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汉时期心理动词可分为以下两类:情绪类心理动词和认知类心理动词。情绪类心理动词可分为一价情绪类心理动词和二价情绪类心理动词。认知类心理动词可分为一价认知类心理动词和二价认知类心理动词。 相似文献
2.
动词在古汉语词类系统及词汇系统中均居重要地位,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相关研究却比较冷清,研究成果亦比较有限。近20年来随着动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也明显增多。从研究对象看,这些研究可大别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两种,前者又有专书研究和共时断代研究的不同,后者则有通史式演变研究和断代式演变研究两种。其中专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但断代研究还有许多空白,亟待加强。从研究内容看,或侧重语法研究,或侧重语义研究,或两者并行。从研究方法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等均已开始被有效地应用。同时,引入现代语言学理论全方位地研究古汉语动词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运用语义场理论研究动词类聚和运用配价理论研究动词组合就是其代表。 相似文献
3.
汉语的心理动词中普遍存在着通感隐喻,通感隐喻可以作为一种构词的方式和理据。通过对心理动词的考察,我们发现各类感官词构成的心理动词数量不等,在数量上未完全体现通感层级分布的规律,这主要体现在嗅觉类感官词上。像其他隐喻一样,"通感式隐喻"也是语言中新词产生、词义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丰富了语言的词汇,填补了许多词项空缺,扩大了词语的语义范围。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从日语动词在复合动词中所处的位置,对其词类的属性、前后项动词的意义、组合条件以及和复合动词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探讨,这必将对日语复合动词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动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认知解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郝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
现代汉语的动词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只有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可受程度副词修饰,这是汉语教学界的一个表层化的通行认识。本文经过考察发现,这种结论是不够严密的,同时也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揭示出决定动词能否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动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英语的动词被动化主要是移位的被动,属于结构的范畴。英语中动词隐性被动化的现象较少,汉语中动词隐性被动化则较为普遍。汉语的显性被动化结构比英语要复杂,英语的显性被动还可以表示汉语中的非被动结构。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学界对动词重叠的形式、语法意义、动词重叠使用条件、专书动词重叠研究、方言动词重叠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但尚存在关于动词重叠所包括的形式、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动词重叠能否带补语与动态助词等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需要重点做好穷尽调查各类动词重叠格式在代表性文献中的使用情况;重视近代汉语内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方言的比较,重视与现代汉语方言相结合:对动词重叠嬗变的原因、方向予以解释;与其他词类的重叠研究相结合,考察各类重叠之间的关系,从中概括出词类重叠发展的一般规律,把重叠研究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现代维吾尔语动词语法范畴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状况、选题的意义、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重点、难点等。 相似文献
11.
动词重叠这种语言现象一直引起语法学界的重视。特别是近20年来,研究的方法、角度有所突破,研究的范围、视野进一步扩大,动词重叠的研究日益细致深入:从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动词重叠式的范围、可重叠动词的范围到语法意义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文献"有广、狭义.广义的"文献",包括一切知识的载体;狭义的文献,仅指那些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包括地下出土文物上面的文字资料.我们这里所说的"佛教文献",主要指佛教各种的藏经和续藏经中的佛典文献,当然也包括敦煌等出土文书中的佛教资料. 相似文献
13.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在完成动作行为.于几十年的古代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动词同样存在意动用法,特别是在<老子>和<庄子>等典籍当中.对此我们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4.
动词界性分类试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昌锡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3):95-100
动词可以根据其表示事物性质还是事件进程分为“属性关系动词”和“活动事件动词”。前者不具有过程特征,都是无界动词;后者具有过程特征并且可以根据其相对界性进一步分为“起始”、“持续”、“活动”、“活动-事件”、“事件”、“达成”和“完结”七类。它们从“无界”到“有界”形成一个连续统。如果只从“有界”“无界”考虑,汉语动词则可以大别为“无界”、“有界”和“跨界”三类。“V+了+时量短语+了”格式中时量短语的所指随V的“有界”“无界”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跨界动词套入该格式必然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5.
汉语"连动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是模仿描写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廓清概念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多元研究时期。 相似文献
16.
宇宙意识贯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思想中,而成为潜在的丰富而深厚的美学意蕴,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的内容形态,以及从内容的开拓、意象的选择、思想情感的把握等方面探讨唐宋诗人和词人宇宙意识之沿袭及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长青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10):68-70
随着雇用制度的多元化,不同群体的员工进入了心理契约高差别的时代。传统经济和行政的管理手段已不适合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心里契约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满意度、对组织情感的投入并会重新评价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最终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员工心理契约管理已成为提高组织绩效的重心。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学中的"悦性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达主体在与自然山水亲密接触中所获得的物我交契的心理满足和审美愉悦,是许多古代山水诗的主旨.与此相应并伴随着文学的觉醒以及人们对自然山水独特审美价值认识的飞跃,中国古代山水诗学领域里出现了不同于"言志说"和"缘情说"及画论"畅神说"的"悦性说"."悦性说"以心物感应为生活事实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妙契冥合为审美心理基础,从孔子"乐水乐山"的审美移情理论脱胎而来,却又在儒家诗论愈趋伦理化之后而与祟尚自然率真的老庄及玄学思想结下不解之缘.它超越感性世界,在形而上的哲学层面肯定人性,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悦性"遂成为后代中国山水诗学乃至中国山水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现代汉语状之于动的羡余现象探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明义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89-95
本文将信息论中羡余(Peduneancy)概念引入语言研究。文章认为,语言中的羡余现象系指语言结构形式超过语义表达需要的情形。作者针对现代汉语中状之于动的羡余现象,从类型、成因和作用诸方面予以归纳、分析,指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具有灵活性、伸缩性、不确定性,其自身在聚合关系上的类推作用,为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羡余现象的普遍动因,它对语言结构形式具有补足作用,对语言表达具有突出强化作用,有利于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研究语言中的羡余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解决某些重点与难点问题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