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重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深化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应树立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观,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本依据,增强课程综合改革意识,实现对接与关联,进行综合评估,加强“隐性”课程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质量。  相似文献   

2.
当今美国和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的一项重要传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面对新的形势,美国和日本(二战后引进通识教育课程)的教育界对以往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做了相应的改革,许多大学相继实施了各具特色的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共同课程等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衔接,使大学课程形成一个整体.革新后的通识教育的价值得到人们重新肯定,通识教育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我国高等教育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之际,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经验,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大学课程建设水平,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3.
高等农业院校通识课程实践的误区与改革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对人的全面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识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可以正本清源,匡正通识教育的改革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等农业院校通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力图革新通识课程建设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4.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开展和实施通识教育进行探讨,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确通识教育目标,加强通识教育宣传,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在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并处理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推进通识教育,催生一种新的教师模式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有不同使命,但都要着眼于学生正确待人处世的高尚人格的养成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因此,通识课程不能满足于传授知识,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识教育课程要由对学理有真知、真信和真行的人来担当。能否造就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将成为大学(尤其是单一科类大学)能否普遍开展通识教育、并取得成效的难题。解决这个问题有诸种途径,但实施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一种值得提倡的办法是:精选课程,精减课时,广纳学有专长、研有心得的社会人士来学校教学,形成一支“自由职业”教师队伍,为各校共用。这对解决通识课程教师难题,至少是一种补充办法。它不仅能改变现有学校教师的“单位所有制”,也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术竞争、自由与繁荣。催生这样一种新的教师模式,将使通识课程成为高校实际可行的一种教学制度。  相似文献   

6.
综合课程实施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学科知识权力的日渐凸显、多学科研究成为弱势领域、现代认识论的知识观加剧了课程与知识的二元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美国大学的课程改革凸显的是在强调通识教育的同时,重视“探究”与“国际”教育;英国大学强调课程设置中过细专业化的纠正与学群制的创建;日本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现为注重新型课程和创造性教育的课程;我国大学的课程改革应在通识教育、创新与竞争机制引入的基础上,强调课程设置自主权的下放,以及课程群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8.
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我校地理教育(历史与社会)专业课程的设置结构,在充分借鉴国内师范院校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和人文性的组织原则,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等四大模块。这就形成了知识与技能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设置特色。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师范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时期师范院校通识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成电方案”是电子科技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工科建设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要构建通识教育与(工程)领导力培养体系,打造通识教育升级版。设计/方法在介绍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商科类通识课程建设要求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构建“成电方案”的四种方式:顶层设计课程体系、优化修订课程大纲、分阶段实施教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论/发现在具体的分类型、分阶段、跨学科探索实践中,构建具有鲜明工科特点的“工科+商业与企业管理”商科类通识课程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忽视了将"课岗证赛"内容的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为课而学""为岗而学""为证而学""为赛而学"的重复性学习的现象。这种学习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压力。改变上述现象的关键是实施"课岗证赛"融合式课程。此课程具有整合性、实用性和实训性的特点。在实施时可以通过"三阶段八环节"的流程,即社会调查、专业研讨和制定实施课程计划等环节来完成教学和实训任务,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满足"课岗证赛"对人才的专业素质需求。  相似文献   

12.
结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情况,介绍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以程序设计案例教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以分层次思想设置实验内容、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和所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软件工程实践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是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建立新的实践类课程体系,通过将实践类课程划分为基本技能训练、基础理论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工程训练和综合训练等5个层次,使实践类课程涉及到的理论由浅入深,程序规模由小到大,开发队伍由个体到团队.新的实践类课程大量开设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互为支撑、互为补充,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打好基础.通过新增的实践类课程对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改进要求.课程体系的调整将软件开发工程化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使专业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4.
课程与教学论在我国有了较快发展,但其学科体系的建构相对滞后,目前主要有“并存式”、“合分式”和“融合式”三种类型.要建构一个科学化、中国化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必须明确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抓住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问题,加强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握好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程度,构建合理的课程与教学论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5.
综合课程是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课程理论。其形式多种多样。它通过对不同视角的综合课程观的梳理 ,力图站在教育学的角度去审视和反思课程内容选择的尺度和原则。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赋予了地域文化更为清晰的合法地位,并对地域文化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为贯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资源”理念,大庆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与大庆地域文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语文教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综合课程引入初中历史教育 ,开设名为“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性课程 ,并颁布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与以往分科设置的历史课程不同的是 ,“历史与社会 (一 )”在知识结构上初步整合了历史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内容 ;在课程理念上摒弃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思想 ,提倡以人为本 ;在课程标准中积极引进各种现代课程观 ,在内容与形式上敢于推陈出新。并力求通过对该课程的实施来满足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羁绊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80年代末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第一次综合科学课程实践到本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综合科学课程,我国综合科学课程走过20多年的历程。笔者通过对东北师大附中、浙江等地的综合科学课程改革进行考察,认为评价体系、教师素质、理论研究、社会环境等是制约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需从创建与综合科学课程匹配的评价制度、增强科学教师素质、增强综合科学课程理论研究、寻找社会的支持等方面促进当下《科学》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综合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综合课程是在对"学问中心课程"的批判中提出的,它既有利于克服分科课程的弊端,又满足了终身教育的需要.综合课程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完全不同于分科课程,这一新的课程体系在发达国家已得到迅速的推广,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也在开展实验.我国在实施综合课程中从思想认识到具体条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中国大陆重庆市幼儿园作为脉络,探讨了幼儿园统整课程的涵义、理论基础与设计,提出幼儿园统整课程目标旨在增进幼儿真正了解自己及其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把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与幼儿的真实生活与社会经验相结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设计课程,并注重课程之间的统整性、综合性;在课程的组织上,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幼儿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者,教师与幼儿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课程评价方式上强调多元化、弹性化,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