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4月29日凌晨1时12分,《丑陋的中国人》作者、著名作家柏杨病逝于台湾新店耕莘医院,享年89岁。有人将柏杨比作现代的鲁迅,认为他指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使得华人世界有了自律自省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年轻人一心想干一番事业,先后搞过养殖,跑过运输,做过保险,开过门市……总之,能想到的事他都做了,结果屡屡受挫。他觉得这个社会已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了,于是,在痛苦绝望之中,他爬到高山悬崖处,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在他要自杀的时候,一位老者从这里路过,救了他。老者问他为什么要寻短见,年轻人说自己每做一件事情,不是刚刚起步就夭折,就是半途以失败告终,这个世界好像存心和自己过意不去。“怎么会这样?”老者问。“跟你说实话吧,为了避免走弯路,每干一件事情,我都会或征求别人意见,或向曾经干过的人讨教一些经验,或请有所成就的人指  相似文献   

3.
初到美国的人,开始时都常常习惯于国内的行为方式,不甚注意自己作为消费者应有的权利。这也难怪,国内商家天天喊“顾客是上帝”,但真正得到“上帝”对待的消费者极少。 相对来说,美国市场发育比较健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规较为具体、明确,加之,它又是一个相信“上帝”的国家,因此消费者保护自己的客观条件较好。但能否真正做一次“上帝”,有时也要据理力争。 刚到美国不久,一位较早来美学医的朋友就一再告诫我们,购买各种商品或享受各种服务时,一定要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并给我们讲了一件刚刚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在一次例行妇科检查中,美国医生建议用新式节育环代替她  相似文献   

4.
在招聘中徒求“完美”之术,就如不练内功徒求招式的完美,不但舍本逐末,而且自欺欺人。与其互相欺骗,不如双方赤裸裸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脉络中,有两个特征尤为明显,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但是,科学的光辉并没有能够完全驱逐上帝,自斯宾诺莎(Sp inoza)的泛神论之后,"上帝"的身影依然存在于许多哲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知识分子心中。这并非罗素判断的错误,其实泛神论中让众多哲学家、科学家陶醉的上帝并非圣经中创世纪的上帝,而是人们心中关于宇宙、星空、美与和谐的法则和秩序。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上帝”观念是拜上帝教教义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源于《劝世良言》,是中西合壁的产物,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起了兴奋剂和麻醉剂的双重作用.作者较系统地分析了“上帝”观念对太平天国历史和思想的影响,并对洪秀全和洪仁玕的宗教观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外政策的异同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德国是没有“服务”这两个字的。 有一次,《洛杉矶时报》记者玛丽·沃希去柏林一家香水店购物,她还没有来得及掏钱,一位怒气冲冲的店员就责令她马上出去。玛丽起初感到很是莫名其妙,不知道究竟怎么得罪了对方,后来才知道,原来她走进店门时没有对店老板说“早上好”。德意志电讯公司是一家国营企业,垄断了德国的电话市场,它对顾客的怠慢也就出了名。约翰·戈兹是一位在柏林开设厂家的美国电视生产商,他申请安装一部电话,却等了整整15个月,幸而他还是在“优先照顾”名单上,否则还要等得更久。  相似文献   

8.
沙平 《社区》2003,(12)
市场流行“宰你没商量”,这就注定了中国“上帝”们的“苦大仇深”。其实,这与“上帝”们的“长不大”也颇有关,今天才挨“宰”,转背就忘光,只会认倒霉,明天又必上当也!笔者也系“苦大仇深”的“上帝族”,挨“宰”上当亦多矣!但值得庆幸的是,上当多了终学乖,挨“宰”多了便觉醒,我终于认识到:钱买不来“上帝”当,只有自己去学会当“上帝”。有此大彻大悟,挨“宰”上当的事从此大大减少矣!且讲一段“我当上帝的故事”为证—那年,我去边城瑞丽市旅游。登上长途汽车一路观风望景好快活,时近中午,司机把旅客载到一个独户路边店旁就嘎然停车并庄…  相似文献   

9.
在绝望的谷底,台湾黑帮老大吕代豪没有祈祷上帝帮助自己。1973年,吕代豪再次被警方抓获,到台北监狱服刑。他几乎彻底沉沦,在后来出版的自传《收刀入鞘》中他回忆说:当时他自己就认为他这个人,再关十年、二十年,也是关不好的,可以说是无药可救了。自己一生的结  相似文献   

10.
楚人朔 《老友》2008,(5):38-38
商界标榜"顾客就是上帝"的口号颇有年头了。初听起来,很新鲜,也很受用。但是,这些年来做顾客的遭遇,越来越让人感到,这个"上帝"委实做不起。闲时邀三五好友去饭店小酌欢聚,但凡稍有头脸的餐厅、饭馆门口除了热情洋溢的迎宾小姐,必有一张冷若冰霜的告示赫然在前":本店谢绝自带酒水。""上帝"若要用酒水,只能在"本店"购买。殊不知",本店"酒水价格之昂竟比市面高出一倍,甚至更多。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巧取豪夺,这个"上帝"你当得起吗?  相似文献   

11.
丑陋的树桩     
整个冬季,没有我想象的漫天飞雪,只有那呼啸着的寒风从身旁刮过。即使如此,还是让我感到刺骨的寒冷。失败的阴影似乎在嘲笑我,嘲笑我的无能,嘲笑我的软弱。月考的失败让我变得烦躁。那天,母亲邀我去看梅花。“现在梅花开得正旺盛呢,你不去看看吗?”听到“旺盛”二字.心中不知从  相似文献   

12.
奎因的丑陋     
奎因是世界上最丑的人之一,但他却立志要当一位名演员。这位来自美国洛杉矶贫民窟的男人,其创业过程充满了痛苦和艰辛。他的天赋不为人注目,但他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的意志也是坚不可摧的。直到《索尔巴斯》一片使奎因获得奥斯卡奖后,他从前的努力才被人们公认。大家记起他就是《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打钟人,还有《阿拉伯的劳伦斯》和《伟大的希腊人》等等。从前他那些令周围的人感到恐惧的特征,经过了岁月的磨砺,今天已成为令人惊叹的标志。他那张20年来一直被视为绝对丑陋之典型的面孔,表现出百折不挠的个性和对生活的无限激情。你的缺陷也…  相似文献   

13.
丑陋的人类     
李四是新崛起的油画大师,他接受了一位比利时富豪的请求,为他画一幅人类最丑陋的人物肖像,价格由李四决定。富豪告诉李四,他出身贫寒,经历坎坷,一身先后从事过多种职业。从小本买卖做起,直到拥有个人资产70多亿欧元。五十岁进入政界,他最高做到副首相。“您为什么想要这么一幅画呢?”李四忍不住问。富豪缓慢地说,“我和各色人等打过交道,我知道地球上最丑陋的动物就是我们人类。可是,每个人丑陋的地方又有不同。我想要是能把人类的最丑陋之点集中到一个人的脸上,那该是多么有趣呀!”  相似文献   

14.
张传湘同志在《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一期上发表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吗?》一文,对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涵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读后获益匪浅。但我觉得有的观点还值得讨论,特提出来同传湘同志商榷。 传湘同志认为,黑格尔“所讲的‘上帝’,同基督教所诽的‘上帝’有着截然不同的涵义”,黑格尔讲的“上帝”是“世界的本质”,是“共性、普遍”,是“无限的整体”。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完全符合黑格尔的本意。 第一,从黑格尔对旧玄学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述来看,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传湘同志在指出黑格尔“批评了宇宙论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方法”之后,引了黑格尔的一句话——“当然不适合于表达我们所了解或我们所应了解的上帝的性  相似文献   

15.
舒默 《社区》2005,(9):20-21
银枫家园是北京市的一个中高档商品房小区。居住者大都是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人家,在常人看来,这里的富人万事不求人,也不与人交往,住在这里,人与人之间会变得十分冷漠。然而,2003年底,这里的新业委会成立后,把工作重点转到了积极的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上来,使社区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顺风车站”使人人心里有互助“顺风车站”的创意缘起于一个业主给业委会讲述的一段在法国的亲身经历:有一天,我开车到巴黎郊外,天下着雨,车陷在泥里出不来了。很多人都停车问是否需要帮助,可谁都没有好办法。正在这时,过来一个身材高大的农民,他声音…  相似文献   

16.
在某个小村落,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洪水开始淹没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的膝盖。一个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跟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相似文献   

17.
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之前,黑格尔就已揭示出,在苦恼意识中“上帝本身已经死了”.然而,黑格尔借助于理性自我和解功能,使上帝在“实体即主体”的理性视界中得以新生.黑格尔对苦恼意识的解构与超越,一方面彻底改造并超越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知性二元论的对立、抽象、片面与虚假性,在绝对唯心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人与神、人与世界的和解;另一方面,黑格尔的超越却因其极端的逻各斯中心论对神性与人性的肢解,其合理性与合法性遭到现当代哲学家的质疑,倍受批驳和抛弃.然而,与他揭示出在苦恼意识中上帝已经死了这一可怕的事实相比,更为可怕的是,黑格尔为上帝的辩护、使上帝复活的劳作,却真的消灭了上帝.这样,黑格尔便与上帝之死,甚至也与后现代性勾连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8.
如何理解“上帝之爱”与“爱国主义”?怎样才能把爱国和爱教完美地结合起来?带着这些问题,在“两会”召开前夕,我叩开了已连任了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丁光训主教的门。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近几年来,您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神学思想研究、建立当中,能谈谈您的初衷吗?丁光训(以下简称“丁”):要说初衷,原因是很多的。除了基督教(新教)、天主教进入中国曾采用的一些不当的理论和方式外,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基督徒家庭,从小就接受基督教教育,然而…  相似文献   

19.
地标性建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名片”,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一座城市的美学生态。近年来,在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中,一些设计前卫、造型奇特、吸引眼球的所谓“丑陋建筑”,往往因其创新性设计、国际化招标以及巨大的工程预算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一些地标性“丑陋建筑”在经历了巨大争议和美学激辩后被改造或拆除,有的则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这些“丑陋建筑”不同的命运走向,折射出其背后复杂的环境审美认同机理和自愈机制。  相似文献   

20.
郑也夫 《可乐》2010,(11):78-79
我是2004年2月调到北大社会学系的。接触北大、形成印象,在成为它的一员之前就开始了。大概是1988年的五四,我应邀参加北大团委组织的一个座谈会。会上,一位同学昂首天外、慷慨陈词:“社会在改革,北大也虚该改革;北大不要做象牙塔。北大有太多没用的课程,都应该撤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