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比较强调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等智力因素。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也往往单看其教学能力,对教师的非智力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非智力因素一般包括志向、兴趣、情感、意志等,这里仅就情感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谈点租浅的看法。何谓情感?情感指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所持的一种主观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客观事物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有不同的好恶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念和外部表现。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求的事物,就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肯定性的情感。反…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职业道德一旦被主体所掌握并形成内心稳定的信念。那么,道德就能实现其对职业从精神到实践的改造。职业道德建设就能最终转化为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因此,加强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这无疑是使职业道德真正成为激励、鞭策群众的关键环节。一、职业道德情感及其体验职业道德情感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对于职业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职业道德责任感、义务感、良心感、正义感、荣誉感、幸福感等等,都是在职业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种内心体…  相似文献   

3.
简论大学生的情感培养王歌今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栋梁之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此,仅就大学生的情感培养谈一些拙见。心理学理论指出,情感是人对现实事物所抱态度的一种主观体验,它是人脑对...  相似文献   

4.
杰克伦敦的短片小说集《狼之子》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再现了北疆汉子的冒险历程,在人物大的情感体验中体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这种对人物情感和创作主体的重视是对以道德教条为要创作原则的古典主义的反叛。作者通过对伦理观念和人生价值的再认识打破了原有的道德观,从而建立了一种新的认知观念,并在对人物情感的立体描写中重新建构了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道德情感的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情感是人类独具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又是与人的非理性因素之──情感机制──结合最牢的一种道德意识。尽管人们实际上总是把这样那样的道德情感带进自己的生活和劳动中,但远不是所有人都自觉意识到道德情感的存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正确理解道德情感的功能和作用。对道德情感功用的低估、无视,甚至否定,是当今社会一部分人产生“情感冷漠”、“情感压抑”、“情感枯竭”、“情感危机”的主观认识根源之一。而对道德情感功用的高估或夸大,又导致一部分人产生“情感滥用”、“情感泛滥”、“情感至上”、“情感主义”行为。所以,全面…  相似文献   

6.
十八世纪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以自然主义态度对道德情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标志着西方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重大转向。他认为,情感源于原始的苦乐感觉,情感和道德以苦乐感觉为共有内核,道德借助于情感得以表达,并提出了现实道德生活中的同情原则。休谟的道德情感论无论对于我们目前的道德研究,还是对于现实的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体验”概念在詹姆斯和维特根斯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詹姆斯遵循经验主义心理学研究的路径,肯定“体验”概念的主观特性,认为语词的意义是一种特殊的体验。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以反心理主义为语境,企图超越内在私人领域,私人体验和主观情感并不能赋予语言以意义。“体验”概念在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中被赋予一种独特的、全新的含义和性质,凸显出它的客观特性。体验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技能和经验,这种能力依托于后天的训练、教育和不断积累,旨在达到主体间的共同理解和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8.
现在,不少读者对典型报道(本文专指人物典型)的热情已不如前,有的甚至态度冷漠,出现了传播学上所谓的“飞来器效应”。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报道者忽视受众心理,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合理地宣传。受众接受传媒宣传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他们必然会对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比较、评判,给以理性的评价,继而根据自己的感情倾向、生活体验产生喜爱或不喜爱、感动或不感动、共鸣或不共鸣的情感体验。事实上,无论是理性评价还是情感体验都与人的心理定势有关。一般认为,心理定势是主体对客体所产生的心理准备状态…  相似文献   

9.
论宪法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弘弘 《社会科学》2001,2(3):41-45
宪法信仰是法律信仰中至高境界的一种 ,只有对产生法律的母法抱有神圣的宗教般的情怀 ,才会信仰宪法 ,并将之奉为行为的准则。宪法信仰包括信仰宪法的情感 ,信仰宪法的态度以及信仰宪法的行为。其中情感因素放在首位 ,因为信仰情感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对象的精神体验 ,是基于感觉、知觉或基于生命的本能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信仰态度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对象的信服尊重和奉行程度的主观表现。它是信仰中的关键因素和中间环节 ,人们的信仰态度则主要源于信仰情感 ,而直接影响其信仰行为。信仰行为是信仰主体在信仰观念指导下的活动 ,是信仰情感和…  相似文献   

10.
社会环境、家庭及个体的道德体验是道德态度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社会道德文化、道德教育、参照群体,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及其道德态度,对社会道德的观察学习及其达到的道德知觉水平、道德经验的情绪后果、需要的满足等因素会从不同角度影响个体道德态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性质是“情感与态度”型的目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性质设计适合情感与态度学习的教学方法;制定评价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标准。为此还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道德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养成的。道德态度的养成贯穿于道德养成的全过程,它不仅是道德价值观养成的必由之路,还是认知养成、情感养成和行为倾向养成协调一致的结果。道德态度的养成要经过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以及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的复杂变化方能实现。在道德态度养成的实践中,要营造个体良好的生活环境,并将外在环境营造与内在能动性调动相结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将长期性培养与阶段性提升相结合;要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普遍性引导与针对性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进入九十年代,女性叙事文学的蓬勃发展,构筑了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主观的视角,强烈的自叙色彩,个人化的写作是这道风景中的主色调。许多女性小说以自觉的女性意识叙写了女性的生存状况、生命意识、内心体验和情感流程,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示了女性书写的缤纷的天空。吉林青年作家宣儿的长篇小说《随风飘逝》,以流动的现代诗意和古典的浪漫情怀为这片天空勾勒了绚烂的一笔,绘就了别一番景致。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要出色完成这一任务,除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等智力因素外,还要提高自己的志向、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正涉及现代教育EQ管理教育的内容。这里我着重谈谈情感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所持的一种主观体验。心理学认为,由于客观事物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着不同的好恶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念和外部表现。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肯定性的情感;反之,使人产生否定性的情感。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会产生情感,而情感反过来又能推动、强化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教书育人的必备条件。对学生的热爱,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正确的审美感等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在这里仅就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情感,从它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和如何培养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宗教道德是宗教信徒以虔诚的宗教信仰为根基,以宗教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宗教世界观为理论基础阐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以服务于宗教教义为根本目的的行为准则.它是以调整人和神之间关系为核心的宗教伦理思想,它要求信徒对上帝或神灵承担特定的道德义务,并以戒命、禁忌、契约、承诺等形式反映这种具有宗教特性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规定.  相似文献   

16.
肖敏 《兰州学刊》2009,(12):128-130,109
主观恶性说有着悠久历史,在其历史嬗变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义务侵害说、规范违反说及道德危害说等具体学说。主观恶性说的合理之处在于指出行为人主观上时法律的否定态度,而其疵瑕之处则是只强调对法律的遵守而轻忽法律的合理内涵,易造成恶法亦法,从而导致立法者暴政,故为维护公民基本人权,重构主观恶性说可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道德态度,具有社会性、潜在性、稳定性与对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道德态度在道德主体的道德活动中,不仅影响其道德认知与判断,保护自我价值,而且还有激励道德学习与道德实践的作用。这些都对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音乐体验中,情感反应是将音乐所唤起的情感作为我们自己的情感来体验的,是将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生活的情感,投射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世界中去.音乐可以表现和激发人的情感,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普遍的内心体验,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音乐可以激化人的情感,并且能使人获得美感.  相似文献   

19.
1.道德的主观性即道德的主观意识特征,是指道德始终同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念及道德理想密切相关,表现着主体一定的情绪、感受和体验.仅指出这一点,并不能说明道德的主观性是道德的本质特征,问题还在于对道德及其主观性的分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道德归为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类.但如何理解“实践-精神”这一概念,学术界众说纷坛.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美感的分析得到启示.马克思在《手稿》中把美感归结为一种实践感觉,他说:“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  相似文献   

20.
周甲辰 《兰州学刊》2007,(3):182-185
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入出"说,强调鉴赏者既要入境入情,也要以审美的态度对作品进行赏析和评判."入"与"出"的统一是鉴赏者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内心与外物的统一,也是鉴赏者与作品之间"合"与"分"的统一.这种统一,从本质上看就是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