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极格局"是指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彻底崩溃,形成了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建立的两极世界格局。战后四十多年里,两极的对立与争夺是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三次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国际关系史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至20世纪末,以苏联解体宣告了两极世界格局的瓦解,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力量对比结果,决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必然是美苏两极格局。但是,美国自恃它拥有数倍于苏联的经济实力、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尤其垄断着原子弹,认为苏联远不是它的敌手,故而为所欲为,并声称它有能力“付出任何代价,肩挑任何重担,面对任何苦难,支持任何朋友,反对任何敌人”。战后初成的美苏两极格局是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形成了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世界政治格局,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又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对外政策变幻莫测,其外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这样,就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进行探讨和研究,对于认识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进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探讨苏联战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一影响战后苏联外交政策变化的国际因素很多,诸如第三世界的出现、洲际导弹的问世、能源危机、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等等。我们着重探讨一些对战后苏联外交变化有持续性影响的因素:第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战后初期是两极世界,国际格局基本上是由美苏这两极所支配,当然,由于苏联在两极中处于劣势,其国际战略处于守势。总之,战后初期苏联外交  相似文献   

6.
勃兰特新东方政策浅析罗预二战结束后,由于美苏冷战,德国正式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欧洲亦从意识形态和军事上基本分裂为东欧、西欧两大集团,分别加入了以苏联为首和以美国为首的两大敌对阵营之中.在紧张、动荡不定的欧洲局势中,德国问题是战后东西方关系的一根...  相似文献   

7.
苏联东欧演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田保国处于动荡中的世界战后40多年来,整个世界格局主要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为基调,东西方的冷战贯穿了始终。美苏两家各领半壁欧洲,分别派兵驻守。两个超极大国正是因为互把对方作为敌手,才得以控制欧洲,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8.
战后初期,美国"全球战略"的支撑点就构架在欧洲,"欧洲重心战略"成为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欧洲一体化"运动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美国不失时机,全力支持和推动欧洲一体化运动,以抗衡苏联,维护西方阵营.  相似文献   

9.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格局由战前的英法美与德意日两大集团对抗,转变为战后美、苏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战后40多年来,两极并存的局面一直影响和左右了世界政治发展进程,在两极格局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进行对抗和争夺。九十年代初,以苏联解体为主要标志,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完全瓦解,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新时代。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特点,体现了现实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总体现状  相似文献   

10.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苏美双方第一次认识到,以核武器为主要威摄力的冷战是无胜负之分的,必须寻求和平共处的缓和之道。这次危机严重地动摇了以苏美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促使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即国际格局的两极化局面。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和世界各大力量的消长,以及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推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的膨胀,加速了两大阵营的分化瓦解。50-60年代,两极格局发生渐变,70年代以后,国际格局逐渐出现多极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六十年代中期中苏对立表面化,打破了以中苏为一体的“东”——“西”对立的格局,世界战略对立关系向着以传统的苏联,东欧集团与以美中联盟为轴心的“东”——“西”对立转化。但是,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以及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从六十年代后半期到七十年代的十几年时间内,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世界秩序趋向崩溃;另一方面,苏联对发展中国家所代表的“南”的影响却明显地扩大了。尽管如此,西方学者在关于苏联、东欧的研究中,对于他们有关发展中国家发展理论的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战后出现了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苏美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新中国的成立,击碎了美国战后亚洲新秩序规划,使美国的“中国蓝图”成为泡影。对1949年10月1日诞生的新中国,美国采取了强硬态度,即“不承认、不接触、不通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了经济封锁,对包括新中国在内的国家实行“禁运”。中国政府随即展开了机智、灵活的反“禁运”斗争。  相似文献   

14.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延续40多年之久的两极格局划上了句号,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冷战后怎样认识世界格局的争论,这场争论可能还会持续若干年。从近几年争论的内容上看,焦点在于冷战后世界格局形成与否的问题上。有些学者认为,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正在加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新的多极格局还未形成,现在仍处在新!日世界格局之间的过渡时期(简称“过渡论”)。还有些学者认为,两极格局终结后,出现了一个超级大国和若干强国并存的情况,这本身就是新的多极世界格局,不再存在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简称“多极论”)。笔者既不认为前…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消除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潜力,对日本实施惩罚式的赔款政策。但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党阵营的扩大使美国将促进日本经济复苏与对抗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党阵营相结合,立足于将日本打造成亚洲的经济堡垒,促成了东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使日本得以进入以美国为中心的太平洋经济圈。朝鲜战争以及朝鲜战争后美国的冷战思维为日本带来了大量特需订单,保证了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际关系史表明,每次国际格局变动都会引发重建国际秩序的斗争。当前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正是两极格局瓦解,国际新格局形成中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旧秩序既不合理,又不公正,并给世界人民造成许多严重后果,因此否定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是十分必要的。在世界新旧格局转换时期,各国根据其国家实力地位和战略利益需要,纷纷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图主宰世界,建立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秩序,故其斗争的实质,是第三世界国家在新形势下进行的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斗争,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斗争。故具有非常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城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己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战争所引起的新势态要求英国的外交政策做出适当的调整。但由于外交政策的连续性,英国政府在战后初期仍竭力维持自己"大英帝国"的地位,这就使得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从"三环外交"方针、英国对欧政策和苏伊士危机这三个方面对英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进行评析进而阐述英国帝国之梦的幻灭历程。  相似文献   

19.
1945年建立的美苏两极格局现已解体,出现了多极化的地区格局。美国乘海湾战争胜利之机,提出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新秩序”,这实际上仍是维护强权政治的旧世界秩序。苏联、东欧局势急剧变化,资本主义西方国家势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暂时进入低潮。在北美、欧洲、亚太地区、拉美及非洲地区都在形成集团一体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三种基本政治经济力量进行激烈较量,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的世界新秩序是21世纪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大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二战胜利是战时同盟密切合作的成果。战后美苏两国在世界安排等诸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朗化,特别是在东欧和德国问题上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美苏联盟破裂,进入冷战时期。美苏由盟友变为敌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国战后对外战略构想的对立碰撞。研究美苏由同盟走向对抗的原因,对于认识当今美国和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