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雨 《老友》2011,(10)
我国文学史上,有不少一字诗与半字诗,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日偶见江心一艘渔船,船上渔夫正在垂钓。乾隆触景生情,令身边的大学士纪晓岚以一字赋诗。纪晓岚稍加思索就吟道: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  相似文献   

2.
张雨 《社区》2010,(35):9-9
这里所说的一字诗文,不是只写一个字的诗或一个字的文.而是将“一”字巧妙地嵌进诗文中.给诗文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相似文献   

3.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莫忧世事兼身事,且著人间比梦间”“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等诗句,都使用了“掉字法”.这一诗法是在宋代被总结命名,或为“一句内二字相叠”,或为“当句对”,清人翁方纲又名其为“连珠体”.但以清人冒春荣在《葚园诗说》名其为“掉字法”最有见地.其诗法主要特征为复音词或词组在隔字叠的过程中掉换了一个字.它具有形式上的对称美、声音上的呼应美、记忆上的印证美与意义上的强化美.  相似文献   

4.
一、“之”字的本义 “之”字甲骨文作“”,从止从一,是个会意字。“”即“止”字,是“趾”字的初文,《诗·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齐诗》作“止”。东汉班固写书爱用古字,所以在《汉书·刑法志》中就写作:“当斩左止者,笞五百。”“趾”指脚,甲骨文“”本象脚趾朝上的脚形。“一”指此地,表示“从这个地方”的意思。“”就表示  相似文献   

5.
先来听一个故事:一天,纪晓岚去友人家向友人的太夫人祝寿。纪晓岚没有带什么礼物,就说吟首诗以示祝贺,第一句一出口满座宾客都大惊失色:“这个婆娘不是人。”纪晓岚继续吟道:“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这才笑了。谁知第三句竟是“生下儿子去做贼”,宾客的笑容顿时转为惊愕不解,主人也是怒气横生。等纪晓岚吟出第四句“偷得蟠桃献母亲”,一时之间,满座雀跃,赞叹不绝。  相似文献   

6.
杜甫“遣”字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含义深邃。不少“遣”字诗内容表达了作者的多重思想。杜甫的“遣”字诗艺术形式和手法多样灵活,特色鲜明。其抒情方式特殊,喜欢从眼前景、身边事谈起,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把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戏”体、俳谐体、连章体的“遣”字诗更是诗人所独创,极大地丰富了“遣”字诗内涵,为后代的诗体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探讨毛诗与三家诗用字差异及其原因.认为差异主要表现为通用字的不同、假借字与本字的不同、异体字的不同、古字与今字的不同,而诸种“不同”主要由于同一时代同一文字在写法上的不同所致,很少由于时间迁移造成同一文字的变化所致,因而四家诗文字基本上无古文与今文之别.毛诗号称“古文”是因为后人对它的解释有别于对三家诗的解释.毛诗与三家诗的文字差异体现出民间《诗》与官方《诗》的区别.毛诗多假借字应是一种缺陷,三家许多用正字则反映出时代要求,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8.
据南家计有功编撰《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卷三十九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大和三年春辞去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名义回到洛阳。行前,“朝贤悉会兴化事送别。酒酣,各请一字至七字诗,以题为韵。”“王起赋花诗,李绅赋月诗,令狐楚赋山诗,元镇赋茶诗,沈扶赋愁诗,韦式郎中赋竹诗,张籍司业赋花诗,范尧位道士赋书字诗,居易赋诗字诗”。关于“兴化事送别”一事,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据朱金城撰(白居易集笔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所作前言,认为“考大和三年春”,王起、李绅、令狐楚、元镇“均不在…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发表的《〈全唐诗〉中萧颖士〈江有枫〉诗辨正》一文,曾将唐代萧颖士《江有枫》诗中的“愬”字解释为“恐惧”、“害怕”;今发现其解欠妥,应释为“诋毁”、“说坏话”,文章对两种解释的出典及“愬”字的读音,做了必要的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分得知字韵》诗,见于《彤管遗编》、《彤管新编》,也见于《名媛诗归》。所谓“分韵”,是古人几个人在一起作诗,预定韵脚字数,分派各人依韵作诗的一种写诗办法,而李清照分得的是“知”字作韵,故诗题称《分得知字韵》。李清照的诗同她的词一样,可以1127年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那么这首诗究竟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呢?刘忆萱先生认为这首诗写于建炎二年,即是南渡后的作品。但我觉得不妥当,特在此提出商榷。先录其诗:  相似文献   

11.
廖云新 《社区》2010,(11):8-8
一字诗:某文学刊物曾刊登一首题为《生活》的诗歌,全诗只有一个字:“网”,却把人际间、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送客南迁》诗中“飓风子里黑, 草四时青”的“ 草”,一般注家引用前人注解为“山菜”,这是错误的。“ 汉”本义是一种山菜,也表示一种草药“ ”,即“五原之韭”。白居易借此字的形体和读音来表示一种新的意义——“荨麻”,宋人张邦基承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将“ ”视为“荨”的异体字,这样“ ”字就获得了第三个意义:“荨麻”.同时,“ ”和“荨”两字的读音和意义也产生了感染和混同,现代汉字“荨”行而“ ”废,个别字典把“ ”作为“荨”的异体字。诗中“ 草”应为“荨麻”,是一种毒草,这样解释才符合诗歌的整体义蕴。  相似文献   

13.
《老友》2014,(5)
正一字诗:最著名的一字诗是《生活》。这首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字"网"。一个"网"字把生活中的种种关系和滋味,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了。一字家书:著名作家赵树理,收到在外地的儿子一封向他要钱的信,信中就一个字"钱"!赵树理认为儿子已经自立,不能依赖大人了,于是回了信,信中也只有一个字:"零"。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状字章》是最复杂的一章,人们又常把状字同现代汉语的副词等同看诗、分析,因而问题愈来愈多,愈觉得难以理解。其实,马氏为状字下的定义是:“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害者,曰状字。””又说:“状字之於动字,亦犹静字之故名字,皆所以肖貌之者也。”“描画人物类其状日貌”(《洪武正韵》“容,容仪也。”(《玉篇》)也就是说“用来描画动作、状态的样子的实字,称为状字。”马氏还强调状字同静字一样都是用来描绘事物样子的字,不过静字用来描绘名字的样子,而状字用来描绘动字的。所以《马氏文通》的状字应包括我们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上博(二)《民之父母》9简“”字的释读,学术界颇有分歧,或释为“许”字繁文而读如字,或释为“许”字繁文而读为“语”,或释为“诗”字异构,或释为“辩”字异体,或疑为“语”字异体。文章辨析各家之说,断以己意,在较为详细的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当为“语”之异体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诗经·豳风·东山》一诗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行文通俗流畅,不甚艰涩;但是,其中也有难懂的字。比如,第一章中说:“(?)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其中有一个“烝”字。第三章中说:“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其中也有一个“烝”字。这两个“烝”字的词性和词义就不大容易认识。现代各注本对这两个“烝”字的解释分岐较大,就是某一个注本,也往往罗列几种  相似文献   

17.
“一”,这个笔画最为简单、看似平淡无奇的汉字,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歌作品中,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这些古诗中,一”字得到了巧妙的运用,起到了平中生奇的作用。比如:在唐代诗人李白的“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元人徐再思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双调水仙子·夜雨》)、清人易顺鼎的“青山无一尘,晴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天童山中月夜独坐》)等诗句中,“一”字都得到了巧妙的运用,各自烘托营造出别样的意境。唐代诗人王建在一首题为《古谣》总共4句28字的诗中,…  相似文献   

18.
汉字的形、音、义是比较复杂的,但也有一些规律可循。别的不说,单就一些三字重迭的字来说,就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在原单字的意义上都有“很”、“大”、“盛”、“多”的意思。正象《说文》中说的:“凡言物云盛,皆三其文。”我们了解了这一特点,解释这些字时就比较容易些了。例如:  相似文献   

19.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叙事诗,也是传统的语文教材.在讲授这首诗的时候,不少学生反映,诗中先后出现十八次之多的“相”字的用法不好掌握,影响了对内容的理解.本文就对这首诗中“相”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诗"字的本义,古今不外两种解释,一是"志也"说,一是主祭者之"言"说,但这两种解释均有偏失。据"诗"字古文""为会意字及"ㄓ"指祭祀,可知""字的本义即ㄓ之祭祀中的"言"。上古祭祀一般为歌舞或乐歌祭祀,那么,ㄓ之祭祀中的"言"即歌,""("诗")之本义即祭歌。"诗"与""、""二字,在字义和造字上可以相互发明。"诗"字本义为祭歌,可证于"诗"在《周礼.春官.龠章》中的使用,还可证于《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