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刑事立法默认强奸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男子,犯罪对象只能是女子,隐藏着"性别假定".但是实践中客观存在女子强奸男子和同性强奸的情况,由于强奸行为对男性的伤害巨大,男子的性心理与性生理反应存在差异,法律需要平等保护男女两性性权利等原因,立法应当淡化隐藏在强奸罪立法中的"性别假定",使强奸罪的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中性化.  相似文献   

2.
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命史可划分为"从父时期"和"从夫时期".对于女性来说,步入婚姻就意味着要从"为人女"转变到"为人妻",进而再转变为"为人母",女性在这个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内心体验是极为深刻的,而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颇为艰辛的.女性的这种社会角色转变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差异性较为明显.在女性实现这种角色入位的过程中,民俗的规约如影随形,当地文化理念、风俗习惯等因素潜移默化地规范、影响和制约着女性的这种角色转变,无所不在地贯穿于女性生命的整个历程,主导着她们的行为方式,最终实现角色入位.本文以福建西部的一个偏僻的传统小村落--培田为基点,以村里老年妇女为重点考察时象,围绕其步入婚姻、嫁入该村这一中心,从民俗的视野考察20世纪上半叶传统社会中培田村落的这些"外来"女性如何实现从"为人女"到"为人妻"的角色转换,逐渐融入当地村落生活,力图从中透视村落文化理念和风俗习惯等无形因素在女性实现角色入位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芳 《理论界》2008,(11):96-97
我国刑事立法默认强奸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男子,犯罪对象只能是女子,隐藏着“性别假定”。但是实践中客观存在女子强奸男子和同性强奸的情况,由于强奸行为对男性的伤害巨大,男子的性心理与性生理反应存在差异,法律需要平等保护男女两性性权利等原因,立法应当淡化隐藏在强奸罪立法中的“性别假定”,使强奸罪的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中性化。  相似文献   

4.
彭华  王黎芳 《船山学刊》2010,(3):107-109
宋代理学家们注重经典和家法的阐述,重申女性不具备和男性同等的才智和道德;女性应该安于家室,履行好所承担的家庭角色的职责,从属于男性,顺从于丈夫。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重视女子教育,提出女正才能家齐才可国治再到天下平,而女正首先关键的便是正女。  相似文献   

5.
唐宋词中 ,存在着大量男性作家为女性代言的作品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词最初诞生的酒宴歌席的环境及由女性歌手演唱的形式有一定关系。另外 ,古代诗歌中早就存在“香草美人”比兴寄托 ,到了唐宋词人手中 ,他们以男女情爱寄托政治活动中的抑郁不得志。究其内因 ,这与中国封建士大夫内心深处的“臣妾心态”暗合。他们作为“人臣”的感受与女子在家庭中的感受一样 ,自然会产生与女性角色的心理认同。这样便拟托于弃妇贱妾表达自己仕途上的种种感受 ,词中就有了男性作家模拟女性心态和口吻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家庭性别角色是夫妻双方在家庭生活中用各自行动建构的性别差异.我国传统家庭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男子养家,女子持家"的角色分工,是经过封建政治文化加工并被烙上"男尊女卑"印记的一种社会性别,对社会发展一直产生着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这一性别分工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实践中,作为社会变革的内容,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发生了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中国妇女的解放如果不是从一个抽象或片面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从现实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去理解,那么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就是多方面的。这种挑战最主要的还不是来自女性为实现自身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和热情往往比男性更多,而是来自传统婚姻家庭观念造成的女性、妻性和母性(以下简称“三性”)的角色错位。这种错位,常常令一个女子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发生难以协调的人性的冲突,使妇女解放的步伐变得艰难重重。“三性”的错位,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女性个人的事情,实际上是男性统治的社会观念借助女性的多重角色构成的矛盾对女性解放的一种挑…  相似文献   

8.
手脚藏奥秘     
手的形状与生育手的形状与生育能力强弱有着间接的关系。这是近年来世界众多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英国利物浦大学生物学院的一位教授说:与双手不对称的男子相比较,双手对称的男子的精子基数比较高。研究人员对在不育症医院就诊的60名男子和60名女子的手进行了仔细观察,并把其数据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综合分析测量,没有精子或少精子的男子的双手最不对称,食指比无名指平均长4毫米之多。而食指比无名指平均短5毫米的女子,不是没有卵子就是卵巢功能有缺陷。双手对称而且无名指比食指长一点的男子,或者食指较无名指长一点的女子,其生育能力均较强。与此同时,德国生物医学家也进行了一项实验研  相似文献   

9.
武昌起义后的几个月里,湘籍女性或走上战场,和男子一道与清军浴血奋战;或在后方辛勤奔走,为军需后勤募捐筹饷,与男子同尽了国民义务。革命成功后,她们以义务与权利对等原则为理据,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女子参政运动之中,以结团、撰文、请愿、创办报刊等形式力争女子参政权。尽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先进女性从尽义务到享权利的思想转变,昭示了以湘籍女杰为代表的民初知识女性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有这样一类独特的主题,即男子与偶然结识的女仙、女鬼或女神发生艳遇,结成秦晋之好。但这种关系持续的时间很短,往往以男子的离去而宣告结束。这类故事中的女性均年轻美貌,温柔多情,多才多艺,既近乎完美又不食人间烟火,与当时战乱频仍社会中的现实女性形象相去甚远。这种女性形象的出现是男性文人或者是男人喜新厌旧的猎艳心态和社会底层男性心理渴望的体现,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文化式微、玄学兴起、道教传播广泛,以及妇女悍妒风气流行等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着对信仰对象拥有不同的敬畏感。西方人执着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爱"变通"的民族性格及其在敬畏感上的鲜明特点表现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2.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女性迎来了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社会局势对女性角色定位有了新的需求,女性政治意识觉醒、女性社会价值重估、女性家庭角色重塑和女性主体意识增强等,都是近代女性在实现自身角色诉求过程中带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女性社会角色意识觉醒主要是由于社会观念的变化、西方"天赋人权"说的传入、女性刊物的创办、妇女社团的兴起和女子教育的发展等推动.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认为,人的本能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与生俱来的生理欲望、需要和机能。这种观点把本能完全归结为个体的自然的属性,从而否定了人的本能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在关系。本文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只有从社会历史层面,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正确把握本能的性质和作用。 本能与本性密切相关。人性指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这一点人们没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性别是与"弱者"的身份认定和"贤妻良母"的角色设置相联系的。宋代女性词却体现出对此现实身份的漠视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化,即以文人的精神和艺术追求来冲破"弱者"身份对女性的束缚;二是情人化,即女性词人在创作中有意回避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真实身份,代之以"情人"这一非伦理的角色。这说明女性词人对自我的角色期待与社会定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现出她们已初步萌发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在共和政体的支持和自由民主理念的支配下,"德智体美"并重的教育宗旨取代了"良妻贤母"的女子教育宗旨,有力地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新文化运动强力宣传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教育方针,营造女性为自身事业、为国家前途接受教育的舆论氛围,促使女子教育宗旨摆脱了由于封建复辟思潮影响而一度向旧传统的回归.日渐扩大的知识女性群体不断呼吁大学开放"女禁",并最终获得社会承认.大学开放"女禁"是女性形式上获得完整教育权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6.
《樵史通俗演义》中出现的女性不多,且都不是重要人物。这些女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末世政治有直接关系的女性;第二类是与政治有间接关系的女性;第三类是无关政治却最终沦为政治陪葬品及作为男子附属品、被男子或杀或弃的女性。作者对与政治有关的女性有意进行了丑化,主要表现为突出了她们的淫荡不贞。作者在女性观方面主要延续了传统的观念,这与他的政治倾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生育权的嬗变:"生父"身份的确认与父系制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在母系社会中的优越地位主要是由于她们在生育子嗣方面的贡献,此时男性的生育作用尚未被认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认识到男子在人类繁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男性"生育权"的确认连同他们在社会生产中的优势地位,一道敲响了母系社会的丧钟.男性通过采取贬低女性的生殖作用等办法,最终实现了社会由母系向父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阿尔贝特·史怀泽认为 ,单向度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代表文化进步本身 ,而只不过表明人类的“天真”从“幼稚”走向“深刻”而已。科学知识的异化加剧了“人 -自然”与“人 -社会”关系的紧张 ;消解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否定性维度 ;只有以“敬畏生命”的伦理精神作为科学知识的航船之舵 ,才能使科技非理性主义理性化、科学知识人性化、科学进步伦理化和科学知识的潜在威胁虚无化。一句话 ,确立“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向度才是克服“科学知识异化”的理想进路。在生态危机、环境恶化急速加剧的今天 ,认真解读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一书 ,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融通 ,具有很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鸥帆 《东岳论丛》2007,28(6):110-112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读者和他所理解的文本之间进行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实际上是在读者的前理解和文本之间发生的,其本质是问答,它是驱动解释学循环的动力。伽氏认为,语言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真理只有经由对话才能显现,使理解达成;在对话中,读者要始终保持"善良意志"并积极参与问答,这样才能分享意义,实现成长。伽氏关注传统和对话之间的关系,传统既是对话的平台,也由对话得以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程勇真 《中州学刊》2006,(5):289-291
女性审美研究,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问题的研究,更几乎是一个学术空白。中国美学史这种女性意识的淡薄,其实蕴藏着权力的性别密码。女性审美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女性研究与审美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女性学科和美学学科的建设更加完善;可以进一步确立女性审美在中国美学史中的地位,促进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自我深化。研究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美学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因而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