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 朱湘优游的生活既终,奋斗的生活开始,乃检两年半来所作诗,选之,存可半数,得二十六首,印一小册子,命名《夏天》,取青春期已过,入了成人期的意思。“我的诗,你们去吧!站得住自然的风雨,你们就生存;站不住,死了也罢。”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技为诗歌重新回到声音与表演形态提供了诸多可能。20世纪中期以来的美国诗歌史,是诗歌从书面文本走向朗读、实验、表演、展览、合作等多种非书面文本表现形式的历史,这与录音、录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不无关系。诗歌的传播载体不再仅限于印刷出版后的纸质品,影音档案也成为重要的一环。而这些档案在诗歌研究中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创立于2003年的“宾大之声(PennSound)”,是美国众多诗歌录制档案中心之一,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诗歌音频与视频收容。本文以之为例,从诗歌录制档案这一隐藏在当代美国诗歌史中的力量为线索,回溯美国诗歌录制史、存档史,探索诗歌在书面文本之外的表现形态与美学特征,分析战后美国诗歌与技术的双向互动。本文认为,诗歌录制档案除了具有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功能,也为新的诗歌形态和诗歌体制确立了合法性,是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路径与资源。 相似文献
4.
5.
席慕蓉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时过二十多年,至今她的诗歌仍令读者津津乐道,经久不衰。其作品中的音乐美、绘画关、建筑美体现出席慕蓉诗歌的内在艺术魅力和美学品质,“三美”使席慕蓉诗歌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列宁“东方决战论”献疑刘文汇众所周知,尽管马克思晚年曾提出俄国有可能会直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是他和恩格斯始终坚信“由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西方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未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决战将必然爆发在西方。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 相似文献
7.
“馆阁气象”是在崇儒右文的盛宋文化气氛中,馆职词臣诗人群体的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诗歌品格,它以盛世格调和人文气象为基本内涵,又呈现为富艳博丽、雍容典雅、升平格力、风流气味等不同风格型态。北宋诗歌的发展深深浸润着馆阁翰苑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田劲松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4):43-45
纵观曹植的诗篇,贯穿着一种普遍的精神,这就是"生命意识"或"生命精神".这种"生命意识"或"生命精神"反映在人追求建功立业实现生命的不朽;反映在青年人英勇豪迈、不顾一切的豪纵表现;反映在生命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韩愈诗风恢宏凌厉、变幻神奇的一面较多受到认定,而实际上韩愈亦有一种任真率直、平淡闲雅、古拙清远的诗歌笔调。这种诗歌风格接近于陶渊明,具有渊明诗歌之真、趣、淡和质的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渊明风气"。 相似文献
10.
11.
唐代诗歌中表现妇女“幽怨情结”的诗作很多,从其表现内容的细微差别以及作者的身份来分析,这类诗作大致可分为闺情诗、宫怨诗、弃妇诗三类。诗中妇女哀怨凄婉的眼神后面是熊熊燃烧的爱之火焰,是反抗礼教追求个人幸福的渴求。 相似文献
12.
纪弦的创作风格形成于"大陆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其一生的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纪弦也是在穆旦之前身体意识最为鲜明的中国现代诗人,他的诗中还蕴含着深邃的"存在之思",身体意识与"存在之思"在诗歌中水乳交融。一方面,他把身体从某些新月诗人的颓废中提升起来,使之饱含着形而上的精神,成为"诗性身体"。另一方面,他又将深邃的"存在之思"与鲜活的身体融合,踏出了一条通过身体探寻存在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试图系统地把握西方古代和现代政体与东方政治制度及其生活方式.不过在其新政体类型学中,中国的所谓“东方专制主义”始终都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挑战.孟德斯鸠对中华帝国的原则性否定与他对中国“礼”的普遍精神的分析构成了潜在的张力.孟德斯鸠对中国“礼教”的具体分析实际上已经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形态如何实现他所欣赏的“宽和”或“节制”的主要方式,然而他针对中国的“东方专制主义”的宣传,而不是其更富洞察力的具体分析,支配了后来两个世纪西方乃至中国对礼教传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这篇论文集中探讨朱光潜“静穆”理想观的提出、内涵、及意义。本文指出,朱光潜1933年回国后,直到1949年建国这段时期,把主要精力用在诗学和文学批评。“静穆”则是集中表现朱光潜诗歌美学理想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一方面是朱光潜长期阅读和品评中国文学的经验总结,一方面也是朱光潜积极吸收包括尼采在内的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结果。这个时期,正逢中国8年抗战和3年内战,朱光潜在战争的边缘坚持着他的美学实践,并且标举“静穆”的艺术理想。在这里,表现了艺术与战争、美学与政治的矛盾。本文意在于揭示这个矛盾在朱光潜美学历程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要确认"东方诗学"的存在,就要首先确认"东方诗歌"的内在联系,要确认"东方诗学"的内在联系,就要分析"东方诗学"内在结构,就要去发掘、发现它们共有的基本诗学概念。通过古典诗学文献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庄严"与"韵意"两个概念统括南亚诗学,"风"与"气"的概念流贯东亚诗学,"对比"与"律动"的概念贯穿西亚诗学。而以"味"这个共用诗学范畴为纽带,南亚、东亚、西亚三个区域诗学又形成了三元一体的"东方共同诗学"。 相似文献
16.
成东方由于对摄影文学的建构而发现了审美复合美神,并对之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使得审美复合理论成为现代美学研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范畴。审美复合理论既是我们认识摄影文学独特美学特征的路径,也是我们观察了解世界的重要桥梁,它为全球化注入了生动灵魂。 相似文献
17.
诗歌审美意象是诗人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产生的包含知、情、意复合内容的心理图象通过显象词语外化的自主完形的形象显现。意象作为一个由“意”与“象”有机结合的、统一的、包含无限意蕴的复合结构,其“意”的复杂内容的揭示,是意象研究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对认识意象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意”的内在机制及其与“象”结合的机理的分析,试图揭示意象中“意”的内在结构。一、研究“意”结构的纲领对意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它所蕴含的基本心理内容和心理结构的分析。故“包含知、情、意复合内容的心理图象。”就是意结构的纲领。审美主体的情感、观念和意志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组成了有机统 相似文献
18.
王世贞的核心诗变观一是诗之变由古而近,则风气使之。这里的风气不单指时代政治风气,还包含社会心理、民俗、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等方面。首先反映在他的审美意识史和他对文学历史本质的认识上;其次反映在他对习和政治对诗歌影响的认识。虽然他不放弃盛唐范式,但已经从整体风貌和审美特征视角关注四唐诗歌的变易。二是王世贞的诗变论体现在他细致的辨体功夫,以辨体发现诗变,并将诗变归于体之变化。其格调论的特点,是以意渗透文本话语的整体,这一整体由材、辞、运笔、精神、意等五个要素组成;可见其从诗之法论诗歌变易,离不开主体与客体、内质与外形等方面;这使他能够在格调论的范围内引入变量,改正格调论的理论缺陷,使格调本身具有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做法,后来在胡应麟、许学夷等人那里得到承续并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19.
“真正的社会主义”形成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德国,它是代表小市民利益的一种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鼓吹超阶级的爱和人道主义,散布阶级和平的思想。在一八四八年革命前的德国,当人民的一切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日益加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化的时侯,这种思想体系是特别有害和危险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致力于把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战斗过程中,同这种思想体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反克利盖的通告》、《共产党宣言》等重要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这种思想体系的阶级本质,指明了它对革命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