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种历史文本的界限与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戈 《东岳论丛》2004,25(3):43-53
第三种历史的哲学和第二种历史的哲学不是同一种哲学。第三种历史有它自己的哲学。第三种历史要求历史学家必须尽可能地超越史学而回归历史 ,与此相反 ,第二种历史则要求历史学家尽可能地独立于历史并超越历史。历史学的发展也许更多的需要一种内在的史学哲学 ,而不是那种外在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2.
个人的世界史与人类的世界史是两种不同形态的世界史,个人的世界史属于第三种历史范畴。第三种历史鲜明地强调了世界史的个性风格和个人价值,是一种更追求个性化的世界史。历史使人获得了最高的的生存意识,个人历史则使人类获得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意义空间。个人历史的可能性永远都是历史意义的总和形态和本质规定。第三种历史对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个“新史德”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新闻媒介素有"第四种权力"之称,是一个独立于立法、执法、司法之外的一种特殊权力,其存在保证了行政权力的透明公开和社会肌体的健康运行.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及网民群体的扩大,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或可称之为"第五种权力".它既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第四种权力"舆论监督等基本特征,又发挥着"第四种权力"所不具备的社会功能,从而弥补"第四种权力"的先天不足.能够作为一种第三方意义上的"他者"而存在,是"第五种权力"独立于其他四种权力的鲜明标志.它避免了传统监察中"裁判员运动员集于一身"的弊端,作为社会的"第三只眼睛",最大限度地监督权力运行,实施社会"纠错"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类需求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人的需求层次、状况、心理以及需求满足实现的途径,认识到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生产、生活状态会导致不同的交换心理和行为;通过分析商品交换过程中不同个人、人群、组织、实体所参与的经济博弈,认为能够提供满足更高层次人类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组织以及企业、实体在交换中将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从而引起交换过程中的不等价现象和行为;并进而揭示出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萌芽、发端于梁启超和王国维,后经"五四"、初期革命文学、左翼文学和20世纪30年代诗歌大众化运动,到40年代逐渐经历了一个抽象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迁移过程.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形态有两个相对的发展路数:一个是王国维--胡适--文学研究会诸人--蒲风(半个)--臧克家--艾青等一路,另一个是梁启超--陈独秀--早期普罗诗派--创造社转向作家(郭沫若、穆木天、冯乃超等)--瞿秋白、周扬等一路.中国的现实主义诗学形态是既不同于西方又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第三种诗学形态".  相似文献   

6.
杨乃乔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凭借语际与跨界两个维度的优势迅速向外扩张,最终比较视域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相呼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标志。曹洪洋认为,"跨学科"是比较文学视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其对比较文学的身份认同必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姜哲认为,在中国语言文学的语境之下,"世界文学"的研究必然以"比较文学"为前提,即"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出场,必须是将其自身呈现于历史的、审美的和科际的关系系统中的出场。郭西安认为,比较视域概念是理解比较文学后设学科特性与研究定位的枢机;从视域到比较视域的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标识出传统人文研究向后人文研究过渡的理念特征。梁丹丹认为,中西方文学的互动对话是一种含有比较文学互文性质的典范文本,这一文本是研究主体在中西方文化精神的汇通与融合中生成与创造出的新的诠释意义的文本,即比较文学所倡导的"第三种诗学"。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不是对经验的总结,而是对经验的综合。一方面,历史学试图把碎化的个体经验综合为总体化的人类经验;另一方面,历史学又必须努力把抽象的人类经验落实为具体的个体经验。历史学的功能之一在于把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综合在一起,从而塑造出一种“新经验”。心灵感应历史的方式始终制约着我们对历史的一般认识。  相似文献   

8.
胡伟希 《社会科学》2013,(10):106-115
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作为人之精神性存在的历史,称为"纯粹历史"。人类由于有"自我认同"的需要而使纯粹历史成为可能。纯粹历史不是以往人类历史上的种种活动与事件的客观记载,而是关于人的精神性存在之真实叙事。纯粹历史区别于通常的历史在于它是关于人的"自我认识"的历史。纯粹历史以人类生活之意义作为历史验检之尺度,其叙事标准是历史中的"道义";纯粹历史坚持历史之"未完成性",人类历史之前景在于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9.
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学科发展史是学科理智史和学科制度史的双重动态史。本文尝试从学科制度的视角分析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以之为出发点 ,作者认为 :跨学科社会心理学的式微 ,其主要原因是暂时的学科制度创新 ,受到既定正统的学科制度的挤压而丧失了其合法性 ;作为统一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学科诉求的失败 ,源于其社会心理学的理智分裂和学科制度分裂之间的交互强化 ;社会心理学的主流历史话语的建构 ,则源于学科制度精英在学科制度中同时也是在学科理智发展中的符号霸权化过程 ;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壮大 ,则是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理智诉求和学科制度建设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文章的结论是 :学科制度视角在学科理智视角之外为学科进展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策略和工具。  相似文献   

10.
程志华 《文史哲》2020,(2):82-92+166
在形而上学受到空前冲击的时代,李泽厚致力于解决康德提出却未完成的"人类如何可能"的问题。具体来讲,他将"人类如何可能"归结为"一个出发点"和"三大问题"。"一个出发点",指"人活着"。"三大问题",指"人如何活""人为什么活""人活得怎么样"。进而,李泽厚以"三句教"即"历史建理性,经验变先验,心理成本体"为理论前提,基于对"实践"的分析建构了"工具本体",基于对"心理结构"的分析建构了"认知本体""伦理本体""情本体",在方法论层面探讨了"度"的本体性,并将这些本体归结于"历史本体"之下,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本体论"体系。这样,"人类如何可能"问题就在本体论层面得到了解答。  相似文献   

11.
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阶级斗争历史学派构成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念的三大来源。马克思历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克列茨纳赫阶段、巴黎阶段和布鲁塞尔阶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造的历史思想中,他们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对一个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的动因等都有非常中肯的讨论。此外,他们也并没有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方杨 《学术界》2002,(4):11-13
20 0 0年 2月 2 5日 ,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正是在这次讲话中 ,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并认为这是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得出的重要结论 ,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为此 ,需要做到“四个紧密结合” ,即“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 ,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 ,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共同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农村建设同民族解放与振兴联系起来,并坚持不懈地投身于这一历史伟业之中.建国后,党和政府更为关注和支持农村建设.现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说正是对这一历史伟业的继承和发展.持续不断的农村建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带来了一些沉痛的教训,对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诸多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绩效合法性的困境及其超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专注于提升统治绩效特别是经济增长绩效,是后发国家建构政治合法性的普遍性政治策略.这一策略选择有一定客观现实依据,同时也容易在短期内收到一定的成效.但单纯的绩效合法性战略无法支撑整个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基础,而且极易陷入"绩效合法性困境".超越绩效合法性困境的关键在于加强体现政治共同体价值共识的宪政制度体系的建设,从政治结构的合法性中导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往往缺少对小说本身艺术规律的探讨,而以史学的标准作为评价的尺度。古代小说与史学关系的演变、史学意识对古代小说观念的渗透、古代小说与史学在艺术质素上的相通、创作主体的史学思维、接受群体的审美心理五个方面,则是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理论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6.
历史知识是研究人员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研究历史所获得的一种客观知识。研究人员的历史观念,包括它对历史的主观看法以及所秉持的方法论。学术观念上,应当注意研究课题与历史资料的匹配等七个问题。以真实为原则,以事实为基础,以材料为根据,是历史学的根本知识方法。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就事论事;以前瞻性的眼光衡量事物,是研究人员必须注意的三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沂 《文史哲》2003,(6):58-64
社会形态可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四个自下而上的层面。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形态与历史分期为社会政治形态及其演变阶段,而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政治形态来影响以至决定社会基本面貌的。据此,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经历了圣权时代、王权时代、霸权时代、皇权时代和民权时代五种社会形态和相应的五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儒家"十三经"体系有一个不断结集和形成的过程,本文纠正了明清以来关于"十三经"形成的种种误说,考察了始刻于五代孟蜀时期的"蜀石经"对"十三经"形成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儒家经典体系转换关乎学术转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政治正义理念是指政治权力持有者———“王”运用某一特有的被当下的社会成员所一致认同的次序及规则使整个社会生活处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与和谐的境界之中的理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相继表现为:“自然物理级差”的政治正义理念;“宗族血缘级差”的政治正义理念;“顺乎人性”的政治正义理念与“‘大一统’的官僚级差”的政治正义理念。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5,(1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大发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关于如何理解和建构唯物史观学术界争鸣一直很激烈,这一问题牵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解读。因此,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以再现一个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对于我们科学的把握唯物史观中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