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师声乐教学要注重基础理论与技巧和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教师在教会学生“唱”的同时,更应该融入“教”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2.
“气者,音之帅也。”“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歌唱艺术的一切技巧都与气息的运用和控制有关,气息的力度、深浅、缓急往往会影响到歌唱的音色、音量、音准、音域等。正确的呼吸,能为自由优美的发声奠定基础,铺平道路;有准备、有计划、有节制的气息运用,能使歌声圆润动听,富有感情色彩。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气息是歌唱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听觉艺术,写在纸上的乐谱,人们并不能直接听到它,它必须经过表演者对作品进行演唱(演奏),才能将其思想内容展示出来,才能供人们去欣赏。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为要完整地解释和展现词曲作者的意图,必须恰如其分的,准确运用各种独特的声乐表现技巧,使纸面上的视觉音符“活”起来,变成有声有色、扣人心弦的艺术形象,这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歌曲演唱中的艺术处理。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好换气点。 换气是歌唱中重要的一环。换气点选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歌曲内容与思想表达的准确性。例如《红豆词》里的第一、二乐句主要表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梦牵魂萦的痛苦之情,应唱得缠绵连贯,两句之间换一次气即可。但常有人唱完一小节就换气,唱成“滴不尽相思血泪V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V满画楼”,将这一气呵成、连绵不断、表现委婉曲折情思的乐句截成两半,这就失去了歌词的意境,破坏了歌曲的完整性。又如《我爱你,中国》,它的最后一句词是“我的祖国”,这一句一气呵成。中间不应再换气,以保持乐句的完整性。但常有人在“国”字之前换气,唱成“我的祖V国”,并在“国”字上无限延长,以显示自己气息的充足和高音的能量,但这完全切割开了歌词的原意,这种牺牲内容、单纯追求声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4.
(一)从音乐的本质着手寻找教学动力“音乐”这一概念,从本质上讲,具有朦胧性。有人称之谓“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①有人进一步说明:“音乐是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唱、演奏,才能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②可我们再仔细思考,就不难发现,还有一些音乐品种;流派,没有被这一概念包容进去。例如,无调性无组织的“表现主义”音乐,不依赖任何原则而设计或即兴发挥的一些突起音响,突然沉默的“偶然音乐”,演唱声部完全呈自然形态的似唱非唱、似说非说的“说白”,笑声、气息声、…  相似文献   

5.
淮剧曾被称为“唱不死的淮剧”,由此表现出淮剧“长于唱”“工于唱”“擅于唱”“强于唱”的“以唱见长”“以唱为先”“以唱为重”的鲜明文化审美特征和独特艺术个性。以唱见长是淮剧文化的标识,是淮剧文化的根和魂,在淮剧创作和表演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戏剧艺术效果,这也将成为未来淮剧文化审美的发展、繁荣、前进与努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提起王树芳,北京城和国内的京剧观众是熟悉的,歌迷们也是知道的。为什么呢?因为她既能唱戏,又能阶歌。而且,两样都唱得好,准确、到位,游刃有馀。不但京剧的老旦、老生、青衣、花脸都能唱,地方戏曲评剧、越剧、豫剧、黄梅剧,以及曲艺的京韵大鼓也能唱,流行歌曲还能唱。难怪有人叫她“京坛一怪”,有人也叫她“京剧奇才”、“时髦老旦”,也有人叫她‘*坛红星”、“金嗓子”。唱腔多变头技巧,改弦更章露真功,王树芳赢得美国传来爨风骊雨般的掌声前不久,王树芳应“三岸文化交流协会”和《星岛日报》、《侨报》、《世界日报》的邀…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在书法上用过不少功。即便从人品上说,“书如其人”依然是重要命题,技法层面之上的作品气息与人的气息往往相互映照———尽管周氏有仕伪记录,仍是“书如其人”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8.
新昆山腔的曲律规范与汤显祖剧作的"失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魏良辅的改造,新昆山腔具备了“磨调”的唱法和“转喉”的发声技巧,并对曲唱的字声提出了规范要求。而沈璟又在曲谱上对它进行更为苛刘的限定,反使之成为传奇的束缚,限制了剧作家的才情。对唱腔曲牌的“犯律”并不始于汤显祖,只是平仄和押韵的不谐,不方便以吴语为基础的昆腔“转喉”的唱法。因此被吴中文人指责为“失律”。  相似文献   

9.
气息是歌唱发音的动力,气息技巧是歌唱的关键,气息与歌声是有机结合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现代女性心灵禅诗”的开创者从容善于将禅宗内蕴与人生思考汇而为一,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以禅与现代情绪、现代诗歌技巧糅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禅诗”,呈现出独特的禅气、禅思与禅趣.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伤逝>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个作品从艺术手法到思想内涵都和易卜生的<群鬼>有着耐人寻味的可比性.这两部作品都是通过婚姻家庭题材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鲁迅和易卜生不约而同地将笔触深入到问题背后.探寻其文化根源,两部作品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伤逝>可以回溯到唐代元稹<遣悲怀>及<莺莺传>,<群鬼>则涵盖了欧洲文化内部诸般的对抗冲突.鲁迅和易卜生各自通过作品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刻而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味最初是一种感受,后来演变为审美体验.中国美学以味论诗的本质在于"口弗能言,志弗能喻"的整体风貌之感悟.这种感悟贯彻为文,逐渐演化为以创"味"为核心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文学人类学不存在所谓的写作.文学写作是虚构的,而文化人类学的阐释则和文学创作的虚构相去善远.文化人类学所谓的写作应该是记录性的,不是写作性的.它们一个是文化现实的基本记录,一个是虚构性的写作.  相似文献   

14.
评“主体间性美学”——兼答杨春时先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把后实践美学命名为“主体间性美学”而把实践美学称为“主体性美学”,并且把前者作为对后者的超越,这种做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炒作行为,并不是历史的必然。首先,它是历史叙事的错位,把与时俱进的实践美学定格在近代启蒙主义的“主体性美学”范畴,却把后实践美学强行规定为现代的“主体间性美学”,歪曲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的历史;其次,它是哲学观念的扭曲,把“主体间性”任意扩展到一切领域,使整个世界的一切存在物都成为了“主体”,实际上就没有了主体,更谈不上“主体间性”,结果只能是造成人类思想的一片混乱;再次,它是美学理论的倒退,在把一切都主体化的混乱之中,用“主体间性”使一切旧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概念都合法化起来,以凑合成所谓的“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美学”。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特殊基础教育基本上还处于一个封闭状态,残疾儿童终日生活在同类群体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和不完整的教育环境中,由于缺乏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延缓了残疾儿童的社会化进程。让残疾儿童融入到健全儿童群体里,让特殊教育融入到正常的普通教育中,目的是为了加快残疾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和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步伐。为此,我们做了为期四年的“两融教育”的实验。  相似文献   

16.
当贫困超出“物质匮乏”的含义时,很多人都无法规避它。新时期“三农”小说对乡村社会的贫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贫困群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人穷志不穷”型;第二类是“人穷志也穷”型;第三类是“志穷人不穷”型。这三类形象反映了乡村社会部分农民在物质、精神、心灵、情感等方面贫与富的胶着状态。  相似文献   

17.
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的就业机制的建立和运转,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不再“统包统配”,大部分毕业生通过市场进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一是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二是传统就业观念与当前就业环境的矛盾;三是平等竞争与“关系就业”的矛盾。要缓解和解决这些矛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国家应宏观调控,搞好科学预测,以“产”定“销”。其次,学校应在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方面多做工作,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再次,国家应严格规范就业市场,杜绝就业市场中的不正之风,以促进人才就业的平等竞争和良性运作。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其所蕴含的宽泛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奥运精神,对广大民众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及影响,同时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奥运会的举办,把举办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奥运文化之中,使其传承为今后举办奥运会永恒主题之一,扩大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草原文学"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学"分为广义上的"草原文学"和狭义上的"草原文学"。从广义上说蒙古族文学就是"草原文学",但是广义上的"草原文学"不是流派的称呼。不能笼统地把整个蒙古族文学称为"草原文学"流派,更不能把内蒙古蒙汉各民族文学划归一个"草原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20.
"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概念,是两个标志着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具有关节点意义的重要概念,特别是"精神青春期"概念,它与人的创造力直接相关;"精神青春期"的阙如,意味着人的理性精神文明的创造力的匮乏。面对当下中国年轻人普遍缺乏创造性这一现实,彻底反思和改革我们的中小学(包括幼儿)教育和大学教育,把"精神青春期教育"纳入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中,十分必要,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