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富裕农民的兴起构成英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现象.历经中世纪时期的庄头、富兰克林,到近代早期,以约曼为代表的富裕农民阶层成为英国社会介于贵族与普通农夫之间的强有力的中间等级.富裕农民人数众多,他们参与管理乡村地方行政、司法事务,倡导发展教育,在乡村的地位举足轻重.上层约曼甚至与缙绅、骑士相互渗透和交叉,传统的种种社会界限由此变得模糊不清.富裕农民成为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村官制度是英国中世纪乡村基层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村官在管理村民的生产生活、维护村庄共同体利益等方面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但作为领主与佃农之间的中介,使得他们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其职能主要分为行政、司法、治安以及日常生活管理等方面.通过对村官制度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世纪英国乡村基层组织的内部结构及其具体运作方式.英国中世纪的村官之所以没有沦为领主压迫农民的工具,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民选传统以及民主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3.
罗淑宇 《兰州学刊》2010,(4):174-177
在中世纪晚期的英国自治城市中,市政当局和市民都积极举办各种庆典仪式。这些庆典仪式除了能够调剂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还具有提升城市荣誉、稳定城市内部的等级秩序并缓和社会矛盾、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功效。这些规模宏大的庆典仪式成为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并折射出当时市民的社会心理和城市生活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4.
郭华 《齐鲁学刊》2008,1(3):37-4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中世纪晚期农民的饮食结构变化日趋显著。食物种类不断丰富,膳食搭配日渐合理,人们的营养状况逐渐改善。对此进行考察分析,有助于从微观上认识英国乡村社会的变化,从宏观上理解由中世纪到近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英国能够率先进入工业社会,而拥有灿烂中古文明的中国却不能,一直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也是国外史学界所探讨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探讨的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天津师大历史系教授侯建新先生从农民个人力量增长的角度来论述中古晚期英国社会变革的动力,认为中古以来中英两国农民私有产权与劳动生产率发展变化的巨大差异是两国近代历史发展大分岔的基本原因,给人以不少启发。侯先生在考察中古晚期英国农民个人力量增长的表现中,着重考察了英国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它是农民个人力量增长的重要指标与…  相似文献   

6.
敞田制是中世纪英国农村基本的土地占有及经营制度.其显著特点是条块分割.这种交错分配的土地占有及耕作方式是当时生产力务件下通过轮空休闲来恢复土壤肥力所必要的.但中世纪晚期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其弊端日益显现,圈地运动逐渐兴起.圈地制代替敞田制是英国土地制度重大而又成功的变革,推动了土地占有及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进而对英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其进行详尽的考察,为我们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可以从不同方面提供某些启迪和鉴戒.  相似文献   

7.
民俗体育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将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我国农村开展休闲娱乐体育的社会条件来看,民俗体育无疑是其活动的主要形式。促进农村休闲娱乐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民俗体育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现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宿州市埇桥区为例进行了抽样调查.从村民对居民收入状况及满意度、住房情况及满意度、社会基础设施的提供状况及满意度和村民对其休闲娱乐的方式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的描述刻画.研究发现,农村居民中有贫富差距渐大的趋势,农村居民住房情况良好,社会基础设施的供给情况相对较差,同时村民希望通过扩大休闲娱乐的方式等以丰富村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英国原始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不同于中世纪那种城乡对立 ,也有别于近代那种城市支配乡村的关系 ,表现出一种相互依存 ,互为补充 ,协调发展的新趋向 ,这种新趋向对于城乡经济共同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并加快了英国迅速由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的全面过渡 ,极大地提高了英国在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 ,为日后迈入工业化社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李朝军  闻丽 《兰州学刊》2007,(1):103-105
乡村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城镇化道路,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相结合,可以大大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乡村社会生活,奠定中国乡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农民是“三农”问题中人的因素,农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然而农民主体性还存在着多方面的缺失,与此同时造成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总结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各种具体表现以及分析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具体原因,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民问题,从而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是困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瓶颈与关键制约因素,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多管齐下,积极推进制度变迁,促进和帮助农民向传统农业部门、农村非农产业、城市服务业部门和城市现代工业分化、分流与转移,以实现收入增加和生活的富足.  相似文献   

13.
农民增收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树立新观念、解决思想问题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需迫切树立的观念主要有市场经济意识、进取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科学消费观等观念。这些观念的树立,能打破主观偏见和传统思想的束缚,极大发挥出农民的发展潜力,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农民思想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状况,主要表现为正面的思想和负面心态同时存在,思想的混乱就有可能导致行为的失控.本文在对沿海城市郊区进行调查基础上,对社会转型期我国沿海地区农民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对形成这种心态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应如何做好农民思想工作,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加重了农民负担,供给不足影响了农民增收;必须充分认识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对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化解公共风险、建设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四位一体”供给体制,构建多主体、多层次供给格局,保障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人地关系现状不容乐观。东北地区农民市民化能够从根本上缓解人地关系矛盾,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优势,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远和战略高度认识东北区域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以农村城市化为动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以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为基础,解除农民市民化的瓶颈约束;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保证农民市民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努力构建东北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7.
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央政府工作重点。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面临着严重的信息制约 ,农业信息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有必要消除农业信息瓶颈。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新型农民,其根本在于农民的意识的更新,掌握了适应农业生产的新的科学技术。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源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农民的现实实践。要坚持以新型农民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贯彻以农民的发展为本,真正推动人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对于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实现农民增收,应抓住主要矛盾,采取制度和政策创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乡村政治关系和谐构建与农民有序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政治参与程度及其秩序直接显示乡村政治关系状况,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我国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状况。针对我国农民政治参与不足与非制度化趋势的现状,构建和谐乡村政治关系的关键在于不断拓展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