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不断探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是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高其理性表达爱国情感的行为能力,引导其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增强时代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这给我国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在虚拟网络世界的交流方式带来了由"引导者中心"到"个人中心"的变革,从而产生了链式、轮式和全通道式等多种聚合行为。由于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价值选择的差异导致了他们行为的转向:由"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由"线性传播"转向群体成员间的"交互传播";由"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转向"多用户间"的交流;由关注"交互结果"转向"交互过程"。与之相对应,对青年网络趣缘群体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养成系"偶像是一种新型偶像类型,对新生代"养成系"偶像及青年粉丝群体社会学研究,有助于探寻"养成系"偶像粉丝从趣缘群体向非正式组织蜕变的过程.青年粉丝群体在为"养成系"偶像应援的过程中,体现的是当代青年行动的高效率与高组织性,是他们对独立与自由的追求,对文化工业的反抗,他们热情投身于网络文化空间,参与网络文化娱乐活动,从中体会到个人与团队成就感,他们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体验到全然不同于现实的文化娱乐生活.这是当代青年现实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通过粉丝行为研究青年群体特征和他们的生活现状,有助于大众对当代青年有更加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的现实境遇、迷茫浮躁的受众心理以及快速扩散的媒介传播是导致"X二代"话语生成的主要原因。"X二代"话语方式的迅速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价值焦虑,具体表现在:标签化泛滥与文化认同缺失、目标功利化与信仰缺失、义利观模糊、责任观不强,等等。在"X二代"语境下针对青年群体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注重深化全面改革、促进社会建设、倡导公平正义等社会结构层面,又要通过优化媒体生态、强化责任教育等途径引领当代青年成长。  相似文献   

5.
青年亚文化是特定时期青年群体共同情绪的一种文化表达,"小猪佩奇"与"社会人"的偶遇,是青年群体凭借其特有的触媒习惯进行的二次网络创作,将青年群体具有隐蔽性、集体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性焦虑进行隐性表达。同时,也迎合了"90后""00后"青年群体幼态持续和价值虚无的情感需求,但青年亚文化毕竟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应该理性看待其存在,避免过度消费流行文化,偏离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社会各界需要关注青年群体,尤其是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尊重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青年群体亚文化进行规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加强青年群体责任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6.
青年思想引领作为共青团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思维下思想引领的创新模式探究:网络文化产品进行思想引领。以引领思想、引导青年、服务青年为共青团工作理念,以"打造品牌,突出特色"为工作思路,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思想上,积极开发网络文化产品作为新媒介引导青年;打造品牌文化服务校园、服务青年。  相似文献   

7.
随着微信这一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它正在改变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传播生态。而"红色微信"也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微时代"下引导大学生手机舆论、促进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工具。通过建设"微信红军"队伍、构建分层分类引导体系、强化平台功能设置等手段,把握"第一时间"原则,综合运用"圈群"性传播,进行"意见领袖"引导和媒介素质培养等手段,可有效促进大学生网络舆论朝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民粹主义在西方国家的风起云涌,为防止其与我国民粹主义的"共振",有必要对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民粹主义,即对网络民粹主义作进一步研究。由于大学生并未完全成熟,加之我国高校学术氛围宽松、互联网普及率极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促发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高校中得以相当程度地传播。结果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化、思维方式极端化、交往方式虚拟化、行为方式盲从化。因此,可以尝试分别从消解其传播的学校、家庭、社会、舆论四个方面的因素出发,化解其负向影响,以更好地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主体践行者,勇做走在时代前列、有历史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9.
当前互联网管理和舆论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耘耕  刘锐  徐颖 《科学发展》2012,(8):65-70,64
随着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原本处于内隐状态的中国社会舆论达到前所未有的外显程度,网络舆论力量日益强大,对我国互联网管理体制和传统的舆论引导带来冲击和挑战。在研判当前我国的网络及网络舆论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及网络舆论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当前互联网络管理及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洁 《公关世界》2023,(6):25-27
网络意见领袖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代表性角色,其舆论引导作用的发挥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意义重大。因此高校要在掌握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能力、信息传播能力、信息生产能力三大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在明晰高校教育应正视大学生群体的娱乐主义思潮、满足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需求、强化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意见领袖意识三大现实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成立专业团队、搭建高校平台,开展全员活动、营造积极氛围,完善评价机制、提升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在高校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好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佛系青年"是当前"90后"青年群体自我推崇的新标签,其"佛系心态"是这类群体有别于青年其他心态的显著表征,通过片面截取佛教基本教义进行意义的拼贴、置换、认同,展现出这类青年亚群体当下的生活样貌和精神困境。"佛系心态"折射出了处在人生奋斗阶段的"90后"青年群体当前复杂的生存样态,呈现出了处在两个历史交汇期的青年群体既渴望获得成功却又逃避的矛盾心态。对身边的事秉持着无欲无求、不争不抢的心理状态是青年新兴亚文化的主观映射,是对当下青年生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镜像反映。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党和政府助力青年发展,青年增强担当精神,以及舆论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青年,对塑造奋发有为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化时代,青年是网络参与的主体,其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网络的舆论动态,同时,网络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青年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有必要关注青年个人的网络行为及其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来的群体性特征。青年网络行为表现出共性特征:把上网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网络购物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网络行为折射出现代生活方式的价值理念变化;认为网络有一定的诱惑力,但不应沉溺其中;认同网络对于人际互动和交流模式的影响。同时青年群体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代际差际,在网络应用方向和目的上,"70后"更倾向与实用性的网络工具,而"80后"、"90后"主要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聚焦权利和权力这对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将大学生对权利和权力的认识于网络舆情中予以考察,并集中对10个舆论案例的文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网络舆论表达中的话语特征,指出互联网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固有机制,即政治认知的媒介化、政治情感的宣泄化和政治行为的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时做好网上和网下的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正确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青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力量,更应该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情感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有利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服务民族复兴伟业。但当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不强烈,理论知识较为匮乏,理论水平偏低。为破解此问题,要针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青年群体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青年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感认同教育,进而增强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是高校在互联网传播新时期必将面对的常态化危机,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内容。尽管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但仍然具有规律可循。基于扎根理论的H高校网络舆论事件过程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爆发通常经过"舆情触发""舆情放大""权威介入""态度形成"四个阶段,分别呈现了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特征,包括网民参与舆论事件的动机和诉求,权威介入后的影响结果,以及网民的最终态度与事件沉寂的过程。高校应当加强舆情响应机制建设,采取及时有效、线上线下密切配合的危机应急行动,主动出击重置议题,在舆论引导中将大学生舆论危机事件消弭于无形。  相似文献   

16.
"晒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亚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微信朋友圈中的"晒文化"为研究对象,研究"晒文化"折射的大学生价值观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加强大学生价值引领、加强网络监管和培养网络领袖、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三个方面探索在"晒文化"环境下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对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理性指导大学生爱国情操是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时期,强化其理性爱国的教育力度,大力培养大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价值需求。明晰理性爱国的内涵,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转变,不断探索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正确途径,为大学生理性爱国创造有力的保障与良好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8.
话语作为特定社会语境下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具有社会性特征。媒介技术更迭引发了青年话语实践的变迁,包括语词、文本、社交及思维的转变。反叛和群氓是新媒体语境下青年话语的两个主题,集中表达了青年的群体地位诉求不顺和价值选择迷茫。剖析当代青年群体身份形塑困境之因,既要从政策安排相对滞后和受众商品化等因素对青年群体产生的影响进行考量,又需从数字媒介软性操控禁锢青年主体性建构和互动式信息生产模糊青年身份认同等方面综合审视。  相似文献   

19.
确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思想素质和精神支柱,是青年群体实现"中国梦"和人生理想所必备的道德品质成长的基石。精神境界高尚,思想政治素质优良,当代青年运动的方向就能始终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实践为载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构筑当代青年群体强大精神支柱,引导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奋发进取,继往开来,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中法合作办学学生为样本,通过分析该类学生群体网络娱乐化倾向以及网络语言与现实行为不符等非理性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引导路径,以期使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