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本次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国际论坛的举办,是把中华孝文化这个古老文明的主题提上国际论坛,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和代际情感模式。以敬老养老为核心的孝文化在我国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山东的曲阜,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孝道理论的鼻祖孔子的故乡。所 相似文献
4.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孝道在调节家庭关系,普及道德教育方面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社会信用出现危机,家庭不稳定,代际关系不和谐等等问题,与孝文化的式微有着重要关系,所以我们要弘扬传统孝文化中的一些进步思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尊重老人是社会公德,孝敬父母是儿女的天职。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尊重老年人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不孝敬父母的人和事也屡见不鲜。为针砭时弊,呼唤正义,开展“孝文化与代际和谐”研讨,重提弘扬中华民族素以形成尊老、敬老、助老的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不久前进行的涉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两万多名老年人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项目(以下简称“城乡调查”)分析中,进一步加深这一方面的理解:中华的孝文化博大精深,维系养老纽带的代际和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家庭和睦的良方,是邻里融洽的妙剂,是社会和谐的先机。因此,在新时期里弘扬孝道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实现代际之间的可协调性的交替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以代际之间对社会资源的发展成果的共享互为条件。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委主任回良玉最近指出:关爱老年群体,建立互尊、互爱、互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教育界已经成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主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教育得到部分高校的重视并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改革进程中,或设置了本硕博连贯的培养体系,或开设了专门的国学试验班,整体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部分中小学也进行了国学教育特色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新路,拓宽分类办学空间。市场上的数万家国学类教育培训机构在疫情与“双减”的影响下艰难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学教育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各方共同努力来解难纾困。各大高校应大力发掘并培养高水平的国学师资,进一步完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各中小学应将国学教育与优化升学路径相结合,真正地激发起中小学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国学热情。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国学教育市场的整治力度,扶持一批优质的国学教育机构,使之成为大中小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11.
5月29日,湖南省参与全国第五届和举行全省第二届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新闻发布会在长沙召开。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初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本次主题教育评选活动主要内容是评选全省、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敬老模范单位和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同时将展开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月1日下午,首届中国(江西·庐山)盛世中华·五教和谐论坛在庐山文化旅游活动中心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省佛教协会会长释纯一,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洪长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兼秘 相似文献
13.
“抱拳礼”作为中华武术的常规礼节,深受习武人的喜爱,但对其所体现的深刻文化内涵,却少有人知。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武术“抱拳礼”丰富的文化内涵做了深入剖析,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处女作《喜福会》,让谭恩美跻身于美国文坛,在国内外读者和评论家中是备受青睐的经典作品。笔者分析,《喜福会》的成功有着割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宣扬了中国传统中的“孝”文化。 相似文献
15.
16.
"文明冲突论"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当今国际关系,为西方大国制定新的国际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20世纪90年代,国际格局进入了分化重组的新阶段,伴随着经济与政治冲突的"全球化"趋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也迅速展开。当今的和谐世界倡导多元文化观,文明没有优劣之别,东西方文化关系的交流应当是沟通而不是对峙,因此我们应当提倡"多元文化主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将中华姓氏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铸牢”教育的重要渠道。本文在解析中华姓氏文化历史地位与融入课程思政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铸牢”视域形成,明确高校“铸牢”教育意义与关键,辩证得出中华姓氏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与高校实现“铸牢”教育具有互为表里、双位一体的内在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8.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5,(15)
哈尔滨近代的建筑发展史中,由于殖民侵略,出现了中西方建筑交融的现象。哈尔滨作为最先被殖民侵略的城市,最先出现了中西方建筑相结合的产物——中华巴洛克。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文将从客观的角度对哈尔滨的历史文化进行简单的概括。对巴洛克建筑的特点进行分析,深入解析巴洛克建筑与中国建筑相结合的特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中华巴洛克建筑目前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政协主席傅克诚,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熊盛文,江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王林森,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郑小燕,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赵宝江,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副司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赵建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省佛教协会会长释纯一,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省道教协会会长张金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洪长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兼秘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论坛组委会办公室 《社会观察(上海)》2004,(7):36-38
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简介“世界中国学论坛”是在中国上海创办的一个高层次、开放性学术平台。这是一个以文化为主旨的学术论坛,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呼应和关注,也得到了上海市有关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世界中国学论坛,旨在全方位地为学术界及世界中国学研究学者,创造和提供进行专题研究、思想交流和多边对话的机会,为中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尤其为国际社会深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