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补天》是一篇颇有争议的小说。争议的关键在于对“油滑”问题的不同理解。本文撇开这一问题,通过同等看待作品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体上的功能,对该作品重新作整体的阅读,认为《补天》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上都服从于通过“人神对立”表达人类异化的悲剧这一总体构思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鲁迅的"立人"思想这一角度,阐述《补天》(《不周山》)的思想内蕴,指出《补天》张扬"新的生命"意识、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主题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侧面,与《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形成了思想上、艺术上的互补。因此,《补天》是鲁迅早期的主要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3.
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神论的角度对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与卡夫卡的神话故事和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做了比较,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从而使人们看到了现代人的卑微、平庸和渺小。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美学思想的研究中,鲁迅1907年撰写的《摩罗诗力说》和1924年翻译的《苦闷的象征》特别值得重视。鲁迅在对《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传播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探讨其深层动机是研究鲁迅前后期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变化的重要线索。时《摩罗诗力说》与《苦闷的象征》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在核心观点上高度一致,《苦闷的象征》比《摩罗诗力说》在理论方面更为系统与完整。研究表明,翻译《苦闷的象征》实质上是鲁迅在传播自己的美学思想。这是鲁迅翻译、传播《苦闷的象征》的深层动机。  相似文献   

5.
2004年是"布鲁姆日"一百周年,从爱尔兰到中国,全世界都在庆祝这一节日和纪念詹姆斯·乔伊斯.与此相比,我国对鲁迅的宣传和纪念活动显得逊色不少.比较鲁迅与詹姆斯·乔伊斯,可以让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对鲁迅价值与地位的评价和我们对他的宣传与纪念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学习鲁迅的爱国主义和战斗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开拓之功,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心雕龙》"心力"说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二是对《文心雕龙》社会批判思想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三是对文化比较的现代逻辑方法的开创性吸收和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创造性运用.这三大贡献无一不是《文心雕龙》研究中的独创,无一不是历史的丰碑.鲁迅是20世纪《文心雕龙》研究激进性飞跃的奠基者与引路人,第一块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镜花缘》是清代作家李汝珍所著,鲁迅将其归类为"才学小说",并为其定义,同时针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文本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和总结论述,特别是对《镜花缘》的评述考证,奠定了《镜花缘》的历史价值。同时,鲁迅对《镜花缘》的艺术手法加以评价和总结,并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的外国作家中 ,俄国的安德莱夫是鲁迅青年时代最喜爱的作家之一。鲁迅创作《药》之前所面临的社会现实是与安德莱夫所处的时代相近似的 ,故鲁迅的黯淡悲观情绪与安德莱夫作品产生了共鸣 ,安德莱夫作品情节安排的悲剧性、人物描写、环境渲染、象征手法运用等方面对鲁迅《药》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但鲁迅的卓越之处在于 ,他在借鉴的同时又以革命现实主义的态度超越了安德莱夫  相似文献   

9.
对人类苦难的正视和对生命真实的关照是鲁迅与安德列耶夫小说创作的共同主题 ;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 ,造成了他们作品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阴冷”。这些类似之处与他们的哲学世界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以鲁迅《狂人日记》为文本,论析其荒诞特色.这荒诞、荒唐的艺术形象,蕴含有普遍象征意义,即鲁迅自己所揭示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吃人”的弊害不在真正吃人的本身,而在吃掉人的灵魂、精神、思想、自由、人格,成为一切听从主子的精神奴仆.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在翻译方面,鲁迅与郭沫若均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主要表现在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译文所表现的译者地位等方面。在翻译选材方面,鲁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郭沫若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在翻译策略方面,鲁迅坚持“宁信而不顺”,郭沫若则倡导“风韵译”。在译著及译文所体现的译者地位方面,鲁迅让译者“显形”,郭沫若则让译者“隐形”。但大道之行,殊途同归,他们都以自己丰厚的译著及译学理论共同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和繁荣。  相似文献   

12.
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具有否定意义的文化符号、独特的对话意识、创作心理动机三方面,探讨了鲁迅小说创作中乡土性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王国维、鲁迅如何把握美学范畴的悲剧,理解两者的悲剧观,从悲剧的阐述、悲剧内外探源、悲剧性的把握及悲剧观成因四个方面对鲁迅、王国维的悲剧观进行解读,进而加深对悲剧本质的理解,同时,证明悲剧感的开启对直观悲剧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正文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副文本”分析对译作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翻译家鲁迅不仅留给国人大量的译文文本,而且还留有丰富的关于翻译的书信,以及围绕这些译作所写的序跋。文章试图以鲁迅翻译的译作中的序、跋、附记、目录、插图等副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副文本作为鲁迅译文文本补充和扩展的平台、鲁迅在译文中显身的平台以及鲁迅与读者交流的平台,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其对中国文学翻译所做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宗教观是鲁迅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鲁迅广阔襟怀和高远视野的体现。其宗教观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由早年的欣赏与肯定到后来的批判与扬弃,无论是对宗教的褒扬还是批判都是基于他"立人"以"兴邦"、改造与重塑民族灵魂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宗教观影响其创作并体现在作品中,显示了一代思想与文学大师博大的襟怀、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多疑既是鲁迅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也是其活生生的个性的表现,而更多的时候这二者是合一的,这一点在他和许广平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鲁迅的多疑与游移同许广平的一往无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从某种角度让我们窥见了一个真实的鲁迅。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品中有大量的疯狂或准疯狂叙事。这种疯狂叙事不仅与尼采具有联系,也与中国道家文化具有密切联系。鲁迅的"疯狂"叙事,是道家文化"疏狂"的现代承续,是道家式的有关生命自我的表达。"疯狂"所蕴含的怀疑/批判精神,也是道家怀疑/批判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人学”思想与鲁迅的戏曲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鲁迅思想最为核心的基点——"人学"思想出发,对鲁迅的戏曲批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迄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戏曲批评的研究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将鲁迅简化、提纯化的倾向,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生命意识为主要内涵的"人学"思想是理解鲁迅戏曲批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生命的感悟是深刻的,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受到了西方哲学家和美学家的影响,在其著作中渗透了作者的多维的生命感怀。既有难以诉说的心灵的苦痛,亦有个人情感世界的爱与哀愁;既有源于现实生活的悲凉、孤独、寂寞感,也有反抗荒谬、悲观境遇的奋进力量。  相似文献   

20.
鲁迅早期翻译的意识形态操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早期的翻译活动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烙印。在鲁迅早期的翻译作品中,归化策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该文探讨了鲁迅早期的翻译作品及应用的翻译策略,说明鲁迅早期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是受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操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