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维新派对列强的矛盾态度宋德华如何对待列强,是近代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以来就时刻面临的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正值瓜分狂潮骤起之际,这一课题显得更加紧迫突出。以救亡图存、变法自强为职志的维新派,一方面对列强的虎视鹰瞵、蚕食鲸吞痛心疾首,另一方...  相似文献   

2.
在评价南宋大史学家郑樵的政治态度时,史学界的意见颇有分歧.有的同志根据《夹?遗稿》中的《上宰相书》等材料中郑樵对宰相和皇帝的几句谀美之词,就说他向高宗和秦桧进行了"廉价的歌颂".又有些同志根据郑樵的交游人物的分析,认为郑樵一生前期是进步的,后期由于专心著述,不关心政治,为了使自己的著作得到流传,不惜向投降派头子(宋高宗、秦桧)求助,因而"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也有些文章则回避郑樵上书给秦桧这件事.近几年,有的文章虽然涉及郑樵的政治态度的问题,但没有作较为系统的分析.郑樵的政治态度究竟如何,特别在他晚年是否坚持抗金的主张?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给秦桧上书这件事?这些都是全面评价郑樵时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略谈司马迁现实主义的写作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远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时候,世界上出现了一部最早,最有名,而且一直流傅到现在的通史著作,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这部伟大著作“史记”,对中华民族从傅说时代中的黄帝开始,直到作者当时汉武帝时代为止,约计三千多年来整个社会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斗争的历史,作出了总结性的记錄。同时,司马迁又是一个善於创造优美文学的巨匠,由於他的惊人劳动和卓越才华,在文学语言的发展历程中,他这部伟大著作为中华人民乃至可以说为世界人类创造了光辉的范例,从而在人民语言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这部伟大著作,不但是一部历史名  相似文献   

4.
贾熟村 《河北学刊》2004,24(5):155-160
太平军在早年 ,分别男营女营 ,实行圣库制度 ,纪律严明 ,战斗力甚强。后来 ,成员日益复杂 ,粮食供应困难 ,男女混杂 ,纪律日坏。太平军兵由将招 ,饷由将筹 ,形成以家族为核心、以同乡为外围的大大小小的集团 ,较清军的绿营兵有较强的战斗力。久而久之 ,其弊端也突出显现 ,各集团之间互争雄长 ,互相仇杀 ,损失惨重 ,成了太平天国终归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俄、德、日、美等国相继跻身湖北。这个深处堂奥、风气古朴的内地省分,一变而为“商贾幅辏,白暂人种联翩并集”的列强“势力圈竞争之中心点。”“锁国时代之楚”,变成“门户洞开之楚”,湖北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列强对湖北大举渗透,造成中国腹地固有的封建政治、经济体制分崩离析,起关键性作用的活动有如下几项。  相似文献   

6.
牧惠 《学术研究》2001,3(11):96-101
太平军在攻占南京后不久便迅速腐化的问题,已有学者作过研究.本文另辟蹊径,选取普遍存在于太平军中四个典型事例来深化论证这一主题,即太平军诸王大兴土木,兴建豪华的王府;王府中极尽铺张,大搞排场;品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及领导层上下贿赂成风.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一字香涛,直隶(今河北)南皮县人,出身于中小官僚地主家庭;同治二年(1863)进士及第后,任职北京,并曾出任湖北、四川学政;光绪七年至宣统元年(1881—1909),历任山西巡撫、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署理)、军机大臣等职,以任湖广总督的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8.
1984年秋,西林县志办在岩茶乡等地采访,发现了一则太平军告示,全文如下: “安民告示英雄必有难。洒血为良民。本乃太平天国之兵也。威风凛凛。旌旗飘飘。率众出城。兵强将勇。确数难之定也。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印泥红爪。全遍神州。顷时。翻江倒海。关出渡岳。鞋断袜烂。未料今日。莅之那羊亭。特此挥笔。此之告示。太平天国之兵。原是  相似文献   

9.
1853年初太平軍攻克了武汉,随即于二月全师下江南,攻克南京。軍势軍烕,极为雄壮。在一般著作中,都以为这时太平軍有百万之众。但据近年陆續发現的資料来看,却頗有值得怀疑之处。辩明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太平軍的动向、战略方針和敌对双方势力的对比,都有一定的意义。說太平軍克南京时有众百万的史料中,比較  相似文献   

10.
以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领的太平天国北伐军,从1883年5月自浦口出发,征战在安徽、河南、山西、直隶等省。这支部队攻占河北深州后,却没有北攻清京,而是挥兵东进,10月攻占天津附近的静海、独流两地,并改变了原来打运动战的战略,在静海、独流驻扎。此后,北伐军军势军威一落千丈,而清军则从疲于奔命、防不胜防的狼狈局面中解脱出来,从容调动各路大军,包围扎驻在静海、独流的太平军,并最后消灭了这支军队。对这一历史现象,太平天国历史研究者众说纷纭,其中很少对北伐军战略的转  相似文献   

11.
李秀成战败被俘,沉痛地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提出了著名的“十悮”——导致太平天国败亡的十大错误。其中第四悮,便是“不该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可见,李秀成认为太平军湘潭战败,对太平天国政局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作为太平军后期主帅的李秀成,他在  相似文献   

12.
论列强对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社会科学》2004,(10):101-108
19世纪 6 0年代 ,中国开始了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因自身近代知识的严重匮乏 ,中国的军事教育不得不始终借助西方列强的力量。西方列强在为中国带来先进的军事教育知识和理论的同时 ,也不断加强对中国军事教育主导权的争夺 ,并对中国的军事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 太平军北伐的主将是林凤祥还是李开芳?目前史学界颇有争论。有的说是李,有的说是林。二说各有所据,争持不下。原因之一,为李、林二人名次先后的排列,史料记载不一。郭廷以的《太平天国史事日志》、《金陵杂记》、《畿辅平贼纪略》等书,将李排在林前,《畿辅平贼纪略》载: “初,粤匪洪秀泉、杨秀清等窜居江宁,连陷镇江、扬州,乃遣伪丞相李开芳、林凤祥、吉文元等渡江,自浦口窜扰皖豫两省。”(《太平天国资料》第67页)相反,咸丰朝《东华续录》、《戴经堂日钞》等则将林放在李前。《戴经堂日钞》云:  相似文献   

14.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杜德风、瘳信春教授主持的《近代江西省情研究》,是江西省“八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之一。这里发表的是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它从多个角度对近代江西的许多基本史实作了概括与说明,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深入研究江西近代历史是很有价值的。今后,本刊打算继续开辟此类专栏,选登各学科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为繁荣社会科学事业服务,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北伐军从困守独流静海到退据连镇阶段,兵力总数急剧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内部大批量的出逃所导致。那么,为什么在北伐后期太平军内部会出现大量逃跑现象?北伐太平军对此采取了什么态度和措施?史学界对此尚无充分注意,本文试就这两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北伐后期太平军内部之所以出现了,大量逃跑现象,有三个原因: 第一、北伐军沿途盲目扩军,致使士兵队伍中存在着严重的不稳定性,这是日后大量出逃的潜在原因。 沿途群众参加北伐军的方式,大致有两种情况,即自愿投入和裹胁,“裹胁的乡民,也有用银钱邀买跟随的,亦有怕杀跟随的”。其中,“怕杀跟随”的数量大大超过自投的数量。由此形成过“将兵日日加增”的高潮,但是,这种剧增的数量却是一个“不稳定量”,因为参加者并非出自真心。特别是在宗教信仰上与太平军存在着差异,北伐军沿途焚烧庙宇,使北方农民在思想感情上与其又形成  相似文献   

16.
太平军永安突围后去向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档案》1985年第二期,刊载了崔之清同志的《太平军进军桂林决策的形成与实践考略》一文(以下简称《考略》),认为太平军1852年从永安突围北上时,并没有攻取金陵为都的计  相似文献   

17.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首次攻克武昌,并屯驻28天。在此期间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直接关系到太平天国立国的规模和建制,对太平军在政治上、军事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一、武昌扩军——改变军力对比 1851年1月,太平军起义金田时,只不过是一支两万人的小队伍,被清方目之为起自“蕞尔之地”的“金田小寇”。转战桂东时虽吸收了新的兵员,但因作战消耗减员,部队并没有扩大。在永安,也只发展到3,7000多人。北出全州,太平军在湖南传檄天下,在郴州、道州掀起了第一次扩军高潮,部队新增5万多人。由于招募了一批挖  相似文献   

18.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的72年历史进程中,清政府与资本主义列强的关系究竟怎样呢?不少论者认定清政府从鸦片战争起就是资本主义列强的“走狗”,是“卖国”的政府。如范老就认为,《南京条约》的签订表明了“满清政府出卖中国的疯狂性”等等。笔者则不以为然。本文拟系统考察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尤其对列强的态度,以求客观估价清政府在中华民族与列强这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列强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代中国革命的几次高潮,都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列强在镇压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赤裸裸的侵略本质。辛亥革命期间,列强诸国不仅没有直接干涉,而且相继宣布“严守中立”,但无数事实证明,他们仍然是绞杀辛亥革命的元凶。一、列强为何宣布“中立”列强的侵略本性决定其不会放过干涉中国革命的一切机会。然而,当机会不成熟时,又往往打出“中立”的旗帜。辛亥革命期间列强所谓的“中立”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 (一)革命党人反满不排外,列强无干涉借口。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党人怕得罪外国  相似文献   

20.
西方列强对西沙群岛的侵略与晚清政府的主权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渊 《学术论坛》2005,(2):166-170
晚清时期,西沙群岛的丰富自然资源、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军事上的战略枢纽地位,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此时西沙群岛的主权问题已经较为明显地凸现出来。晚清政府围绕西沙群岛主权问题与西方列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西沙群岛的开发建设,以维护我国的海洋国土主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