津味”写作的作家 ,就是林希了。自 80年代末起 ,林希潜心于天津历史题材的创作 ,迄今已出版多部长篇和 4 0余部中篇小说。他的小说大都取材于清末民初至抗战胜利前后的旧天津 ,内容主要为三个层面 :一是家族系列 ,包括长篇《买办之家》、《金枝玉叶》、《桃儿杏儿》及中篇《小的儿》、《蛐蛐四爷》等 …  相似文献   

16.
白族作家、诗人张长同志,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他的创作生涯的时候,是以诗歌的形式和读者见面的(一九五七年以他的原名赵培中在《红岩》发表《傣村速写》七首)。嗣后,便以张长为笔名在《人民文学》、《诗刊》、《光明日报》、《解放军文艺》、《羊城晚报》以及《红岩》、《边疆文艺》、《文艺红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百首诗和数十篇散文。他的散文创作和他的诗歌创作一样,主要是以风光旖旎的云南边疆为背景,  相似文献   

17.
一 旧说与新说 东北沦陷期文学作为历史上曾经存活过的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在那被扭曲和被掩埋的角落里,又重新被陆续地发掘出来了。它不仅引起人们研究的兴趣,并且已经引起国外某些人士的关注。特别是有关东北沦陷期文学的几种《史料》和《研究》刊物的先后发行,不仅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资料,并为信息的交流开辟了有益的园地。虽然有些资料还  相似文献   

18.
郁勤 《学术探索》2007,3(1):129-132
建国初期“人民文学”文艺思想开始贯穿整个文艺界。《人民文学》作为“人民文学”的全新载体,成为新中国在文学制度重建初期的国家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在此阶段的办刊思想、方针及创作风貌充分的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文学”特征,同时它也影响着同时代其它文学期刊的办刊方针和方向。新中国文学制度构想在《人民文学》初显端倪。《人民文学》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期刊,通过勘察它于此期间的办刊特色,从而为更全面、清晰地勾勒出当代文学传播史面貌打开了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19.
兰守亭 《兰州学刊》2008,(6):179-181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了两年零两个月,写出了一本在美国文学中具有独特价值的名著《瓦尔登湖》。文章根据梭罗在这本书中流露出的思想,论证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的隐居是一种“诗意的栖居”。这种栖居不单单是对自然的回归,更是他自由思想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0.
白盾     
白盾原名吴文慧,原籍泾县茂林。现为黄山学院教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纽楼梦学会会员,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写的《红楼梦是怨而不怒的吗?》在《人民日报》发表时加《编者按》称“马克思主义的尖兵”,经全国报刊转载。同时。他在《人民文学》、《长江文艺》、《江淮文学》、《安徽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引起当时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