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性婚姻一旦合法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破坏了婚姻是介于男女之间的传统建制;影响人类对性的完美表达和传宗接代行为;使人们的性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违背中国的国情。尽管如此,由于同性恋人群也有自己的需求,应该享有他们应有的权利。因此,理论上保持对话,现实中尊重选择以及生活中提供帮助,应当是当代中国对待同性恋和同性婚姻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姿态,也是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一个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魏伟  蔡思庆 《社会》2012,32(6):57-85
这些年来,李银河提交同性婚姻提案的努力,将同性恋伴侣关系和家庭生活引入了公众视野,但国内学术研究对此尚无涉及。基于对成都“同志”社区的实地研究,本文详细考察了男同性恋伴侣关系和家庭生活的具体实践、追求平等关系、反思现有婚姻制度,以及争取社会承认的努力。研究强调中国社会中的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正在转型,同性恋伴侣关系开始挣脱占据主导地位的异性恋亲属体系,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家庭生活模式。同时,借鉴西方近期关于“酷儿”家庭的理论和实践,文章讨论了同性恋伴侣关系对于主流社会和亲属制度的启示,呼吁在制度上给予这样的“草根”实践以更多的承认。  相似文献   

3.
在迄今已经法律认可同性伴侣关系的五个国家中,加拿大、荷兰、比利时及西班牙采用了"婚姻式"立法模式,即承认同性伴侣关系为婚姻关系,并适用婚姻法的相关规定;而英国则区分同性伴侣关系与异性婚姻配偶关系,采用了"伴侣式"立法模式,通过制定《民事伴侣关系法》以调整同性伴侣关系,从而创设了一种在形式上不同于异性配偶身份的民事伴侣法律身份。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不同的立法技术,具有不同的文化适应性,为我国未来的同性伴侣关系法律规制提供了有益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与“同性恋”两条脉络里,对英文文献中的中国同性恋研究进行系统地梳理。在“中国”方面,回顾了围绕中国同性恋的“中国性”展开的争论,以及争论背后浮现的全球化同性恋身份与中国文化孕育的同性恋亚文化之间的张力;在“同性恋”方面,首先以香港的同志运动为例呈现出(后)身份政治的寓言,随后检视最近出版的学术专著是如何扮演当下时代(后)身份政治的建构性角色的。最后提供了两点知识论反思———围绕着“中国”问题展开的文献/理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反思,围绕着“同性恋”问题展开的对斯皮瓦克意义上的“底层人”再现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郁达夫等作家的同性恋文本进行分析试图阐释体现在现代中国文学中同性恋叙事的文本意义和审美价值,考察作家的文学策略和审美倾向,以及隐含在文本背后的作家主体的文化心理。本文认为同性恋叙事的出现是作家的文化策略而非倾向,从这种策略中体现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中现代知识分子所经受的灵与肉的双重考验。  相似文献   

6.
同性恋现象由来已久,但直到现在,由于各种原因,同性恋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同性恋群体面临很多问题。本文探讨了同性恋群体存在的几种问题,并尝试性的提出几种解决问题建议措施,旨在对同性恋群体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女同性恋者的婚姻和家庭给传统婚姻制度带来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亚亚 《社会》2009,29(4):107-129
男同性恋者的婚姻在近些年来的报道和研究中比较受关注,但关于女同性恋者的婚姻状态的研究却非常少,而女同性恋者的婚姻相对男同性恋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不能一概而论。本文通过网上参与式观察的方式,考察了国内女同性恋者的婚姻状态。笔者选取了网上论坛中较为集中的三个焦点议题:形式婚姻、婚外恋和亲子关系,从女同性恋者所面临的婚姻压力和婚姻困境等现状出发进行分析,反思传统婚姻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对同性恋伴侣关系的不兼容性。最后提出建议,希望通过渐进方式提升大众意识,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婚姻制度进行修订,力图使所涉及到的各方都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身份和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婚姻从未象今天这样危机丛生。离婚、独身、同性恋、群居、同居、姘居、卖淫,不断地侵蚀着婚姻制度。自然,如何提高婚姻的“抗震力”。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便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遗憾的是,作者看到的所谓建议,大多是消极落后的,归纳起来不外乎两条:一是为了防止或中断婚外恋,夫妻宜于走向封闭;二是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妥协、互相让步,以调和矛盾。而我的两位朋友,一对年青的夫妇(男为哲学博士,女为法学硕士),对婚姻却有独到之见,这也许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相似文献   

9.
罗牧原 《社会》2016,36(2):215-241
本文通过对《9个gay》和《一屋赞客》中同性恋相关内容的分析,意在说明在异/同性恋正统主义的逻辑下,网络视频对同性恋的再现被囿于私领域的牢笼,消费、爱情与亲密关系、家庭等成为同性恋生活的核心面向,而私领域与性别维度以外的同性恋生活则被剥夺了可见性的资格。与这种逻辑相对应的同性恋形象指向了年轻的城市中产阶级,而没有能力、没有条件、没有意愿遵循这种逻辑的人被进一步边缘化,变得更加的不可见、不可理解。这是一种充满悖论的可见性:一方面,它有利于改变社会对同性恋的污名化和刻板印象,并为争取同性恋的公民权利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这种可见性是以剥夺了私领域以外的生活与更加边缘的群体的可见性为代价的,它并非一条通往自由之路,而更容易将人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0.
民事伴侣的权利与义务——英国《民事伴侣关系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民事伴侣关系法》以其具体明晰、结构严谨的条款较为全面地规定了民事伴侣的权利与义务,体现了其尊重个人自由选择及追求平等对待每一个人的价值理念。虽然英格兰及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及海外民事伴侣关系四个部分的内容存在差异,侧重有所不同,甚至对同一内容作出不同的规定,但各部分的立法旨意却是完全相同的,即赋予依法注册的民事伴侣与异性婚姻伴侣平等的法律地位,提供无差别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同性恋与艾滋病预防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与其他疾病不同的一点是,涉及一些特殊的人群,例如吸毒者、卖淫嫖娼者和同性恋者.这些人群处于社会的边缘和弱势地位.同性恋人群是艾滋病病毒易感人群,尽管目前在我国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病毒者人数尚少,但如果不教育他们改变高危行为,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政策对待他们,将不能团结他们达到减少他们本身疾病的发生及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社会上流行的目的,因此对与同性恋人群相关问题的解决十分重要.因为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另一方面他们容易受到社会的羞辱和歧视,教育很难达到他们.从预防艾滋病的大局出发,正确认识和对待他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预防艾滋病病毒蔓延的关键.中国目前还没有制订出一个合适的对策,使同性恋人群有效地改变行为和预防性病与艾滋病.本文着重讨论与同性恋人群预防艾滋病对策有关的伦理问题.希望这一讨论有助干同性恋与艾滋病预防对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陈博 《创新》2012,6(5):68-71
司法审判中结婚登记与补办结婚登记的混同,使得当事人被"婚姻"。在因补办结婚登记引起的财产纠纷案中,补办结婚登记审判标准模糊,以夫妻名义同居与类伴侣式同居没有真正区分,而补办结婚登记的实质意义应在于使仪式婚获得法律保护。检视现有的补办结婚登记制,构建以结婚仪式为要件、补办登记申请确认程序为补充的补办登记审判制度,从而避免补办登记认定的泛化。  相似文献   

13.
张燕 《东西南北》2013,(15):24-26
终于,普京也离婚了!对于许多政治家来说,他们的婚姻对象往往是政治权力本身,相比之下,现实中的伴侣更像是一种点缀和陪衬。与权力相伴是他们的终生理想,受不了这样生活的现实伴侣,有不少会中途选择离开。  相似文献   

14.
正左手大麻,右手大选,泰国成为首个允许医用大麻合法化的东南亚国家。泰国推动医用大麻合法化反映了当前大麻合法化的国际风潮,同时会对全球禁毒工作和周边国家的禁毒形势产生影响。大麻合法化的国际风潮  相似文献   

15.
曹学恩 《唐都学刊》2010,26(4):95-9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婚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择偶标准的变化、男女结缘形式的变化、婚姻礼仪形式的变化、恋爱年龄与结婚年龄的变化、离婚率升高、老年再婚等。婚姻习俗表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婚姻习俗的变化缘于社会变革,由此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婚姻习俗的变化,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如何将满足个人两性情感需要和履行婚姻社会责任完美地结合在现实的婚姻生活当中,是现代人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潘允康 《浙江学刊》2005,4(6):207-211
现代社会婚姻家庭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其核心问题是婚姻中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矛盾冲突.今天,个人主义增长,个人对婚姻的权力和选择被强调,一些人以个人幸福主义的观点对待婚姻,只想享受婚姻家庭权力,不想履行婚姻家庭义务,然而婚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婚姻依然是社会行为,因此发生了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分析现代婚姻中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矛盾统一,引导人们理性地对待婚姻家庭问题,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霍宏伟 《社会》2002,6(12):36-4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婚姻则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对婚姻关系的研究不仅与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利益息息相关 ,而且还影响、制约着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 ,继而作用于社会整合与社会变迁。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便是婚姻的地域范围———婚姻圈的大小。本文研究的婚姻圈仅是有形的地域范围方面的婚姻圈 ,而并非抽象意义上的文化婚姻圈。根据婚姻关系的一般性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 ,婚姻圈应该越来越大 ,而近年来 ,我国北方一些农村的婚姻圈却在逐渐缩小 ,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婚姻圈的大小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此问题不容忽视。于是笔者…  相似文献   

18.
天下看点     
《东西南北》2014,(19):4-5
美国:新法将丈夫妻子改称“配偶” 从2015年1月起,美国加州婚姻家庭法对婚姻的定义将从“一男一女的结合”改为“两人的结合”,“丈夫和妻子”的称谓将变成“配偶”。  相似文献   

19.
李卫东 《社会》2019,39(6):23-61
基于广州2016年的“农民工社会融合与婚姻家庭调查”数据,本文从性别和世代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显著低于第一代农民工,女性农民工婚姻稳定性低于男性农民工,且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婚姻稳定性最低。流动模式对农民工婚姻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和世代差异,其中流动模式形塑着农民工的婚姻收益和离婚阻力,流动模式对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具体的性别效应和世代效应的共同影响,其中的脆弱性差异机制可以解释流动模式对农民工婚姻稳定性影响的性别效应和世代效应。  相似文献   

20.
同性恋是目前世界上性心理变态(海外不少学者称之为“性兴趣异常”)中人数最多的一种,据估计占世界总人口的2%~4%。我国缺乏这方面的调查统计,但据上海性社会学研究中心1989~1990年的全国两万例性调查,在已婚男女中有过同性性行为的,城市占0.54%,农村占2.31%。为了进一步了解同性恋的成因与防治方法,为了使社会对这个问题有个科学的认识、合理的态度,该研究中心从1991年开始进行六个地区的同性恋调查,但工作十分困难,问卷回收率不足50%。现披露上海一位调查工作者在调查中遇到的一些事情,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同性恋者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