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信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服饰纹样来表达的,这些纹样具体地表现了中国古代民俗信仰以及图腾崇拜的情感与内涵。本文主要从服饰图案文化与民俗信仰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叙述信仰对于服饰纹样的影响,以及这些信仰在服饰纹样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服饰图案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主要阐述了原始社会服饰图案的起源,封建社会服饰图案的阶级化、等级化,现代社会服饰图案的多样化,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指出服饰图案反映了当时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3.
明代服饰虽有其自身演变规律,但皇帝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皇帝通过制定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完成对社会进行礼法道德秩序建构的目的;第二,皇帝对近臣的特赐打破服制的等级性,社会僭礼越制现象逐渐突出,个体皇帝的服饰创意成为官民效仿对象;第三,当皇帝的服饰政令违背社会服饰发展潮流时成效甚微,惟有引导加个人魅力方能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考察艺术史可以发现,中国清代庭园设计、家具设计、丝织品、瓷器的艺术风格多有矫饰之气,这与当时法国宫廷的审美趣味颇为一致,并立即被融汇于法国的艺术中。清代设计艺术作品中的精描细绘、镶金嵌银、喜用嫩绿粉红及用尽曲线之美的装饰,也就融入到法国洛可可服饰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南越国相关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以及前辈学者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这一时期岭南越人的服饰文化问题做了简要论述,试图勾勒出南越国服饰艺术的主要特点及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服饰行业员工敬业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服饰行业为研究对象, 发现其员工敬业度除了理性敬业和感性敬业两个维度, 还存在一个有关个人价值认可与体现的维度.通过回归分析发现, 工作特点、 工作认可和价值感、公平感、组织管理程序、内部关系和组织价值与目标六方面因素服饰行业员工的敬业度不同维度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蒙元秘葬形式以及服饰制度记载严重缺失等原因造成当下对元代舆服制度实施以及冕服使用的情况不甚明了.元代舆服制度实施的是汉法的一部分内容,而实施汉法在蒙元时期始终遇到较大阻力.元世祖时期逐步建立了舆服制度,武宗时期设立了与舆服制度配套的机构,仁宗、英宗时期不断完善舆服制度.《元史》记载宪宗、英宗和文宗三位皇帝在祭祀时使用了冕服.元代冕服制度并未一直贯彻执行.元代前半期虽然已经有冕服制度,但直到英宗以后才比较完整地执行.  相似文献   

8.
土族服饰是土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土族服饰艺术是土族文化最具特色的显象表征,是土族特有的审美追求和审美心理的自然体现。  相似文献   

9.
文艺复兴是服饰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艺术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性审美特征,出现了欧洲服饰艺术中心随国家的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而转移的现象,由此揭开了欧洲诸国在服饰领域竞争的序幕,并导致时尚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清代康熙年间以来300年间,文县白马人服饰的发展演变,分为清代、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其日常服饰主要经历了由"简"到"全"再到"无"的变化过程,节日服饰地位日渐突出,宗教服饰有"变"与"不变"特点.文县白马人服饰演变的因为与生产方式变化、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以及现代化对之冲击有关.  相似文献   

11.
清代服饰是满族入关后 ,强行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 ,在中国服装演变史中是变化较大的一种 ,清代官服在此基础上产生。清代官服制度是我国历代官服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是在坚守本民族旧制度基础上参照了汉族服饰制度后加以发展的。清朝政府在制定服装制度时 ,既保留了汉族服装制度中的某些特点 ,又不失其本民族的习俗礼仪 ,是中国历史上服装制度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 ,其条文规章多于以前任何一代。考察清代官服对了解其时民俗与社会 ,以及衣、食、住、行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2.
竞技健美操比赛对运动员着装有严格要求。竞技健美操比赛中民族服饰元素和特征的运用可从造型、色彩、图案三个方面入手。造型有具体的规定,可以通过细节的变化使服饰更具民族化;不同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主题,巧妙的运用主色调,再辅以适宜的色彩进行搭配,能完美地展示竞技健美操的主题,使其在感官上得到色彩享受,提高人们在精神上的色彩追求;吉祥和几何形纹等多种图案的融会贯通,可设计出更新颖、更个性化和民族化的比赛服饰。  相似文献   

13.
唐代女装的“时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装的流行趋势多以女装的流行来引导,唐代的女装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流行产物,而且对现代人的着衣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唐装的长短搭配,性感着衣以及男装女穿等方式,不仅在当时是一种时尚,如今也是我们女性着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唐代不同时期的政治背景下服饰风格的演变和服装制度的形成 ,由此可以看出服饰不仅在唐代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还体现着唐代整体的政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的大通、互助、民和、同仁四县,以及甘肃省的天祝县。受不同地域历史、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异民族文化的影响,土族文化显性表征之一的服饰呈现出地域文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16.
明清西南地区彝族服饰文化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族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彝族服饰与之相适应。明代中国西南地区彝族先民罗罗服饰的共同特征:男子椎髻,摘髯,带竹笠,着短衣,披毡,跣足或着履。女子发式和头饰复杂,披毡,衣黑,着短衣,着长裙或齐膝裙,带耳饰。清代中国西南地区彝族服饰的总特征:男子椎髻,剃须缠头,披毡戴笠,短衣。女子短衣配百褶长裙或短裙(根据社会等级),服色尚青。山区或交通闭塞之处彝族多继承传统服饰特征,坝区或交通方便之处因民族间的互相影响和渗透而产生变异。  相似文献   

17.
明朝对李氏朝鲜的冠服给赐是明朝对朝鲜外交礼仪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历代冠服给赐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明朝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以及朝鲜的实际情况对不同人员赐以不同品级的冠服,并将冠服给赐与对朝鲜王室的册封相结合,展示了明朝与朝鲜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反映了明朝的等级尊卑观念与制度,是明朝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8.
明清易代,满人尚裘之风流播全国。尚裘之风,不仅表现为裘服用料的多样性,也表现在款式的多样性上,甚至公然破坏了清初制定的服饰制度。这表明,社会风尚的转变,反映了国家权力的变化以及社会流动所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针对西汉频繁出现的以"巫蛊"杀人的事件,本文力图透过事情的表象,以最典型的西汉武帝时的"巫蛊之祸"为例,分析其更深层次的因素.本文从汉武帝的生存环境对他的影响,统治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易储想法的形成与实施等方面阐述和揭示出,用巫术只是手段,为政治目的服务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晚清咸丰年间,太谷学派北宗领袖张积中在山东黄崖山聚众讲学,自保自治。黄崖山聚众的规模在数千人之间,聚众者主要来自于乡绅官宦、本地村民及流民杂类。山东民间军事化环境下灾荒与民变频繁使黄崖聚众有了最基本的吸引力。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宗旨是黄崖山聚众得以实现的依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