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与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 《经营管理者》2014,(25):121-122
正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以及城镇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南京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对农村劳动力需求量也不断扩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并采取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发展。在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障碍和瓶颈问题。如何抓住机遇、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和水平,促进农民转移和增收,提升城市的城镇化格次等等问题,值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村大批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确认识和引导这一转移,对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成因与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农民图生存、求发展的内在要求。1.农村改革带来的劳动力解放,大批剩余劳动力形成,是这一转移的先决条件在我国农村发展中,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占有不小的比重。这一群体逐渐脱离农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对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工业化的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问题的思考,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效应,并且对加快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存在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积累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本文结合中国实际,通过对托达罗模型的修正以及国内各大城市对非正规就业的需求实例证明在我国发展非正规就业对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效果显著,所以应通过增加非正规部门从业者的收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健全农村劳动力培养培训机制等方式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虽着力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但明显可以看到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建设目的在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以及存在的阻碍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分析,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从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机械化水平和种植技术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凸显了出来,于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就成了我国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宾川县的相关案例,对我国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及时转移,实现再就业,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办法及对策,为各级政府部门合理、有效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容言 《决策通讯》2001,(2):22-24
目前,中国有1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新疆以现有土地测算,农村实行劳动力剩余量为75-120万之间。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小城市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的需要。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新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就业、兴利除弊的指导思想,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促进就近就地转移;二是鼓励城市化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8.
成都自2003年实施"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位于全国前列,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等。本文总结了在统筹发展过程中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探讨了影响其转移的因素,提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举措。这些研究对于其他地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就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着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本文分析了当前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农业逐步走向机械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助于推动社会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通过对长春市合心镇新农家村与东安村农户的访谈与调查问卷的发放,加深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状况的了解,归纳合心镇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找出劳动力流动中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合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一是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农地制度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而言,现行农地制度的某些缺陷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了多方的制约。为此,我们应当从基本国情出发创新农地制度,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时期,全省人口将呈现很多新情况,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大背景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加深、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产业转移加快;另一方面,人口发展呈现新趋势,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迁移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深化。应坚持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  相似文献   

15.
《决策导刊》2005,(6):25-25
转移农村劳动力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又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作为重庆市百强镇之一的水土镇积极探索和实践中,采取何力措施,努力壮大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收到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全国有8500万农民转入非农产业,仍有近1亿农业劳动力等待转移。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实际上被闲置起来的人力资源,是当前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大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实现劳动力转移有很多困难。首先是大多数农村根本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尤其是那些地理位置偏僻的农村和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  相似文献   

17.
努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建勋 《领导科学》2006,(11):24-25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欠发达地区应在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同时,合理有序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一、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1.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能够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需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科学组织和推动,更需要广大农民踊跃参与。近些年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固然有效地增加…  相似文献   

18.
金纬 《经营管理者》2011,(7X):255-255
当前我国户籍制度的不完善,农业发展的落后,城镇化进程的缓慢,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应在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以此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案例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郴州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就,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使其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这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措施。本文分析了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对策,以促进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快郴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