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总  况在中国电影如何迎接进入WTO考验的关口 ,首当其冲的是要振兴中国电影自身和激活中国电影的活力 ,梳理新中国电影的历程 ,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 ,看清历史轨迹。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十年就是值得总结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电影 ,开始酝酿新的美学变革 ,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为基本标志 ,电影的古典时期开始向现代电影时期转变 ,不同的国度都经历了急缓不等的变化 ,整个中国电影的变革也相当剧烈 ,主要原因是时代变迁和政体变化中必然产生形态和美学内涵的变化。电影这种特定的艺术形式 ,自然是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 ,无论…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国电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市场立足、文化自觉和受众拥戴,该放慢一味追逐西方的步伐,认真审视自己的发展之路,新中国电影60年造就了在世界电影中独有的形态特征。从美学形态角度考察,从单纯单一到繁复错综的审美嬗变是新中国电影60年美学形态演变的一个概观透视,前30年是单纯单一的风格情致时期,后30年即改革开放后,是复杂丰盛的美学形态替代单一,一度还占据上风,形成审美伴随时代发展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当今中国电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市场立足、文化自觉和受众拥戴,该放慢一味追逐西方的步伐,认真审视自己的发展之路,新中国电影60年造就了在世界电影中独有的形态特征.从美学形态角度考察,从单纯单一到繁复错综的审美嬗变是新中国电影60年美学形态演变的一个概观透视,前30年是单纯单一的风格情致时期,后30年即改革开放后,是复杂丰盛的美学形态替代单一,一度还占据上风,形成审美伴随时代发展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美学的魅力—论第四代电影导演的现实主义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最为引人之处 ,就在于无论发展路途如何艰难、经历了什么潮流变化 ,但它深厚的文化主线未能截断 ,它的根基始终没有变化 ,也就是说 ,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脉络和现实主义基本方向至今依然鲜明闪光。在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进程中 ,80年代是特别值得歌咏的时期。在这个中国当代历史的巨大转折时期 ,改革开放的大浪掀起的波澜汹涌澎湃 ,波及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艺术的各个层面 ,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电影美学的范畴 ,中国电影的民族美学传统向世界电影的现代化敞开胸怀 ,中国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高潮 ,而这必然和第四代导演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电影视觉空间美学形态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电影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电影的空间美学形态是指电影艺术中关于电影空间的艺术创作手法。电影空间美学形态的演进一直伴随着电影艺术自身的不断发展与流变,影响着电影艺术的生长轨迹。从电影空间美学的客观形态出发,研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呈现与流变,可以看出电影艺术家对电影艺术表现力的不断追求对其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6.
最近,四川大学中文系八五级西方文论和电影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就西方中世纪美学及文论的历史地位作了一次讨论。 大多数人首先认为,中世纪作为欧洲文明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是早有定评了。神学的至高无上使当时的哲学和一切其他文化学科都仅作为它的奴婢,借助其灵光而取得自身的存在权力,美学和文艺学自然也不例外。因之后来的美学史家大凡对这一段时期的美学仅投以匆匆的一瞥便从古希腊罗马、普诺提罗直跃到文艺复兴阶段了。如果有人提到这一段时期的  相似文献   

7.
姜文是一位兼做演员和导演的电影工作者,他执导的电影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美学特征。文章从对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追忆、回归人性本真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寓言式的叙事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姜文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鬼子来了》(2000年)以及《太阳照常升起》(2007年)这三部电影,进而厘清姜文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影纪实美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之交,电影理论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争呜期”和“反思建构期”两个重要阶段。“第四代”“第五代”以及“第六代”(“新生代”)导演的创作分别在不同时期体现了纪实关学对于中国电影的渗透与影响。综合这两个阶段纪实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其概括为四种研究视角和话语形态:电影基础关学范畴、电影现代思潮、中外影像传播理论、正面关注纪实美学的现象及理论等。这四种研究视角丰富了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理论体系,对电影创作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好莱坞类型电影市场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戏剧电影美学,而在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影响下的欧洲艺术电影创作中,故事性和戏剧性常常是被弱化或消解了的,这也导致其在市场上遭受冷遇、最终不得不向戏剧美学皈依的现状.好莱坞戏剧电影美学与中国历史悠久的戏剧理论通过市场的整合,产生了中国早期的电影美学——“影戏观”.中国新生代贫困人生电影既蜕变于传统的“影戏观”,但是在市场的压力下又有策略性的背离,可名之为“新纪实影戏观”.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经典时期一系列电影理论家关于电影基本元素的理论 ,重点阐述了电影本体论美学从萌芽、发展到成熟 ,提出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是在实践创作与理论的拱卫下成为了艺术  相似文献   

11.
王沐 《今日南国》2014,(2):38-38
十年前,中国电影总票房11亿,十年后,这个数据猛增到217亿,成为文化领域最赚钱的行业。然而,实际上这十年,承载文化意义的电影日渐变成了一个唯票房论的产业——十年前热衷于海外得奖,如今关注谁创造新的票房纪录。2013年的中国电影,欢喜、忧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谭鑫培《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开始,到192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的萌生期,主要倾向是追求赢利。这一时期论者们认为电影的优点在于逼真,并在电影摄制的实践中学会了一些电影技法。自1930年罗明佑的《故都春梦》上映,至1940年代末,为中国电影史的第二时期,政治角力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这一时期成长起一批有成绩的导演与演员,电影的技法被认识得更为清楚,并完成了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过渡。在国难深重的形势下,左翼力量在电影界相当活跃。从1950年代到1976年,为中国电影史的第三时期,与话剧拉开距离的电影理论,在民族化浪潮中又向中国戏曲靠拢。而在政治的强势作用下,1930年代文艺,从1950年代初被称为小资产阶级的进步到最终被批为黑线。1976年至世纪末是中国电影史的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小阶段:从1976年到1983年,电影中的虚假现象遭到观众普遍的批评,求艺术手段之新、淡化戏剧性与对民族历程的反思这三点,成为这一阶段电影发展的新的动向。从1984年到1987年,是探索片强劲崛起并迅速退潮的阶段;从1988...  相似文献   

13.
"暴力"和"美学"能否构成一种相反相成的美学范畴?近年来艺术学界、特别是电影批评领域从理论到实践对"暴力美学"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讨。电影的"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理论界说尚处于探讨之中,并未成型为一种美学理论范畴。"暴力美学"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有其存在的诸多理由,但这种类型片不会成为主流电影或电影的主流。"暴力美学"作为一种批评现象有待继续深化、理论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接受美学出发 ,运用美学、审美心理学、电影学理论 ,结合中外优秀影片实际 ,探讨了电影欣赏过程中的准备——进入——共鸣性高潮——回味性延留等四个阶段及其表征  相似文献   

15.
电影界有人习惯于以电视电影共有视听属性而把两者归划于一个具体的艺术美学——即电影美学门类 ,并以此作为电视剧不必也不可能建立自身美学体系的主要依据。本文从多方面论证电视剧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并得出这样的结论 :电视剧是一个独立的美学形象 ,它拥有一个独特的美学体系 ,具有独立的美学地位。  相似文献   

16.
电影美学的哲学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美学的哲学立场即电影美学本身的哲学性质问题,它首先取决于美学本身的哲学性质,因为西方的很多电影美学流派,一如既往地在追随着西方美学对西方哲学的追随.电影美学的哲学立场是电影本文和电影作品的哲学立场的合理延展.从哲学立场上看待电影美学,主要涉及的问题有:电影美学的哲学品质问题,电影美学中的哲学思维问题,电影美学的哲学观念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新实践美学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观把电影视为一种艺术生产。电影艺术是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以导演或制片人为中心的摄制组通力合作的综合性艺术生产。其中电影演员的表演是电影影片的重要方面。电影影片是演员在特定的虚拟性时间和空间中表演的现场动态影像记录,并经过了语言、音乐、色彩、画面的综合处理,从而创造了社会生活的逼真表现的场景。电影艺术的表演具有不同于其他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动态影像性、生活逼真性、艺术典型化。  相似文献   

18.
将新世纪之交的东北电影放在同一时期中国电影的背景下分析,通过对十年间东北电影现状的梳理,探究了1999-2008这十年间东北电影由艰难生存向相对繁荣转变的多方面原因,同时理性地看到东北电影发展背后尚存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1 987年 ,自他执导的首部影片《红高粱》一炮打响后 ,一直执著于电影创新探索的他在 1 999年 ,又以《我的父亲母亲》向中国世纪末影坛投入了深情一瞥。在“初创——发展——成熟”这三个阶段划分基础上 ,结合张艺谋 1 3年来的代表影片 ,分别从主题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 ,阐释了这三个时期以“反叛—回归—整合”为主的创作特征 ,以期在新世纪初对张艺谋电影的创作走向作出一个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面对好莱坞式的全球化挑战,中国电影的民族审美不仅不该被淡化,反而应更予以重视和关注。从亚洲电影的发展中,我们不难寻见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而中国电影美学中最基本的文化指向——“天人合一”与重视“教化”、“伦理”等,又是中国电影最具民族特征的重要资源。今天,中国电影要有更好的发展,也仍应继续强调民族尊严、时代特色和走向世界,这无疑也是当下中国电影审美的主色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