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略论法律的生态安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安全价值应视为法律的首要价值。在生态危机时代,生态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生态安全相比于其他安全居于首要地位。生态安全作为人类价值追求的目标应客观化于法律之中,生态安全价值的确立对于法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文明的自然基础,伴随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规律关系理论为指南,从哲学层面审视,生态安全问题存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关系维度、逻辑维度这四个方面,并高度统一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和人类文明延续的历程中。生态安全的时间维度昭示其作为一种现实化的历史运动,生态安全的空间维度集中体现其整体性存在,生态安全的关系维度警醒我们必须清醒认知人类发展危机的实质是关系危机,生态安全的逻辑维度揭示自然生态环境内在的动态的平衡阈值和早期人类文明衰落与当今人类诸种灾难之间的必然关联,自觉认识到生态环境的危机预示了人类文明的危机,生态灾难即是人类的灾难。  相似文献   

3.
生态安全     
《四川社科界》2010,(1):32-33
何为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在生态问题十分严重、生态风险不断出现的背景下提出来新的安全观。近年来,人类对于生态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终极安全:生态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性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在国际安全中突显 ,安全观念已经扩大。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安全的概念以及特点 ,生态侵略和生态安全在国际安全中的突显 ,以及我们如何去应对生态安全中的挑战。笔者从全球性层面强调生态问题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以及人类对此所作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全人类公认的生态安全理念,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总体追求目标.由于生态安全是一个文化概念,因此,在这样的追求目标中理应包容进当今世界上不同民族的生态要求和生态利益,但却不能要求每一个民族在生态安全上采取同样的举措,按同一模式行事,均等分享生态安全的实惠.人类生态安全追求的目标并不是要改变地球生命体系的现有结构形态,而是确认这种形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动员人类的文化以最大的力量去保持其活力,使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与其文化保持稳定延续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生态安全是反映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大小的重要指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浙江省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采用GM(1.1)模型预测了"十三五"期间浙江省的生态压力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超越了其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赤字不断上升,呈现出不可持续的状态;现阶段整体生态安全等级为较不安全,"十三五"期间将会转变为极不安全状态;同时,浙江省各城市之间生态安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杭州市生态资源环境处于较安全状态,宁波、绍兴、温州、台州、舟山等地市生态资源环境已经处于不安全和极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7.
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且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成生态安全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没有摆正自己在自然中的正确位置以及没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要摆脱目前的生存危机,必须回归以人为本,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已经在全球的各个领域刮起了猛烈的“飓风”,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这一时代的浪潮,传统的“生态”、传统的“安全”面临全球化时代浪潮的洗礼,作为无法脱离兽性的人类犯罪,其未来态势将会如何呢?万物之灵的人类又应如何面对犯罪的新趋势构建一个新的“生态安全”网?  相似文献   

9.
战争与生态安全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胁人类生态安全的,除了自然界的不可知、不可抗力之外,人类自身的所谓理性行为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中,战争行为则是"头号主犯".在全球一体化的现代,国家间的战争对生态安全的威胁最大,现有的战争法规和法律理论对此力不从心.关注生态安全、认识现代武器和战争,完善战争法规和国际法,用环境债权、环境知识产权、环境危险之债理论丰富发展环境法学,以预防为主、防战于未然,是保护生态安全较为理想的渠道和方案.  相似文献   

10.
“环保型资源开发”是总结了人类开发资源的历史经验,以维护人类跟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最高原则,既重开发又重环保,将开发资源的工程和保护生态的工程结为一体,使其成为相互促进的统一配套工程。 一、环保型资源开发是新时代的要求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危及到人类的安全,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已成  相似文献   

11.
哈嘉莹 《河北学刊》2005,25(4):116-119
“生态伦理”主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它起源于现代工业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及其引发的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庄子的自然人本精神是以尊重生命、追求人的自然本性为主要特征,它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文明对人的自然性的冲击所带给人们的不幸。在今天看来,庄子的自然人本精神在很多方面与生态伦理观念都是相通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生态观发展轨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但他的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他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自然与社会关系的科学论述无不闪耀着生态智慧之光。从马克思著作的主要文本入手,对其生态思想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并对其生态思想的特点进行阐明,不仅对于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指导当代人类生态实践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的素质的全面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艳红 《河北学刊》2006,26(3):41-4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人与自然和谐所需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人类利益等素质,人与社会和谐所需的社会秩序、和谐思维、创新、科学人文融通等素质,人与自身和谐所需的物质需求有限、精神修养等素质。全球化发展导致的交往普遍化,为人的素质的全面形成提供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4.
环境领域若干前沿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走向以绿色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希望所在。本文就环境领域若干前沿问题,如生态工业、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绿色食品、生态安全、生态旅游及全球环境热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环境领域的前沿课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王利军 《河北学刊》2003,23(3):82-83
如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生态危机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内容、文化意识、生产实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只有从变革传统的自然哲学入手 ,紧紧抓住自然意识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才是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各种资源环境危机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和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内因。从人性本善 ,推断“仁民而爱物”即有仁爱之心的民众才会去爱护万物 ,这是孟子的生态伦理定律。“仁民而爱物”命题还揭示了“功至于百姓”(仁民 )要与“恩足以及禽兽”(爱物 )相统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孟子提出的儒家理想生态社会充分贯穿了“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理念。孟子主张实施仁政 ,以德治国 ,反对发动战争 ,这对保护生态资源是有积极的生态伦理学意义的。孟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伦理责任观看到了人类取之于自然 ,靠天 (自然 )吃饭的重要性 ,提倡树立永葆自然资源造福于民的生态责任意识 ,这对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是一种具有生态维度的新审美观,是生态文明的产物,且生态美学学科的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类用"整体观"视野看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人类"诗意栖居"的生存观、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和"生生之美"的文化进步观的实现,生态美学的生态文明意义莫过于此。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的生态视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由于传统人文视野的局限,人类将生态环境中其它的存在物拒于人文关怀的门外,而以利用自然物创造实用价值为基本目标。这种单向度的发展使生态状况日趋恶化,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人文精神在现今阶段的发展就是要开拓人文关怀的视野,确立共同体的意识,让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存在物都享受到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19.
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体现了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反映了人的生态位,即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及其生态责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为人"与"为自然"不是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直接"为自然"(利他),最终"为人类"(利己);没有纯粹的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二者在本质上是兼容的和互补的,具有相同的中心,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来阐释王安忆小说文本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现状,以及对人的精神状况的回眸与重建,亦及通过对其文本的解读来探索王安忆小说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意识、社会生态意识、精神生态意识。由此而体现出的当代作家对社会以及人类生存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投注的人文关怀。从而积极地引导人们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